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累成为习惯_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让积累成为习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

让积累成为习惯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本文旨在论述语文积累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对语文积累进行了探讨:从学生方面是让他们养成擅积累的学习习惯,经常从语言素材、言语经验方面进行积累;从老师方面要求自身树立语文积累的新理念,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积累,要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第二,教师要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积累 语言素材 知识 生活 习惯

让积累成为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在人们眼中,能滔滔不绝地说、能洋洋洒洒地写的人,才是一个语文素养较高的人。其实滔滔不绝说的洋洋洒洒写的都是他们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无以成语文之大厦。培养学生成语文积累的习惯,树立语文积累的新理念,教师责无旁贷。

语文知识的积累,它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方面,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经验方面。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积累,养成“积累学习”之习惯:

第一、语言素材方面的积累 1用“心”读文,读中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使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和谐统一,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语文积累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精凝的语言背后,潜藏的是睿智的心神;不论无意中的妙句还是有意的留白,均透露出无尽的韵思。

2安排学生做成语、鲜活词、近义词的积累。

初中生除了做好课文词语积累外,更要突出对鲜活词汇和成语的积累。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许多老师的感觉不是享受,而是折磨。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乏味,甚至令人生厌。我们知道词汇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安排学生每周摘抄十条成语,成语的条目不规定,但要求做到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造句。这样坚持两年,学生的作文用语就生动丰富得多了。

每年中考的近义词辨析都是让学生比较头疼的题。到了 复习时教师在归纳总结时总能见到一些学生瞪大眼睛、锁紧双眉,课后向我倒苦水:“老师,方法整理我都能记住,但运用时还是不熟悉词语。”这样的问题摆在我面前,我能做的除了教给他方法,告诉他一些常见近义词辨析外,还有就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在起始年级安排好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我现在要求学生每周记录两三组词语,而且必须有例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词语使用的准确率,又能丰富学生的语汇。

3、做美文摘抄和读书笔记。

我们学校有着良好的大语文环境,其中开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课。图书室对学生开放.天文、地理、文学、„„无所不包。一方面,我提醒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比较欣赏的语言材料摘录下来,如好词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整文,以便于需时使用或平时记诵;另一方面,提倡学生写读后感,主要对自己的思想火花进行记录,如读了一篇好文章,心里有了感慨,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学生思想活跃而新鲜,有的甚至还比较敏锐,思想积累不仅能促进由思想到言语的生成,而且还能促成学生思想系统化。

4、安排学生做错题集。

学生到了中三,课业负担较重,在大容量的试题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才做过又忘记的现象。过多的试题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但不做练习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减少题量,把时间让给学生整理错题。要求学生抄写原题(包括原来做错的地方),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清正确答案,边上注清楚错误的原因及其他情况。虽然试题做少了,但收效非常好,尤其在语言基础题部分的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

第二、言语经验方面的积累

1、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或无言以对或语无伦次,可我们一旦将答案公示与众时,他会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我说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学生的思维“短路”或混乱造成的。如果一味听之任之,这种“说也说不清楚”的现象会更普遍、更严重。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过:“语文课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练习说话,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加以指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每节课安排一分钟给学生演讲。几年教学实践下来,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45-3>45”。通过每堂课一分钟的演讲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不断增加阅读量,有力地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带动了其它形式的口语训练。

2、每周一篇小作文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们的认真笔耕。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小作文。一般情况,写的内容题材不限。从自我介绍开始,到探讨生活、理论人生,他们试图以柔弱的肩膀扛起这个世界,一句句诚恳的话语是那么热切期盼与人交流。多次笔耕之后,文章的内容不再单调,文章的情感不再虚假,文章的语言不再生涩,他们写出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习作,尽管他们的笔还是那么稚嫩,但他们没有放弃“搏击长空”。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语文积累是个过程,不仅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教师要有语文积累的新理念。

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积累,要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人们都在强调积累重要,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

第二,教师要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忽视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2、缺乏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3、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觉读书。

4、在文化积累方面,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批判创新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对待名家名篇过分依赖,缺乏批判心理指导。这样的人文教育不利于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只能培养出盲目崇古、崇书、崇尚权威、亦步亦趋的文化屈从者。

5、生活积累方面,太强调了解、感受、体验生活的必要性,把认识生活与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割裂开来。只看到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看不到语文学习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认识生活的目的模糊不清,语文学习仍然是脱离生活的纯工具训练。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也应该赋予语文积累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师要以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来对待语文积累,要在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文化精神。要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上海教育》2001年第14期。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学科教学论》宋祥 周瑞 李晓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4.《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第 1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6.宗守咏《论语文积累》,2001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7.刘新平《语文创新教学》,《也谈“积累”》,2001山东教育出版社。

让积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实际应用,包括考试中的应用。而语文积累是实际应用的前提,它们的关系就是源与流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积累没有应用,这个问题是毋庸质疑、不言而喻的。语......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人情大于制度。这本身是对“人情”一词的一种过度解读,也是对“制度”本身的一种无端蔑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情与制度虽......

让安全成为习惯

让安全成为习惯什么是习惯?大家都知道习惯成自然、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其实就是习惯的影响力。习惯是一个人的性格和素质的积淀与反映,是在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

让感恩成为习惯

讓感恩成為習慣有一間學校的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他們得到某個集團的幫助,每天早上供給每位學生一個麵包和一盒奶,由幾位義工家長每天大清早負責安排分發。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很感......

让反思成为习惯

让反思成为习惯何伟 2012年12月12日人最宝贵的财富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人最优秀的品质是及时总结,不断进取;对一个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反思,不断琢磨,不断创新。记得......

《让积累成为习惯.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让积累成为习惯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 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