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读后感_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费尔巴哈的读后感”。
1,即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提纲》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提纲》批判费对实践的错误理解,马克思认为“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提纲往往是言简意赅的,马克思的这一篇2千字不到的提纲亦概莫能外。归纳其核心,马克思以“实践”为利器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纰漏。因提纲由十一个部分贯穿而成,也因对马克思思想的不甚理解,笔者谨以一一对应的表达形式书写这篇读后感以便使之更富逻辑。
第一部分
这部分作为开篇,马克思从旧的唯物主义出发,明了地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不懂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费尔巴哈的观点在于:让世界充满爱。即以精神的、情感的方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他承认并强调社会发展中矛盾的存在,体现了唯物的基本思想。但是他的唯物思想当中却缺失了意识的能动性,而将这种主观能动归结为唯心的范畴。马克思针对于此,运用分析思维将感性活动划分到实践中,将抽象的认知与推理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也将唯物的观点上升到辩证的高度,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加以区分。
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主张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其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笔者从其中抽象出两个观点: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实践可以证明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对于前者,人类的思维的形成诚然离不开客观性,但另一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从某个角度讲,人最强劲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个观点在现世社会中屡见不鲜。剖析这一观点的支撑点,就在于思维的变化性。而客观的真理往往是讲究恒定的特性的。另外,思维存在正确与否的区分,只有由正确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理论历经知道实践,并受实践检验之后才能称其为真理。兹于此,笔者不太认同这种抽象的推导价值。
第三部分
人与环境、教育,孰为改造者、孰为产物?——该观点是马克斯辩证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矛盾交锋点。笔者试着在自己有限的知识架构上思考了这个问题,也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改造环境,现实中的多种现象,例如古人的都江堰工程,现代人的三峡工程等不胜枚举,都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人是环境的改造者。“人是环境的改造者”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人本位主义。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应当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对社会人文环境的改造应当考虑到具体的社会元素,即这种“变革的实践”其实是需要环境本身提供一定的条件来成就的。因此,人类拥有改造环境的可能性,但并具备必然性。其次,人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不能用“产物”概括得了的。毫无疑问,在起源上人先于教育存在。而也正因为教育的出现、完善,使得人类的历史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简单繁衍,而是将人类所特有的智力结晶延续下来,升华下去,贯穿而成浩瀚的文明史话。人类文明的积聚,也成为教育多元化的直接鞭策力。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而非单纯的单向影响关系。
第四部分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笔者以为这第四部分是全文最紧密围绕论点的、亦是最具说服力的论证。马克思先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二重世界论的理论支点——宗教为前者,世俗社会为后者,当后者形成特定的社会背景时,或者源于政治体在某中动机下的导向,或者源于现实生活里种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与苦难,世俗社会中的群体便会由于人类所特有的思考能力抽象出一个寄托高于现实的内容的世界,亦即“精神世界”。一言以蔽之——宗教世界是以世俗世界为基础或者说母体的。尔后通过论述世俗世界的矛盾存在并在实践中解决矛盾而使世俗世界发生变革,有力地驳斥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揭示出其不懂实践的意义与作用的粗鄙之处。这一论证过程着实经典!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使社会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力量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连续更替、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宗教世界既然是从现实社会中异化出来的,那么被二重化的整个世界的根基都离不开实践。如同马克思所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五部分
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涉及到感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后者将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其实在笔者看来,二者的观点都有可取的地方:在现实世界中,亘古以来外部自然界都保持着它的优先地位。自然界在人类诞生很久之前已然存在,并且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提供着物质基础。因而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并非“无稽之谈”。但另一方面,如同马克思主义者们所说,人类的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在人门周围的感性世界里中几乎找不到没有留下人类或多或少的印记的地方。人类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面貌,变换自己的存在形态,这种变化不断地新面貌、新形态中凝结着人类的物化劳动。所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要求从主体方面即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感性也存在事实上的及理论上的依据。
第六部分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然,费尔巴哈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同样的,笔者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旧唯物主义单纯以人的自然属性去谈论人的本质固然是不科学的,但若完全撇开自然属性,而仅以社会关系总合去概括人的本质亦是片面的。人既属于社会,也同时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是二者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想引入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的三重心理结构:自我、本我、超我。本我是无意识领域“一大锅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在炽情”,包括以性欲为主的生存本能、死亡本能,一位追求满足。超我代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评判价值标准。自我则代表理智和审慎,它要为本我服务,又要顾及到客观现实条件,并且受到超我随时以惩罚相威胁的严厉监督。笔者以为,本我即为人的自然属性,超我则为人的社会属性,同时自我以中介身份调和本我、超我。正是这种稳定的、不可或缺的“三角结构”造就了人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也正是将人类从万物百态中区分出来的人类的本质所在。
第七部分
基于上一部分对人的社会性的论述,马克思在这一部分进一步阐明“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在这一点上笔者持认同观点。为什么人类会有宗教感情而且这种感情由来已久?首先在于自然界的无限性,人类对于自然尚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当然人们的这种认识能力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在于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与人类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普遍存在,人们意识到自身解决问题的有限性;再者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惯于运用宗教实现社会的管理。如此的因果关系便赋予了“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这样的论点充分的说服力。
第八部分
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马克思提炼出这一观点支持他的实践论。笔者以为可以对这个科学命题的内容可作纵向与横向的阐发:一方面,人是全部社会生活的主体。而人是从劳动实践中“走来”、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并将走向社会实践的深处。另一方面,实践内在地包含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三重关系(既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也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九部分
费尔巴哈哲学隶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以它的直观性是有根源可寻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的,而在那段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且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特性,该哲学流派只注重对现存事物的确定,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而不强调变革现存社会,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显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这种求稳不求变的态度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
第十部分
围绕新旧唯物主义在实践论上的差距,马克思指出了它们各自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市民”社会关心的是个人事物和私人利益,以实际需要、利己主义为原则。而后者侧重于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和谐统一,致力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将利益点定格在人们的解放和人们的全面发展。马克思通过这一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出新旧唯物主义的又一差别,间接论证新唯物主义较之旧唯物主义更富生命力!
第十一部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标志着哲学开始超越世界本质的终极追求,向人们的生活世界回归,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了哲学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历史飞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也就是说这个提纲是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观点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在寥寥千言中,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都只是在形式上发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