朗读教学策略
第1篇:朗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年级段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加强朗读教学,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朗读教学的技巧包括:语音(音量、音准、音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势、节奏、感情。
课堂朗读的几种常见形式:默读、轻声读、大声读、自由读、诵读、美读、赏读、感情朗读。
课堂朗读的常见组织方式:教师范读、个别朗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赛读、配乐朗读、师生共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
采用哪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表达欢快喜悦的感情,适合集体朗读,抒发哀怨凄婉的情绪,宜用个别读;气势如排山倒海的最好齐声读,描述似精雕细刻的当然要自由读,段与段如串珠的可以接力读,层与层对等并列的可以轮换着读,篇幅长句子拗口的可以跟着读;对话多的可以分角色朗读;女性作家笔触细腻的文章,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
朗读教学一般分为五个步骤--读通(扫除文中的拦路虎,并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读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懂(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读懂课文内容和文体特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读情(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声情并茂的语音将其表达出来);读美(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朗读的教学策略:
1、以“疑”促读
“疑”即疑问、问题。以“疑”促读即紧扣文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主动去和文本亲密接触,从而在认真读书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阅读愉悦,增强文本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第一遍读。一般放在看过题目之后提出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的同时要思考提出的问题。
2、以“评”促读
以“评”促读是通过搭建朗读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评”前认真研读,仔细揣摩,蓄积朗读的信心;在“评”中尽情朗读,大胆展示,辅之以老师及时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朗读成功后的喜悦;在“评”后主动对照,自觉改进。可以由学生接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充满着竞争向上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师生人文的关怀。
例: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有气没力”一词的过程。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生:(声音洪亮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要么你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没力”。
于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幽默非常巧妙地通过自己的评价把朗读指导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有气没力”的意思,而且让学生对“有气没力”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从而读好这段话。
例: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玉恒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3、以“读”促读
第一个“读”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以“读”促读即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感知到什么叫“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读出思想感情来”,进而引导学生自我比对与范读的差距,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内心追求,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用心读书。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范读把文章读出味道来,读出思想感情来。
4、以“演”促读。
①生生演读。可由一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另一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另一个角色。这样的表演朗读,因学生变成了课文中的某一个人物,会一下子进入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朗读一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②师生演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古诗《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
师:小朋友,今天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读给妈妈听?
生:我,我!
师:好,你上来。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读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们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草》,读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课文就会读了。
接下去于老师又找了几位小朋友上台读,采用独具匠心的明知故问、张冠李戴、故意出错等手法在学生朗读中时时检测学生掌握课文情况,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绝。
5、以赛促读。
①师生比读。一位教师为了引导、鼓励学生朗读,作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比赛读书?
生:愿意!
师:好。不过老师在课前已经朗读了5遍,如果现在就与你们比赛朗读,太不公平,这样吧,你们先认认真真地读2遍,再和老师比赛,好不好?
生:好!
学生都有一种好胜性,为了想把老师比下去,人人读得卖力,个个读得入情。
②生生比读。教师先请一位学生朗读,然后老师说:“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朗读冠军,请他站到前面的冠军席上来。如果有同学读得比他还要好的,那么第一位同学只能回到座位,由第二位同学继承‘王位’。”教师采用如此“激将法”,学生都是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往往是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
6、创设情境促读。
①、突出形象,展现画面
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②、借助音响,激发想象
文学的意境与音乐的情境是相通的。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响,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
③、语言描绘,扣动心灵
教师适时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绘,在朗读教学中,往往会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课掌教学与其他学科课掌教学区别的标志之一就是书声朗朗。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由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受到他们的阅历和语言经验积累的限制,不可能对语言感受特别准确,一开始学生的朗读现状就是明鉴。教学的起点往往要定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但常常被我们忽视。教学的机智就是要抓住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给予点拨、引导;教学的机智还体现在发现学情与我们预想不一样时,是按部就班进行,还是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我们要给予学生最需要的东西,解决学生最需要的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人本主义思想所倡导的。教学的生命就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但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全面“读”起来,有效“读”起来,真正做到让语文课“读”占鳌头。
胡春莲
第2篇:朗读指导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指导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指导朗读时目标不明,形式单调,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下面就朗读指导中的有效策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策略一: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俗话说:“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好坏会影响人一生的命运,好习惯养成了将受益终生,反之,不良的习惯会贻害终生,所以,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1]
(一)规范优美的朗读姿势
在教学中,现在有的学生朗读时,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是扯着嗓门大喊大叫,要不就是手拿着书,眼望着天花板或其它地方读“望天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读书姿势不对,有的学生把书平摊在桌上,伸着头去看;有的学生整个人趴在桌上,无精打采地唱读,就像“小和尚念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我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坐如钟”的读书姿势,我通过儿歌教导学生坐着读书时,要“身坐直,脚放平,两手拿书向外倾”。站着的读书姿势我通过示范告诉孩子:离开桌子身站直,左手托住书背,右手轻拿书角,胳膊自然弯曲,露出漂亮的小脸。明确要求后,每次读书前,我都先说一遍儿歌;学生站起来读书时,先提醒姿势。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已会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坐姿和读书姿势。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直至达到无需提醒,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形成自动化、习惯化。
(二)选择正确地朗读时间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朗读的关键在早晨,教师应抓好早晨的朗读。让学生养成早晨一到教室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哪怕只来了一个人,也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采用多种方法营造一种自觉早读的氛围,让学生把书读起来。首先以激励、欣赏的方式,激发学读书的欲望。其次,培养好领读的学生,让她(他)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带动全班学生读书。
二、策略二:培养朗读的兴趣
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1 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显现。
(一)创设情境激趣读 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在朗读前,可经常讲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的朗读比赛获奖者练习朗读、走上领奖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
2.创设优美情境
如在教学《瀑布》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5]当学生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上来发出的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而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直下,一串串乳白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就由衷地发出赞叹:“哇!好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3.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形式。在朗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进行配乐朗读。心理学研究表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优雅的“请假条”》一文时,播放海顿的《告别交响曲》高把学生引入文中,再配乐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
4.观片朗读,激发情感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观赏教学片,一边聆听配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绮丽壮观的景色变化,以唤起学生身心的愉悦,并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5.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渐进。课文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角色。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体验情感,突出角色语言所表达的语感,是朗读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 2 然,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再以点拨指导、评价激励。
6.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其特点是创设一种乐学的环境,让学生深入品味情感。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学生必定着力研究朗读课文需要体现的情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正式表演之前,可以先作预演(预习阶段);演剧要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收尾阶段);演出之后,让学生品头论足,品味情感。如教学《景阳冈》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武松喝酒、上冈、打虎几个主要情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认真排练,反复琢磨人物语言特点和每个动作,怎样突现人物性格特征。这样,武松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本色,通过课本剧突显出来,比单纯由教师讲和学生读的效果更好。
(二)有样可依示范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当然,范读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地模仿,以免造成动嘴不动脑的后果
1.教师范读
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范读指导就是由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即“教读”。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读的,自己先会读;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先会背。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和谐婉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的范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表情和体态也作为一种信息,及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最直接地受到启发。从而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朗读技能,提高朗读水平。如《迷人的蝴蝶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那美景令人如入仙境一般,上课伊始,我就以朗诵的形式把学生引入那美妙的人间仙境,学生闭目沉浸在美妙的文字中,仿佛真的来到 3 了迷人的蝴蝶谷。一切的一切都让人陶醉,同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读书不仅要读出声音,还要读出画面,读出感情。此时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样子来朗读课文,朗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3]
2.学生范读
让学生范读,一方面对范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荣誉、一种奖励,能促使其更认真地学,另一方面对听读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和比较的机会,会暗暗促使他们练好朗读的决心。教师要及时发现班里的朗读苗子,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自信地感到我是会读书的,我是班里的朗读小能手,读书原来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久而久之,班内就会形成较好的朗读氛围。
3.录音范读
录音磁带范读,字正腔圆,节奏新明,语调抑扬顿挫,角色明显,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美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弥补教师素质的不足。
(三)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却可使学生受益一生。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应该懂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了别的学生的不同看法:“这四个‘有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可点燃起他们对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造火花。
(四)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讨好、凶狠的语调来读出狼的狡猾、凶恶;用和顺、轻声轻语来表现小羊的善良、机智。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朗读,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策略三:有层次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一)指导正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1.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hào”,不能读成“好人”中的“hǎo”。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朗读《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这几句话时,抓住“久久地”、“深深”、“缓缓地”来加强声音的强度,同时又轻拖些,那么这样的效果就极佳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如一篇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含义。
4.语气、语调要恰当
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二)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整体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初读课文,并能说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根据小学生的注意易分散的心理特征,教师启发一要生动有趣,二要结合实际,提出初步目标。如:《猫》一文,教师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进行初读课文:(1)边读课文,边划出不懂的字词。(2)你喜欢猫吗?为什么?猫有 5 哪些习性呢?(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不懂的字词,让其自行查字典,教师检查指导,然后指名口答上述问题。通过初读,使学生感知整体,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2.细读课文,重点引读
在细读课文时,结合朗读训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教师应紧扣重点,突破重点段,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细读其它的自然段。“引读”即为学生朗读、思维、说话训练搭桥铺路的过程。教师切忌面面俱到地讲解,应着力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
3.从朗读入手,读中领悟
教师按自然段的顺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朗读。对重点词句多读,扎实地进行词句基本功的训练。如:《小候子下山》,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前4段句式是基本相同的。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主要说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图中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表情,通过“又大又多”、“非常高兴”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弄明白小猴子为什么要去掰玉米,它为什么扛着走,因为它非常喜欢这个大玉米。“非常高兴”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从中说明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在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的思想感情后,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又大又多”就要读出非常喜欢的语气,“非常高兴”“掰”“扛”等词语就要读出充满欢乐、活泼的语气。读第二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勾画出本段中再重点的词语。思考:它为什么要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理解这个问题时仍要引导学生注意“非常高兴”和“扔”等各个词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干什么事件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三、四段,让学生自己去对照图画读,并和第二段去比较一下,又有哪些词语不同。重点指导:理解“真”,体会小猴子对小兔子喜欢的程度,通过“看见„„就扔了”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猴子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做事情不专一。在朗读时,同学们都要读出喜爱,充满欢乐的语气。在读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可以联系前几段的提问:小猴子下山后,都看见了哪些好东西,为什么它最后会空着手回家去的呢?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图上小猴子的表情,说说“只好”在这里使什么意思,想象小猴子当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上学生读出无可奈何、十分扫兴的语气,使学生认识到小猴子做事不专一,有始无终,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一无所有。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人人参与朗读训练,受到较好的思想教育。
4.熟读课文,发展朗读能力
熟读课文时,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地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就要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有感情地读,同时能 6 边读边在脑海中反映出字里行间所描绘的画面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火烧云》可启发学生边朗读边想象,想象一个夏日的傍晚,凉意袭来,我们在院子边了望远处的原野和更远处的河山,以及遥远的落日,不经意间霞光一点一点染红了西天,染红了河山,染红了大地,我们身边的动物也披上了霞光。此时火烧云变幻着向我们走来,以各种形态和我们孩子做游戏。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达到了朗读的预期目的。
四、策略四:朗读前的备课预设要充分
(一)正确制订朗读训练指导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它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如《跳水》一课的其中一个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描写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摆摆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如“放开”、“张开”、“摇摇摆摆”等,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这样的目标导向性更强,也更符合朗读这种活动的特点。
(二)精心选择朗读的落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落点,展开训练指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10]
1.选择停顿难读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长单句、复句、句群或段,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层次,注意断句、语调、停顿。尤其是诗歌、词等古文,节奏划分、语调停顿很重要。反之,就会导致对文意错误理解。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该句若划分不恰当,在朗读教学时就会出现错误理解。
2.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3.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含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4.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10]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5.选择表情达意的句段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这样,学生在品出味来的同时,也就能读出味来了。如《泼水节的怀念》中“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一句中的“一大早”和“赶来”就充分表现了人们想早一点见到周总理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另外,朗读指导的过程要与学习课文、品味语言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课文的整体性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朗读指导还与朗读的方法和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好的方法的选用,灵活形式的选择,都与朗读指导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朗读教学时,要精心预设高效的朗读训练指导。
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策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总之,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与灵性跳动。
第3篇: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目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改善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对教学文本有更直观的体会,对文章的意蕴与内涵感受也更深切。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优化朗读教学。
一、根据文本特点,制定朗读教学目标。
个性化朗读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些朗读目标的制定应该参照哪些标准呢?一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判断选择适合个性化朗读指导的材料。文章的内容不一,他所承载的感情内涵就不一样。有的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有的是热烈的褒扬而有的却是激烈的披露。而这些材料中,“褒义”的文本类型就比较适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因为吟咏之间,激发的是学生美好的生活情趣,熏陶的是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二是根据文
第4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论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必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由此可见“,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朗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一、前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所以导致朗读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了。但是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础,教师必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重讲轻读
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第5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
第6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