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论文
第1篇: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论文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论文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江苏 邳州 杨娜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从而生成自己的知识。下面是《7 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断,在此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片断A
1. 课件演示:七个△拼成了一个小帆船。
师:观察画面,摆一只船用了几个△?生:摆一只船用了7 个△。师:如果摆2 只、3 只……7 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请填在表格里。
2. 学生填写表格、汇报反馈
师:你是怎样填写表格的?生:摆一只小船需要7 个△,摆2 只小船需要14 个△……摆7 个小船需要49 个△。(教师完成表格板书)师:表格中的28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我是这样算的:前一格中3 个7 相加是21,所以21+7=28。生2(兴奋)喊:我知道,四七二十八,所以填28。师(有些不自然):你很聪明。(意思是我还没教口诀,你怎么就说出来了!)生3:7+7+7+7=28。
二、片断B
1. 情境创设
今天,数学王国举行了乘法发口诀擂台比赛,你想参加吗?
师:比赛的第一关,就是让学生用口诀填空。三五( ),二五( ),二四( ),四五( )……生口答完成填空。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王国里的一部分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结交一些新朋友:7 的乘法口诀。(板书)生:老师,我来背给你听,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会的学生也跟着背)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有的同学已经会背7 的乘法口诀,还有一部分学不会或者还不熟练,怎么办呢?生:我会,我来教他们。师:好,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但我们教乘法口诀不能只把口诀告诉他们,还得让他们明白这些口诀是怎么来的,是吗?
现在,给大家时间准备一下,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助这些同学来认识7 的乘法口诀呢?
2. 学生分组活动,准备教口诀的材料,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教7 的乘法口诀的?生:老师,我是这样教的,1 个7 是7,2 个7 是7+7=14,3 个7 是7+7+7=21……然后再编写7 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生2:我是通过课本上的填表格的方法来教的……生3:我是自己画图来教的'……
三、反思
片断A 中的教师,其教学方案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基本上是按他的思路进行的。当那句口诀——四七二十八出现在教师预想之外时,便被教师一句的“你很聪明”打入了“冷宫”。摆平了预设道路上的障碍后,教师便按自己的思路,一帆风顺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按预设的轨道行走,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
在片断B 中,对于一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的这个问题,教师没有刻意地回避,而是顺应孩子的知识起点,灵活地进行了教学调整,让会的同学想办法来教那些不会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身掌握的知识老师也有了了解。接着,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有的画图,有的利用连加算式,有的通过填写表格来乘法口诀……活动中,学生对7 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理解,而且积极的学习情感也生成了。学习过程中,生生相互合作、启发,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动态生成的质感。
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其所预设的目标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并具有弹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动态生成,而超越预定的目标是最理想的了。
1. 充分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
为了教而写教案的陈旧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主要心血应放在预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多方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方法要周全。如片断B 中,当教师还没教,已经有学生会背口诀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已经会的学生想办法来教不会的学生。回想起来,教学之所以成功进行,效果之所以良好,课前充分预设起了主要作用。
2. 尊重学生自主性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
放任自流,当然不是自主。自主,也是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之下。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学生想办法教学7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地想办法,有了这个自主,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才有了教学口诀时那些真实生动的想法和说法。
3. 有选择地关注生成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所选择,应只关注有效的生成。如片断B 中,教师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有选择地选取了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精彩的生成。这样的生成,对学生思维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应该重点予以关注,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2篇: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推荐)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沈大安
第3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英山县南河镇中心小学 王丽君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有巧妙的捕捉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对预设、生成的探索。
一、研读文本,预设生成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立足于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前应做到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预设,这是实现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就预设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或结合自己平时修改作文的经验或从平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