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观后感_复兴之路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复兴之路的观后感”。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
短短6集的《复兴之路》浓缩了一段复杂多变的中国近代史,从19世纪40年代的“千年巨变”开始讲述,到之后的“峥嵘岁月”、“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再到最后的20世纪之交发生的“世纪跨越”以及在多变的世界经济浪潮中迅猛发展的“继往开来”,《复兴之路》塑造了一个历经沧桑、历经磨难却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祖**亲形象。祖**亲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是数不尽的点点滴滴„„
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这些代表着中国历史中几个重要阶段的人物,带领着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有些甚至倾尽毕生的心血和汗水,为的就是拯救苦难中的中国、振兴衰败的中国!他们艰苦奋斗的身影,他们呕心沥血的付出,造就了现在一个昂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经济腾飞、综合国力迅猛增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一百六十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让人见证了中国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新中国,复兴的艰难曲折难以想象。从鸦片战争开始,先后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一系列失败,让中国掉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爱国之士为救中国而到处奔走,寻找救国方案,但却遭遇一次又一次次的失败:先是太平天国运动,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士大夫发起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也没能逃脱同样的命运;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受到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也陷入失败的泥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赶跑了满清皇帝,却被袁世凯窃夺了胜利果实,中国的复兴任务并没有完成。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革命为之焕然一新,中国从此进入一个革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经过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中国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新中国的发展并不没有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曲折。建国初期,在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政治民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好景不长,随后中国陷入了反右派扩大化的错误之中,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经济遭受了重创,苏联的背信弃义又让中国雪上加霜,后来错误虽然得到局部纠正,但不久又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从此陷入十年*的泥潭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刚从十年*走出的人看到中国发展的希望,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更加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一代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2的中国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然而,袁世凯很快就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并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继续统治。面对当时的现状,国民党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从袁世凯手中夺取政权,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为此在全国奔走呼号,为国民党在议会选举进行宣传,并使国民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是,这种行为激起了袁世凯的高度紧张。1913年3月,宋教仁遭到了袁世凯派遣的杀手的暗杀,他和其他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最终化为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又妄图称帝,建立所谓的“中华帝国”,但是他的行为遭到了几乎全国上下的以致反对,就连他手下的北洋军阀也颇有不满,终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他的皇帝梦在短短的83天后草草收场了。不久,袁世凯怀揣着他的“皇帝迷梦”离开了人世,在他死后,北洋军阀陷入了混战之中,辛亥革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的群众运动。三千多名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工人、商人等社会各界力量纷纷行动起来,声援学生爱国行为。这场运动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其起因正是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操纵和会的列强任意宰割:会议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而对于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则置之不理。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激起了人们的奋力反抗。在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在运动中,知识分子是运动的领导者,工人阶级成为了运动的主力军,无产阶级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伴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一部分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集结号”下逐渐聚集起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鲜明的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纲领。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看上去还十分弱小,但是由于它所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们的利益,解决的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站在它身后的支持者越聚越多。1922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一时间,无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充分显示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同时,也让孙中山决心与共产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和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了“打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工人、农民也被动员起来,这就是“国民大革命”。
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不久就攻占上海和南京,并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北伐形式大好。但是,正处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缺乏警惕,对于革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反动分子最终将革命所出卖。蒋介石勾结中外反动势力策划了 “4·12”反革命政变;接着,汪精卫又在武汉捕杀共产党员,此后众多群众被杀害,工农运动陷入了低潮。
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对此意味深长的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的,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接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1935年,遵义会议又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体现出了其顽强了生命力。
历史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意日法西斯逐渐勾结在一起,成立所谓的“轴心国”集团,开始了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党政府却仍将兵力用于围剿工农红军,对日本则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110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全部沦陷。国民党内一批爱国将领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承担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协同抵抗日本侵略态势。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人们的团结努力下,日本战败,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成为世界两大阵营的首领,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以何种方式建国的问题。虽然,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但是,政协会议结束后仅仅5个月,国民党就挑起内战。共产党面临的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战争双方力量悬殊:国民党的兵力是共产党的3倍,而且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以及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最终胜利的天平却倒向了共产党。
以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标志,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对与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曾这样评价:“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而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这又充分体现了,与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显示出的是勃勃的生命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片中这样一句话说的好:“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想这对于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可是算得上是一次很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平日里总是面对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缺乏感性的认识,而现在,我们从纪录片中找到了日常书本中的内容,我们倍感亲切。在进行了这样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加深了对专业课的学习,这堂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中国的近现代史只是中国历史的一小部分,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虽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屹立于世界而不倒,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浩然正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面对艰难困苦,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中华民族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无数的英雄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这份爱国热情值得敬佩。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中华民族在遇到濒临灭亡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期,民族的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一百多年来屡次欺压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对帝国主义的战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团结一致。六十年后的今天,汶川地震引起的大灾难,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民族的团结,为此,我们值得自豪。
我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以后的道路,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开创出更为宏大的事业。我们普通大众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本身就是在参与和建设民族大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培养出一批适合时代要求和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复兴之路》观后感5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展览通过回顾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
中 华 梦《复兴之路》观后感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
机关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交流„2011‟第3期国家统计局机关党委编2011年3月30日当历史照进现实——设管司高婷读《复兴之路》有感最近,在司党支部开展的“我荐好书大家读”活动中......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观后感硕1707 17126075 许哲琪我是在一个多云的天气踏上去国家博物馆的路的。当我真正到达的时候,馆中陈列的许许多多的名人画像、人物遗迹,带给了我很......
复兴之路《复兴之路》观后感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世界局势的动荡无疑使中华民族的千年根基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观看复兴之路,唤起了我对历史的记忆。千年古国正处于一种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