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论文
第1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
一、引言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004: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达到应用翻译交流信息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 听话人为了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林克难,1994)。为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担负双重推理的责任。首先从原文字句中体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即原作者企图通过这些字句传达给受体什么假设。译者应解读原文的明示信息,对其暗含意义结合语境进行推理,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即原文企图传达的语境信息是否在译语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译语读者费力地调出语境,是否能达到“最佳关联”,然后译者向译语读者进行明说并表达其暗含意图。在表达过程中,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者明说后暗含意图的推理。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存在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所以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译者为了使译文读者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应对译文进行处理,以使译文读者从语境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翻译观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一)替换,改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中,由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译者首先要解读原文的暗含的意思,然后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译语的最佳关联。对译语中缺失的文化形象,可以用替换或改译的方法寻找译语读者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如“有钱到处是杭州,没钱杭州凉飕飕”的译文“With a heavy purse ,everywhere is paradise for you, but with an empty purse, paradise is miserable for you.”在中国文化中,很容易将杭州和天堂联系起来,因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在翻译中,如果把杭州直接音译为“Hangzhou”,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很难将“Hangzhou”和“天堂”相联系,就无法实现最佳关联,故作者在此用了改译的方法,改变形象,以实现最佳关联。
(二)增译,补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对于译语中缺失的文化语境,我们可以采用增加注释或阐释的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消除了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语境中的障碍,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例1: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It is gook luck for anyone to be born in Suzhou with the most promising living environment, to dress himself in Hangzhou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silk clothes, to dine in Guangzhou with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nd to die in Liuzhou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funeral.
“苏州”、“广州”、“杭州”“柳州”都是中国的城市名,在这里无法采用转换形象的方式改译,如果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无法知道为什么要“生在苏州”……,采用解释性的增译方法,可以跨越理解的鸿沟,将暗含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三)摘译,缩译或将原文信息重新组合,以达到最佳语境关联
摘译强调的是保留原作中重要的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删除那些次要的、可有可无或表达重复的冗余信息。缩译即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压缩,用更精炼的语言将原作译出。
由于原语和译语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必然存在认知环境的差异,如果将原语的文体风格和句型结构不作改变,原封不动地翻译,译语读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知道其意图,就违背了关联论“最小最大”原理(“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译文只能根据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用蕴含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来取代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义’而舍‘形’,将原文表达交际意图的主要信息予以明确表达,不然难以达到读者与译文的最佳关联。”(贾文波,2004:289)
例2:仿真绣《耶稣像》堪称苏绣极品,为近代绣界宗师沈寿于1914年8月以油画为范本绣制而成。绣品中耶稣神色微妙,肌肤质感细腻,头发飘然若飞,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深藏忧戚,极为感人。沈寿大师创作的这一作品,用色多达111种,劈丝线细达七分之一,针法也复杂多变并有大胆突破。
The exhibition also displays the embroidered Portrait of Jesus by master Shen Shou, based on an oil painting in August 1914. The embroidered picture uses 111colors, split silk threads, and complicated stitches. The smooth skin, flying hair, and in particular, the melancholy eyes of the embroidered Jesus, are a visual feast.
为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译文将一些不影响信息 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传递的部分删去(划横线部分),摘取了一些重要信息,并按逻辑层次对原文语序作了相应调整(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这就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为达到最佳关联提供了充分的语境。
五、结语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从更高层次上对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探讨,对以传递信息为根本目的的应用翻译尤具指导作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译者的认知推理过程。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译者应发挥其主体性,应用一些翻译策略,减少信息传递中信息的损失,消除译语读者因认知语境差异获取信息的障碍,达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
第2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影视字幕翻译有其一定的制约因素,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结合《赤壁》(上 )的英文字幕翻译,本文针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时空与文化制约因素,通过借鉴浓缩、直入 、阻断、诠释及归化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国外观众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赤壁》;字幕翻译;关联理论
一、引言。
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的场面宏大的历史影片《赤壁》(上),从2008年7月10日上映起,一个月的时间刷新了中国电影首映票房纪录。该片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情节改编而成,将中国文化精粹放大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片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震撼了亿万观众,其中的中英文字幕也贴切地传达了当时语境条 件下的信息,使国外观众感受到原文编剧意图传达的信息,把中国的东方文化推上了世界的 舞台。下面笔者将选取《赤壁》影片中几个英文对白片段,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 影视字幕翻译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关联理论,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关联原则被 普遍认为是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假设交 际对象已经遵循了关联性原则,但最佳关联性则是成功交际的关键。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 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这就是说,第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第二,在其他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话语的关联程度就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 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这两个因素。译者应当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正确理解原作意 图,对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恰当判断和估计,采取适当的策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者的意 图。成功的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读者,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获得最恰当的理解。
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后者才是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作为理解的辅助 手段,“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将原声的口语浓缩为书面语”①。其宗旨是 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
字幕翻译是一种即时、现场的言语交际,语音对白转瞬即逝,观众没有时间思考和反刍。电影字幕翻译受制于短暂的处理时间和有限的屏幕空间,另外,观众是在伴随影片画面视觉效 应的情景下,获得字幕译文的交际意图的。处理得当的字幕翻译是沟通源语讲话者与目标语 听话者一座坚固的桥梁,它能够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意思并带给目标语观众同等的交际效果, 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影片的艺术内涵②。字幕译者必须适宜地把电影字幕安排到正确的 时间和恰当的地点,帮助观众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和付出最少的处理努力。
三、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
1、时空制约。
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将字幕译者的操作置于种种制约之下。mayoral,kelly和gallardo将影视配音和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音乐、图像、语音和口语③。具体到字幕翻译主要涉及两个制约因素:时间和空间。时间指语言和图象的同步配合,字幕在 这方面虽不像配音那么严格,但也必须保证对话的字数合理,才能让译语对话在和源语话语 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④。另外,每行字幕必须在屏幕上停留足够观众扫视的时间 ,一般以2至3秒为宜。空间指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字幕有时用两行,有时用一行。为了满足观众的阅读需求,通常一个画面里最多出现两行字幕,每行字幕单词数大概在15个字左右,字幕随着演员的情绪、语速的变化而变化。
2、文化制约。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转换过程,必然要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不可避免要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文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和水平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情景。影视翻译的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为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因此,影视翻译的使命,说到底,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实 质是连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外一种文化。影视字幕翻译的译者应立足于广大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译语语 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来进行翻 译,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影片。
四、翻译策略。
1、对时空制约的处理。
观看影片的人通过扫视画面下方的文字来获取信息。屏幕上空间有限,字幕须随着画面 出现,停留时间也有限⑤。为适应在这种语篇方式下的信息传递,字幕的文字必须用词平易 ,让观众一目了然,无须多加思索,便可获取基本信息;句子要简短,以便在屏幕上停留足 够的时间,以免观众来不及阅读。
字幕翻译被称为“保持均衡的艺术”,是受制约的翻译。因为一般从口语对白到文字的 转换中,原文就要缩减1/3。通常说话速度越快,信息压缩量越大。字幕翻译者需要在“对信 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基础上,对与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 毫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⑥。因此,时空制约决定了字 幕译者必须采用浓缩法,以突出主要信息。
浓缩法一般包括省略和压缩两种:
第一,省略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自谦词和礼貌词,如“末将”、“禀”、“觐见”、等等。
第二,对对白速度加快,画面来不及显示,且语义重复、关联性不强信息进行压缩;±1:瑜是瑜,亮是亮,你我各为其主。you and i will each serve our own sides.
评析:“瑜是瑜,亮是亮”在汉语中表达的是强调周瑜和诸葛亮在两军对阵时,各自为 主人服务,不再是朋友,由于和后面的“你我各为其主”语义重复,因此将这句话压缩,只 译出后半句,既节省了画面空间,又不妨碍观众理解其意义。
例2:能打不打,能杀不杀(改写).we can still fight!
评析: 这句话本意是为了强调愿意继续作战的决心,由于画面有限,不能将其逐字译 出。英语对应字幕短小精悍,既译出了句子的本身含义,也传达了不服输的外延意义。
第三,对在译文读者认知处理能力之外的典故和文化词进行压缩。
例:这不叫如虎添翼,这叫如虎添蹼。now we can be tigers that swim!
评析: “如虎添翼”与“如虎添蹼”表达的都是力量大增的意思,只是后者表达的程度 更加不可思议,由于空间限制,删掉了前半部分,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 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使世界观众在理解影片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付出最 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2、对文化成分的处理。
“就一般意义的翻译而言,处理文化词语有五种常见模式。直入式:源语文化词语直译 或音译;阻断式:源语文化词语被略去;诠释式:提供相关语境;融合式:源语文化表达形式与译 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进入译语;归化式:用译语文化词语代替源语文化词语 ⑦。这些翻译策略中有四种在《赤壁》(上)中,都有恰当的运用,值得学习借鉴。
第一,直入法。
该影片中有相当多的直入式翻译,但主要用在人、物、地的名称上。例如,诸葛亮(zh u—ge liang)、曹操(cao cao)、孙权(sun quan)、白龙(bai long)、新野(xin ye) 、八卦(ba gua)、蹴鞠(cu ju)、琴(qin)等等。这样做原因有二,首先这些专有名词 的直译不会造成语义不清;其次,这些陌生的异域文化元素,可以给影片增加新鲜感,满足 西方观众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二,阻断法。
娱乐电影并非以文化介绍与交流为主要目的,其字幕要求简洁、通俗,确保普通观众了 解剧情和人物,所以,译者可以对一些与故事发展关系不大的文化信息进行删除、阻断,以 更有效地传达重要信息,使英文字幕与电影故事之间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关联性=语境 效果/处理努力。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⑧
例: 但他这步棋下错了。he made a mistake.
“棋”,这里指围棋,据史料记载,在上古传说中的尧时代,围棋在中国就已经诞生了 ,围棋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根据中国的哲学,越简单的东西其内涵往往越复杂,围棋便是这 样,其构造的简单便孕育着内涵的复杂,简单的棋盘和棋子却能上演一幕幕激烈争斗和勾心 斗角,这就是围棋的复杂之处,往往围棋的争斗还要超过现实中的争斗场面,所以人们通常 将战争阵法比作下棋,这一点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是西方的观众并不明白这些,所以便于 理解,就将“棋”这一文化阻断了,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第三,诠释法。
所谓“诠释”即用加字或解释的办法为外来文化概念在译语中提供一点——但却很关键 的——语境或情境信息。例如:han dynasty,208 a.d.summer,xuchang.
在影片的开始就打出了这样的字幕,意在向观众提供时代背景,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
对文化词语采用诠释解释性翻译是弥补词义空缺,达到沟通交流的主要方法,也是文化 词语最常用的翻译策略。为此《赤壁》字幕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恰当地诠释了原文化信息的精 髓要旨。当原文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在目的语中不便解释,译者可以选取功能及意义相近的目 的语词汇来替代这些文化词语。《赤壁》片英文字幕以替代法,略去了目的语观众难以理解 和接受的中国文化特征,利于跨越文化障碍,使目的语观众接收到有效的信息。
例:这两个人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these two men are untrustworthy.
评析:“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一个说法,指那些没有主见, 立场不坚定的人,在这里指靠不住的人。然而,国外观众对这句话的含义不是很清楚,由于 画面变化迅速,多加解释是不可能的,因此,用西方人熟知的“untrustworthy”来替代这 句俗语。
第四, 归化法。
归化法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为了使观众尽快地,以最小的处理努力,理解演员的对白, 翻译最好以观众的认知环境为归宿。另外,作为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应该照顾大众化的欣赏水平,大量晦涩难懂文化词和陌生的表达方式,会使电影没有市场。归化策略拉近了观众与影片 的距离,亲切、熟悉的对白,会使电影更快地被更多的观众喜欢这种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 目的语文化的表达,使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译本,不会产生陌生感⑨。
例1: 粽子。rice dumpling.
评析:粽子是一种用竹叶或苇叶包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的糯米食品,相传屈原投汨罗 江后,楚人每于端午以竹筒贮米投江祭之。后世沿其习俗,以此为端午节食品。由于国外观众 对这种食品的来历及做法不了解,只能用他们所熟知的“rice”和 “dumpling”来代替, 更加形象地理解小乔给周瑜包扎的伤口形状,达到了最佳关联。
例2:君子。gentleman.
评析:君子在中国周朝本为贵族之统称,后来于春秋之封建社会则变成士大夫之统称, 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而该名词定义出现转折,相信是因为孔子的解释。孔 子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自此,君子定 义转变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点可以从论语 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体现出来。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对其做出 解释,或者直译都不可能让国外观众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只能用“gentleman”来拉近观众 和影片的距离,使观众用极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极大的语境效果。
例3:他们居然能猜出老夫用兵的虚实。
评析:这句汉语对白如果直接译出,会觉得很一般,但是字幕译者用一种地道的英语 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地将曹操的奸诈及周瑜和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表露无遗,令国外观众轻松 地感受到影片的含义,很快地理解影片内容,对片中人物特点一目了然。
五、结语。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作品已走向世界,字幕翻译也 成为了“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⑩。电影字幕翻译的核心要素是语际信息的传递 与 语篇的简化,它受到文化与时空的制约,因此被喻为“戴着镣铐在跳舞”。最佳关联原则, 采取浓缩法、直入法、阻断法、诠释法、归化法才能保证字幕翻译是在正确而规范的框架内 进行的。字幕翻译必须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在形式内容的取舍、文化信息的处理时,要在保持影片的艺术类型、剧中人物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更多考虑目的语观 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译者对原文信息的取舍,表达方式的调整,行文布局,要以最佳关 联原则为指导,以观众的认知能力与期待为准则,提供最佳关联性的信息,引导观众以最小的 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电影翻译追求的终极目标被概括为“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 于观众,耳目能懂”。而“见之于文”是字幕译者承担的责任,因此,字幕译者应在此领域 内做出积极、有效并且是长期的探索。
注释:
①赵宁.试析电影字幕限制因素及翻译策略[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XX,(10):56.
②白英华. 关联理论诠释下的电影大片的字幕翻译[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XX, (29):119.
③ diaz -cintas, jorge. dubbing or subtitling: the eternal dilemma [j]. perspe ctive, 1999,(1):34.
④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XX:210.
⑤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XX:103.
⑥⑦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 [j].中国翻译,20XX,(7):39.
⑧王荣. 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 [j]. 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XX,(2):5.
⑨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XX,(4):50.
⑩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XX,(1):61.
第3篇:图式加工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图式加工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精选10篇)由网友 “钰yujie”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图式加工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图式加工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图式加工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渐渐转向了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本文选取从认知心理学入手,通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加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文章从<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中选取例子,对翻译中的同化和顺应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作 者:罗倩倩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中国,北京,100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9) 分类号: 关键词:图式加工 同化 顺应 翻译过程篇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古今中外学者对翻译的方法和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主张各行其是或互为矛盾.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给各类
第4篇: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
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文本理论,重点强调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与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作为中医学术的渊薮,《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日益发展,其英译工作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为顺应时代的需要,臻于完美的英译译本亟待问世。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以中外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两位译者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对比分析,旨在认知其翻译过程,即阅读―阐释―改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对原文的互文,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互文翻译策略。以互文性的角度来剖析《黄帝内经》译文及其指导作用,在国内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大胆尝试,以期另辟蹊径。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
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在其作品《符号学》中最先提出“互文性”(lntertexuality)[1]这一概念。她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副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
第5篇:浅析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论文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gg1234”为你整理了“浅析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论文”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戏剧”是个宽泛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它加以定义。在维基百科中“,戏剧(drama)” 被定义为“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者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在《大美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意由演员表演表现的文学形式”。戏剧写作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很多戏剧都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这些戏剧的文本,无论以何种形式问世,人们都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中,戏剧翻译对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美戏剧作品的翻译而言,它已经成为我国翻译文学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中国,在学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对研究术语理解不透,以及译者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得国内翻译研究,尤其是戏剧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戏剧翻译的发展现状与不足世纪 70 年代巴斯奈特在相继参加了文学研讨会和翻译研讨会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