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习惯

2024-12-05 07:12:1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灵宝市一小李佳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打开书本,不仅可以尽览古今中外的历史风云,可以漫游世界的每个角落,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纵观宇宙的浩瀚,也可以洞察不可见的微观粒子世界,因此,书籍是有限的人生了解无限世界的一种媒介和有效途径,是各种各样知识的永恒载体。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业成功密切相关,成功孩子所具有的共同爱好就是读书。小学中年级之前培养读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各科学习的关键。读书的习惯只要从小培养,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读书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一、诱导以“趣”,走进图书。

培养阅读习惯一定要早,有人讲“爱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可见读书的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并从中获益。现代社会是个网络化时代,更加具体形象的电影、电视和电脑纪录片似乎远比读书要有趣的多,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更加难以与书结缘,难以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幼儿期,我针对孩子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就以此为突破口,找她最喜欢的《海尔兄弟》、《金刚葫芦娃》、《猫和老鼠》等相关图书,并把图书的优点讲给他听:电视里只有对话和动作,但是图书中有故事怎么开始的,主人公怎么想,动作神态是以什么语言描述的,可有趣了。接着,我有声有色地翻着买来的书讲故事,她一听,果然如妈妈所说,就一下子喜欢上了。我趁热打铁,带她上书店,让她自己在书架上摸索出喜欢的图书,她有时就像发现宝藏一样兴奋地大叫:“妈妈,我找到了!”然后我抱着她夸张地讲着,时而加动作,时而变着不同角色的口吻,她被故事紧紧吸引着,听得津津有味。家长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兴致,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磁带、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二、挑选以“精”,丰富书籍。

好的书才能引起孩子读书的乐趣。家长可以从书店为孩子购得好书,现在父母们不愁买不到书,而是愁怎样买到好书。家长要经常查阅一些图书信息,了解最适宜自己孩子的书籍有哪些,将好书记录下来,我经常带上孩子到新华书店去查询购买,让她自己先选各种不同的图书,慢慢比较和挑选,一次确定买两三本,回家和她快乐品读。

我为孩子办了一张借书卡,经常带着孩子去读书,感受浓浓的读书氛围,并告诉她如何选择自己有用的图书。平时有好的表现,我及时带她上书店买书作为奖励。每年我都以送成长礼物的方式,为孩子征订精心挑选的报刊杂志。让孩子找到乐趣,树立阅读刊物的意识和习惯。阅读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宽,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浓,孩子对书的喜爱就会越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越容易。

三、授之以“法”,精读课本。

小学教科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宝贵的遗产,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精选编著的,内容重要,结构严谨,语言规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教科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教会孩子自学的主教材,要适当指导孩子阅读,培养其自学能力。

家长要指导孩子耐心地精读教科书,告诉他读书的方法。不论哪一学科的教材,开始都要学会朗读,要读得准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流利(一句一句读通顺,不慌张,不结巴)、有表情(读出句子的标点、停顿和语气,文艺故事类课文要读出表情);并从慢速朗读到快速朗读,锻炼眼睛捕捉文字的能力和立即读出句子的能力,这对提高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加强记忆,好处都是极大的。朗读是最集中注意的阅读,能同时保证眼到、口到、心到,是阅读能力的基本功,务必要好好练习。有了较好的朗读能力后,要学习默读。默读时,不出声音,不动嘴唇,理解读的内容,不囫囵吞枣。读任何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一定要学会查字典,命令自己及时记住,不允许混过去。

不论读什么教材,遇到不懂的内容或想像不出来的地方,一定要提问,或画图来帮助理解。告诉孩子,越会提问的人越聪明,提问、思考和讨论本身比分数更重要。家长要大力表扬能提出疑问的孩子,并一起津津有味地思考这些问题。要在课文中找出最重要的话、结论性的话和公式,用红笔划杠,尽量透彻理解,并要背熟。语文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甚至全篇也要熟读,并做到能背,能表演。孩子读情节生动的课文时,我让她基本记住情节,自编课本剧,如《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等,合理发挥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这样不仅能快速背诵课文,还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透彻的个性理解。结合教科书还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与各科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如语文的有关作者传记故事,数学的有关趣味题目,自然的有关小实验和趣闻,地理的有关名胜,历史的有关故事书等。

在不断的精读中,孩子可以逐渐掌握科学的读教科书方法,而科学的读书方法本身可以让孩子提高读书的效率,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兴趣,这样孩子就更加喜爱读书,形成逐渐强化的良性循环。

四、形式以“活”,快乐读书。

平时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建设自己的小家当,使他有自己的书桌、书柜、报刊架、大地图、地球仪、实验操作工具,有条件的家庭要给孩子一个小房间,指导孩子把学习气氛制造得浓浓的,如张贴座右铭、名人图片,陈列自己的学习作品和奖品,设置实验角、电脑台等等。

指导和表扬孩子多思考、多提问、多查资料(如《新华字典》《小学生词典》《成语词典》《小学生文库》《小学生知识手册》《小学生百事问》《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等,遇到问题就记下来(用一个提问小本子),事后问老师和家长(一般不要让孩子时刻离位提问)。

孩子读各种各样情节有趣的故事书,看到任何书中感兴趣的章节,经常找我即兴合作编演,我有意识地请她做编导,女儿那投入的样子,惟妙惟肖的表演,创造性的发挥,令人忍俊不禁,我也乐在其中。对于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和动物趣闻等,常常讨论,满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还读一点学学做做、学学猜猜方面的书,让孩子把读书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生活,又能让孩子懂得书能指导实践和操作。例如按书上讲的方法做实验、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就会使孩子特别快乐。我鼓励女儿参加各类语言类比赛,如市“古诗词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我建议她自己在书中选材,设计动作,对着镜子练习,尽其所能表现故事。由于平时的阅读训练循序渐进,孩子上台能从容自信,比赛结果还比较满意,她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也获取了点滴读书的成就感。此外,要常带孩子以书会友,小伙伴互换图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快乐,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是营养品,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酷爱读书的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变得聪明起来。我们要教育孩子善于读书,珍惜时间,培养孩子喜欢读书是家长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培养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就等于为孩子找到了拥有世界的捷径。

第2篇:让阅读成为习惯

人类需要读书已成公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警言名句车载斗量,关于读书的逸事佳话不胜枚举,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茧映雪等等。远的不说,就是刚从10年浩劫中走出来的那段时间里,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何等强烈、热情是何等高涨!当时的图书馆、资料室完全不像今天,那是比酒店、茶楼热闹得多的地方;如果到阅览室看书、查资料,那是要提前排队或请人抢位占座的,大学宿舍的灯往往要班主任多次督促才会勉强熄掉。正是由于那时的全民学习,才为中国近30年来取得巨大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在充满浮躁、充满诱惑的氛围中,要想静下心来、沉住气,认真阅读点什么、研究点什么,还真是需要有相当的毅力和恒心,何况现在的读物又未必全是开卷有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家论坛”如今火爆,恰好说明阅读的冷落和荒凉。有人说,世界正在进入新无知时代,尽管资讯如此发达,但人们对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反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实际上,现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方式和渠道也在与时俱进,远远超过从前,比如出国考察、外地取经,举办论坛,开研讨会、座谈会、吹风会等等,形式翻新,效果很好,同时并不影响拿文凭、捧学历、得证书。

尽管如此,我仍然感觉学习与阅读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有一定距离的。我顽固地认为,在所有的学习形式中,唯有阅读才是本质上的学习。因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较为特别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使人沉静、使人思考,让精神有所寄托,让心灵有所安静。阅读时,每有所得,欣然自喜,一如林黛玉读《西厢记》,“但觉余香满口”,妙处难与君说。易中天先生说得好,我们完全不必急功近利、一味强求读书一定要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养成习惯,时时处处读起来,如能进而付之实践,那当然更有意义。

只要是生活习惯,又不危害社会和他人,那么你看你的书,我喝我的酒,他打他的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彼此相安,其乐融融,也许,这正是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和本质需要。

比如写博,在xx,现在大家读博、写博已经习以为常。于是有人疑问:写博到底坚持多久?一如当年井冈山下有人发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疑问可以理解,担心似乎又无必要。

写博其作用、意义,市广电总台xx台长在接受上级新闻媒体采访时已经从十个方面概括,讲得很清楚,我十分赞同,将其称为“庄十点”,而市文广局xxx局长在“再思博文”中对写博的感受与收获亦有精妙之阐述。

有人这样形容现代社会:不会开车就等于不会走路,不会讲外语就等于不会说话,不会上网、发短信就等于不会写字。也就是说,看博、写博其实已是现代人一种最常见的、最普通的现代工作手段与生活方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一样寻常。写博只要不是别有所图的媚上之举和作为取仕之道的终南捷径,那就不是权宜之计,不会“五分钟热度”;何况到目前为止,在宿迁,并没有以“博”划线,“博”而优则仕;也没有人认为只有写博者才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而未写者或少写者皆为思想不解放、行动不一致。这说明,开博的环境是很自由、很宽松的。

第3篇:让感恩成为习惯

讓感恩成為習慣

有一間學校的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他們得到某個集團的幫助,每天早上供給每位學生一個麵包和一盒奶,由幾位義工家長每天大清早負責安排分發。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很感激,連聲多謝,不斷讚嘆人間有情。那一刻,他們多麼快樂。

有一天,由於冰箱鑰匙出了問題,義工家長先派上麵包,暫不派飲品。眾家長生氣投訴:「叫孩子乾吃麵包怎樣吞!」「安排混亂!」「太過分了!」鑰匙問題解決,派發飲品時,眾家長爭先恐後地搶,義工要求他們排隊,卻遭惡言責難:「做事沒彈性!」 那一刻,他們多麼不快樂。

而他們的孩子,就坐在旁邊吃早餐。他們把麵包和眼前的情景,一併吞進肚裡。

習慣了,他們就忘記了。這些義工,本來就是來幫忙的;這些早餐,本來就不屬於他們,是多麼值得感恩的事。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犯同樣的錯,因為別人對我們慷慨了一次,我們對他們的要求便越來越多,忘記了他們不一定要這樣做。

假如我們都可以將自己放低一點、委身多一點,就會發現從這個角度能看到更多美麗和感恩的事情,更容易看到對我們好、愛護我們、幫助我們的人。例如快餐店內幫忙收餐具

未完,继续阅读 >

《让阅读成为习惯.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让阅读成为习惯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