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2024-05-27 07:13:3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4优化美化校园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第2篇:论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发展

[内容摘要]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在建设校园文化时, 最重要的是改善办学条件。我们可以有效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对影响学生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具体操作,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关键词] 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故我们必须下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农村小学的我校在重建学校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建育人条件。

学校建地面积较小,如何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少量的资金,而又能够彰显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是我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

1、外部环境,此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从校门口进来一眼就能看到对面西围墙的“百年大计、科教兴国”,东面的白墙红字:“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及党的教育方针;南面围墙的钢砖文化长廊;北面教学楼上的学风:“博闻、善思、乐学、求是”;教风:“严谨、博学、爱生、敬业”等文化布局。

2、主题文化长廊,根据学校布局开设出四大主题。

a、爱国、爱党以彰显办学理念的“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外设置橱窗板报宣传政策方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素质。

b、文化墙:开设文化墙既有利于校园环境建设又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利用学校走廊的名人名言与挂像到走廊楼梯间的学生书画作品欣赏,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更融于学校环境治理,一举而三得。

c、运动:活动使其告知学生,既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要注意安全。d、景点:“爱护花草树木”,“小草也是有生命的,请足下留情”等警示语。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

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这样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学生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大好时光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这是形象的魅力,是美的引力。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

二、加强快乐课堂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课堂是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阵地。我们在构建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大力倡导个性张扬的快乐课堂文化。我们充分利用教学楼内的电脑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及室内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从而张扬了学生个性,构建了快乐课堂,丰富了课堂文化。

电脑课,每星期每班学生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轮流学习电脑基本操作技能。使原来弹泥球的小手,如今也能较熟练地操作鼠标、键盘,他们学会了在电脑上画图,为电脑设置一个个性鲜明的桌面,学会了打字、列表,学会了娱乐,从而感受到了电子计算机的魅力。

科学课,老师总是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在亲自操作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知科学世界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美术课,同学们在专用美术教室里学习,美术教室里展示着学生优秀的作品,学生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构图、着色、素描、水彩画、水粉画„„

音乐课,同学们在音乐教室里和着优美、动听的钢琴声,学唱每首歌曲,在音乐的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

„„ 正是因为我校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发、整合教育资源,才创建出了快乐的课堂文化,优化了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摇篮和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1、“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符合学生兴趣浓厚的特点,这样才能创造性发挥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如:开展合唱、舞蹈、绘画、手工制作、朗诵德育诗词以及体育活动等。这样把“烂漫的童年”还给学生,把“永恒的童真”还给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但不会荒废学业,而且大大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使学生与不健康的环境隔绝—这种“隔绝”不是源与命令,而是学生的自觉抉择,有利于促成其个性品质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教育使他们完善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我们还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等宣传阵地,每月表扬一名先进教师和突出学生的感人事迹,弘扬正气,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积极构建学校育人环境,增强环境的文化因素和育人的感染力。

2、“和谐人际”文化建设。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3、“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建立健全了一些规章制度,如:《教师考核考评细则》、《教师值日制度》、《教学月工作检查细则》、《班级管理细则》、《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等等。用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风,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和生活的开展与落实。制度的制定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落实。在全国兴起的‘日清’精细化管理的今天,我们学校也不甘示弱正在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推行‘日清管理’。目前我们主要从两块抓起:一块就是少先队组织的协管员对卫生、两操、行为规范、红领巾的佩戴等工作进行日清管理,一天两查,两公示,即早上、中午各查一次,在公示栏公示、利用课间操再公示一次。然后记录在案,一周一总结一月一兑现,从而达到校园里时时处处无一片纸屑,无一人疯打现象,形成学生之间的人文和谐。第二块是利用教导处对教师的备、教、辅、改、考、研、评七个常规工作进行日清、周清和月清,即对出勤、上课进行清,对教师的备、教、辅、改、考、研、评进行周审和月清。采取周审签、月总结考核打分。这样一来每位教师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检查量化打分形成了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管,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之间的人文和谐。在校园里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了和谐之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校园里和谐的人文文化也就形成了。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需要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今后,我们将在市教育局、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竭尽全力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强交流,扬长避短,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软实力—苏增海《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4期

2、让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生素质发展—曾利强 《科教新报》2011年4月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题目:《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发展》 单位:南安市溪南南侨小学 姓名:王振军

第3篇: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论文

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论文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放低了,尤其是一些普通本科或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挑战。一些学生并不是十分珍惜大学机会,在激烈的高考竞争过后,十分“享受”大学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松过度,沉迷游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亟待提高。

一、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多元社会文化强烈冲击着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也纷至沓来。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地,一些新思想新意识的不断涌入,使得一些90后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意识在不断的受到侵蚀和腐化。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学习不专心,成绩不理想。迟到早退、旷课逃课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产生错误的认识,又不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身陷于高中时期“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不能自拔,对“为什么学”和“怎么学”都十分茫然,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难以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

未完,继续阅读 >

《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