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反思

2024-11-21 07:12:3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严重,人们借柳叶儿生存的情景。比起八岁的“我”过着无油无豆饥饿难耐、每天一大早在寒凉的天气里抢摘柳叶儿,偶尔吃饱都不敢乱跑怕跌倒了,把纸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现在的孩子过的不啻为“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尤其具有“审苦”价值。作者在写的时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涩”之笔渲染,反而不停地强调“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说出来的“乐”反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辛酸,这种笔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苦”与“乐”的品读,来体会艰辛岁月里人们的不易,来感受以乐写苦手法的艺术效果。

我在两个班上时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流程:

(一)

1、快速导入: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的日子里,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

2、以“儿”带情:“柳叶“和”柳叶儿“读起来有何不同?(作者把柳叶称为柳叶儿,让人感觉比较亲切,且含着某种感情。)是哪种感情呢?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把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会找到“乐”、“苦涩”等词,但这不是对柳叶儿的感情,引导学生继续找。)(顺势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表现关注之情的“又是”,表现情感深厚的`“每当,我总忍不住”、表达感激之情的“多亏”等。从而体会明明苦中带涩,作者却总要细细咀嚼,他人只见柳之美态,我却见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围绕柳叶儿这条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抢”字学生很容易忽略之,会概括为“摘柳叶儿”,引导。)

4、苦乐思辨:读这篇文章,你感觉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统统说是“乐”多)于是我说:“我却觉得是苦更多,比如三个‘吃光了’,这几样东西一个比一个难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叶儿求生,而且还要用‘抢’的,想想这是怎样的生活啊?(学生说是饥荒极其严重,民不聊生。)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苦涩”的词句,找找、圈圈、品品、读读,感受到了抢摘柳叶儿的时间之早,天气之凉,腹中之饿,奶奶加工柳叶儿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极端可贵,我的瘦削至极……然后再来看爬树逞能之乐,放开了肚子吃的快乐,并讨论:为什么这么苦的日子我却感到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备受呵护不知愁)探讨这种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写法让我们读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导体悟:前面因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却成了抢摘柳叶儿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妈的担心去哪了?(以乐写苦更显苦涩,儿童视角倍觉辛酸。)

5、了解历史说感悟:你了解那段日子吗?(有学生答: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因饥饿死去了三千万人,没有树叶的日子,人们吃观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学生谈感悟,有从珍惜今日来谈的,认识到我们浪费的一粒米是当年人们的奢侈品;有从苦难中人们的坚韧和呵护孩子这方面来谈的。)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每当看到柳叶儿,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因为那样的岁月,怎能轻易忘怀,怎样不让我深深感念柳叶儿!

6、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还有很多人写了同样题材的生命体验,有一篇文章叫《榆钱树》,有一篇叫《挖荠菜》,任大星写过《小小男子汉》和《三个铜板豆腐》,还有一本小说,是余华写的,叫《活着》,建议大家课后都找来看一看。(尤其是《三个铜板豆腐》,也是以儿童视角写,也是以乐写苦惹人落泪。)

(二)

另一个班在1-3步基本相同,第4步问到学生苦与乐时候,仍旧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认为乐更多”的小手。我就让他们先找乐,结果在分析“乐”上用时显多,在“苦涩”上感悟不够充分,词句的品读上与写作技法的总结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板书的归纳上抛弃了之前的疏朗,显得过于精细,从而消解了共鸣与感动的力量!以至于最后的背景补充和书籍推荐环节没有完成。

反思:有时候也不能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在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追求更简洁,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勿求面面俱到,要作重锤深凿。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彼此之间思维碰撞,而不是老师凭一己之力不断引导,即使游刃有余也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我抛去前面的1-3步统统不做,又会怎样?

比如,我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柳叶儿》这篇文章中有不少“矛盾”,你能找出几处吗?(如有“苦中带涩”却“总忍不住细细咀嚼”;比如爬高逞能,明明回家被打得“嘴上哇哇大哭”,心里却“美滋滋”的;如“苦中带涩的滋味儿”和“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就让大家来思、辩: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苦”还是“乐”。进行充分的自读,圈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辩论、品读、比较、探讨和感悟,会不会更能把握字词句情的意蕴呢?

继而又想到还有几篇记叙文,可以借助“主问题”的设计,牵一发动全身。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三味书屋”一段,可以问:三味书屋的生活快乐吗?在学生探讨“快乐”与“不快乐”,两军对垒时,把事件的归纳、老师形象的分析、师生读书场面不同的探讨,统统解决。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一句“他是一个男孩子,他是一个男人”,提问:他的男人气质表现在哪些事件、细节和词句上?请圈点勾画。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顺势把相关小标题内的事件归纳、人物描写全搞定。《三颗枸杞豆》可以分成三块,分别提三个小的“主问题”:

1、遇见三叔之前,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把作者对“乐园”和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对“我”人物描写进行品味。

2、初遇三叔,他是个怎样的人?

3、三叔的好几个“谜语”,你都能解答吗?

不讲已知讲未知,不讲学生已发现的表面化的东西,不提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不追求课堂的一提问就小手纷纷。要追求培养学生沉浸文字、全面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才会让师生共同享受在语文学习的迷人境界中。

第2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严重,人们借柳叶儿生存的情景。比起八岁的“我”过着无油无豆饥饿难耐、每天一大早在寒凉的天气里抢摘柳叶儿,偶尔吃饱都不敢乱跑怕跌倒了,把纸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现在的孩子过的不啻为“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尤其具有“审苦”价值。作者在写的时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涩”之笔渲染,反而不停地强调“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说出来的“乐”反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辛酸,这种笔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苦”与“乐”的品读,来体会艰辛岁月里人们的不易,来感受以乐写苦手法的艺术效果。

我在两个班上时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流程:

(一)1、快速导入: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的日子里,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

2、以“儿”带情:“柳叶“和”柳叶儿“读起来有何不同?(作者把柳叶称为柳叶儿,让人感觉比较亲切,且含着某种感情。)是哪种感情呢?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把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会找到“乐”、“苦涩”等词,但这不是对柳叶儿的感情,引导学生继续找。)(顺势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表现关注之情的“又是”,表现情感深厚的“每当,我总忍不住”、表达感激之情的“多亏”等。从而体会明明苦中带涩,作者却总要细细咀嚼,他人只见柳之美态,我却见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围绕柳叶儿这条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抢”字学生很容易忽略之,会概括为“摘柳叶儿”,引导。)

4、苦乐思辨:读这篇文章,你感觉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统统说是“乐”多)于是我说:“我却觉得是苦更多,比如三个‘吃光了’,这几样东西一个比一个难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叶儿求生,而且还要用‘抢’的,想想这是怎样的生活啊?(学生说是饥荒极其严重,民不聊生。)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苦涩”的词句,找找、圈圈、品品、读读,感受到了抢摘柳叶儿的时间之早,天气之凉,腹中之饿,奶奶加工柳叶儿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极端可贵,我的瘦削至极……然后再来看爬树逞能之乐,放开了肚子吃的快乐,并讨论:为什么这么苦的日子我却感到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备受呵护不知愁)探讨这种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写法让我们读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导体悟:前面因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却成了抢摘柳叶儿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妈的担心去哪了?(以乐写苦更显苦涩,儿童视角倍觉辛酸。)

5、了解历史说感悟:你了解那段日子吗?(有学生答: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因饥饿死去了三千万人,没有树叶的日子,人们吃观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学生谈感悟,有从珍惜今日来谈的,认识到我们浪费的一粒米是当年人们的奢侈品;有从苦难中人们的坚韧和呵护孩子这方面来谈的。)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每当看到柳叶儿,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因为那样的岁月,怎能轻易忘怀,怎样不让我深深感念柳叶儿!

6、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还有很多人写了同样题材的生命体验,有一篇文章叫《榆钱树》,有一篇叫《挖荠菜》,任大星写过《小小男子汉》和《三个铜板豆腐》,还有一本小说,是余华写的,叫《活着》,建议大家课后都找来看一看。(尤其是《三个铜板豆腐》,也是以儿童视角写,也是以乐写苦惹人落泪。)

(二)另一个班在1-3步基本相同,第4步问到学生苦与乐时候,仍旧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认为乐更多”的小手。我就让他们先找乐,结果在分析“乐”上用时显多,在“苦涩”上感悟不够充分,词句的品读上与写作技法的总结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板书的归纳上抛弃了之前的疏朗,显得过于精细,从而消解了共鸣与感动的力量!以至于最后的背景补充和书籍推荐环节没有完成。

反思:有时候也不能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在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追求更简洁,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勿求面面俱到,要作重锤深凿。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彼此之间思维碰撞,而不是老师凭一己之力不断引导,即使游刃有余也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我抛去前面的1-3步统统不做,又会怎样?

比如,我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柳叶儿》这篇文章中有不少“矛盾”,你能找出几处吗?(如有“苦中带涩”却“总忍不住细细咀嚼”;比如爬高逞能,明明回家被打得“嘴上哇哇大哭”,心里却“美滋滋”的;如“苦中带涩的滋味儿”和“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就让大家来思、辩: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苦”还是“乐”。进行充分的自读,圈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辩论、品读、比较、探讨和感悟,会不会更能把握字词句情的意蕴呢?

继而又想到还有几篇记叙文,可以借助“主问题”的设计,牵一发动全身。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三味书屋”一段,可以问:三味书屋的生活快乐吗?在学生探讨“快乐”与“不快乐”,两军对垒时,把事件的归纳、老师形象的分析、师生读书场面不同的探讨,统统解决。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一句“他是一个男孩子,他是一个男人”,提问:他的男人气质表现在哪些事件、细节和词句上?请圈点勾画。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顺势把相关小标题内的事件归纳、人物描写全搞定。《三颗枸杞豆》可以分成三块,分别提三个小的“主问题”:

1、遇见三叔之前,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把作者对“乐园”和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对“我”人物描写进行品味。

2、初遇三叔,他是个怎样的人?

3、三叔的好几个“谜语”,你都能解答吗?

不讲已知讲未知,不讲学生已发现的表面化的东西,不提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不追求课堂的一提问就小手纷纷。要追求培养学生沉浸文字、全面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才会让师生共同享受在语文学习的迷人境界中。

第3篇:苏教版七年级《柳叶儿》教学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柳叶儿》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完了,我只觉得自己实在还需要太多努力。范伟说:“回头看看自己演的小品,发现表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我觉得,语文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作者回忆了...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堂课上完了,我只觉得自己实在还需要太多努力。范伟说:“回头看看自己演的小品,发现表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我觉得,语文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摘柳叶儿吃的情景。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抢柳叶儿吃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流程朝着我预设的完美目标一路小跑,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的抓住清晨抢柳叶儿这个细节带着学生去品读书、去深入体会,去理解。这段景物描写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的感情更是非常复杂的。

在早春清晨的湿润、清凉中,在林中宁静而朦胧是环境里,哗啦哗啦的水声响在八岁的“我”心里,响在回顾往昔的作者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柳叶儿教学反思

反思一: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精读课文,体会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3.体会生动描写的方法和语句包含的感情,4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策略是运用五环探构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三问、三探、三展、三评的理念。特别在合作探究环节有所创新。首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组长可向其他组长请教,也可请教老师。其次师徒结对、两人互学,重点是师傅检查帮助弟子落实学习任务,为展示做好准备。展示环节为了扩大展示面,让a、b两组的12名学困生同时展示,再让12名中等生纠错,展示面达到50%;重点展示时让师徒共展,弟子先展示,师傅再点评纠正补充,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课堂小结采用学生自结的形式,学生表现较为出色,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必须的点拨、纠错、激励是不可或缺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学生平时只习惯于“听”和“记”的特性,我在设计《柳叶儿》这篇文章时,把重点着重放在了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上,主要想通过长期的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标特别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想象柳婀娜多姿,柔美的姿态,感受诗人饱含的赞美之情。而后引出本文作者宋雪孟对柳的不一样的情怀来导入课文,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散文常以生动的描写取胜。在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础上,我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叶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叶儿教学反思1

《柳叶儿》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严重,人们借柳叶儿生存的情景。比起八岁的“我”过着无油无豆饥饿难耐、每天一大早在寒凉的天气里抢摘柳叶儿,偶尔吃饱都不敢乱跑怕跌倒了,把纸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现在的孩子过的不啻为“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尤其具有“审苦”价值。作者在写的时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涩”之笔渲染,反而不停地强调“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说出来的“乐”反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辛酸,这种笔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苦”与“乐”的品读,来体会艰辛岁月里人们的不易,来感受以乐写苦手法的艺术效果。

我在两个班上时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流程:

(一)

1、快速导入: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

未完,继续阅读 >

《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反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七年级语文《柳叶儿》教学反思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