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_论公民的不服从读后感

2020-02-27 读后感 下载本文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公民的不服从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

如今我们社会存在着众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机会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这时候我们会开始思考: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翻开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在本论中,卢梭说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称之为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称之为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必问什么是自然的不平等的根源,因为在这几个字的字义里面,已包含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想研究的是第二种即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必须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而认识人类本身又必须从人类的原始状态即从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开始考察。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就是原始人或野蛮人。他们漂泊于森林中,既没有农业、工业,也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自然人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伤害意图,甚至他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这样的野蛮人没有多少情欲,过着孤独生活,所以他只有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情和知识。他所感到的只限于自己的真正需要,所注意的只限于他认为迫切需要注意的东西。而且,他的智慧并不比他的幻想有更多的发展。即使他偶尔有所发明,也不能把这种发明传授给别人和后代,因为他连自己的子女都不认识。偶尔的技术发明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灭。在这种状态中,既无所谓教育,也无所谓进步,一代一代毫无发展地繁衍下去,每一代都从同样的起点开始。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既然在自然状态的自然人是平等的,那么这种平等是如何失去的呢?卢梭认为,虽然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下过着自由、平等、宁静的生活,然而在自然人的本性中却具有破坏自然状态的否定因素——自我完善化能力。他举例说,一只猫在谷堆里肯定会饿死,而人却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不仅能够采集果实,还能打渔捕猎。正是人的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学会他原本没有的本领,并成为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者,最终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在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语言的产生似乎是必要的。可是语言必须借助于长期、广泛、稳定的交流,即人类的群居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群居生活既然成为必要,也就意味着此刻开始在生活中需要他人。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的大脑得以开发,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人们得以在各种交流中进行比较。结果,“谁歌儿唱得最好,舞跳得最好,长得最漂亮,最强壮,最机灵,最有口才,谁就最受青睐。这就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向堕落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最初的偏爱情绪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鄙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正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才学会了把自己与其同类进行比较,知道了什么叫自尊,也懂得了什么是侮辱,最终学会了报复这个可怕的恶习。

人的群居生活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比较、偏见与自尊这些社会情感,在物质方面也使得技艺的传承与积累成为可能。此后,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快就不是随便找一棵树栖息了,也不是简单地隐居于山洞中,他们很可能学会了自己造房子。卢梭说:“这

就是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家庭的区分,从此便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许多的争执和战斗也就从而产生了。”

私有制、自尊心到底给原本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类带来了什么?卢梭写道:“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也是人类不平等的真正起源,具体表现为土地,财富的私有。“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要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且找到一些头脑很简单的人相信他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缔造者。但是,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桩或是填平他挖的界沟,并且大声的告诉大家:“不要相信那个骗子的话;如果你忘记了地上出产的是大家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你们就完了。”——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他将使人类少多少罪恶的事情,少发生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少收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的折磨。”

关于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卢梭指出,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生产能力强的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果实,就出现了私有制,财产权得以确立,而私有制将人们分为富人和穷人。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认可富与穷的分野。富人为了维护财产的所有权,决定采用新的手段,他们制定了“一种最深谋远虑的计划,这种计划是前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他们诱骗穷人说:“咱们联合起来吧,共同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创立人人都须遵守的维护公正与和平的规则,制定明智的法律,使我们生活在永久的和睦之中。”这就是国家与法律的起源。卢梭揭露,这不过是富人统治和奴役穷人的欺骗手段。从此,人们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角落,能够摆脱它们的枷锁,能够避开悬在人们头上的利剑。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加深。从此,人们之间不仅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而且又产生了政治上的不平等。由此,国家和法律的出现是不平等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设置官职,富人成为强者和统治者而穷人成为弱者和被统治者,这一阶段认可强与弱的分野。国家和法律的产生不仅没有消灭不平等,反而统治者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特权,使多数人成为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由此成为专制者,暴政成为人类不平等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认可奴隶主与奴隶的分野,同时,第三阶段成为不平等的顶点。

卢梭在论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至此,整本书读完,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不仅应该从书里学知识,更要能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在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我是因为如今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才想到读这本书的。现在读完后,我问自己,如今社会上的不平等可以消除吗?我想是不可能的。前面说过,卢梭认为因为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不平等得以成长;因为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类总想着更好的生活,总是有着各种欲望和贪欲。在我看来,只要有人类的存在,不平等就无法消除。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对当今不平等的世界绝望,当然不是。我前面虽然说不平等无法消除,但是我们却是可以把不平等减小的。减小不平等的关键有两点,一在人,二在国家。人方面,人性中虽然有着一些不好的方面如贪欲、享乐等,但也有一下好的方面如自爱心、怜悯等,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发扬人性中好的方面,抑制坏的方面;国家方面,首先应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我们国家虽说是公有制,但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仍不是),其次应修改法律,让法律为人民大众而服务,而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其实上述两点想真正做到也很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往这个方向努力,一点点的减小不平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与起源》读书感想本书是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所撰写的,出版于1755年本书中,卢梭一反同时代哲学家的乐观人士,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

读《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与基础》有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吴大卫机械10-3班101014322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有感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中对私有制的批判,消除阶级差异的可行性我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发现,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1755年4月初版于阿姆斯特丹。此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公民的不服从读后感 读后感 起源 不平 论公民的不服从读后感 读后感 起源 不平
[读后感]相关推荐
[读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