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关注”_物理常态课教学建议
物理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关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物理常态课教学建议”。
正文:
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开展了“常态课教学视导活动”,活动要求教师上好一节常态课,关注课堂教授的内容,关注本节课学生掌握传授知识的情况。课后,教研组再组织研讨,如何改进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学的成效的好坏是教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累积的效果,活动结束,作为参与活动的教师都颇受启发。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许多尝试及努力,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说,当今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教学改革的内在动机主要还是面对各种考试,特别是当前的高考。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自己在视导活动中受到的启发,认为就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关注以下两个层面:
一、关注教学内容的适当性
1.“讲什么”与“不讲什么”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搞清楚一次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各个知识点不可能一视同仁,而要分出“尊卑”和“侧重”,决不能平均分配宝贵的课堂45分钟。那么教师首先要熟读《新课程标准》,了解各章节的重、难点,对于重点且难点的内容,就要重点讲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学习,必要时还要强化。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备课组有一节《力的合成》课,教师花了一节课 1的时间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没有急于给出定则,侧重于定则的使用。平行四边形是矢量合成的基本定则,将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呈现,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努力锻炼学生生成概念的过程,从过程中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通过长达几年的学习,最终实现逐渐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智慧。例如高中教师,要实时了解高考的发展和动态,教学内容往往也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对于一些非重点知识,就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让有效的时间尽可能的提高效能。
对于每节课教师要至始至终要牢牢的控制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下课铃声响,老师话语落。长此以往,师生达到课堂四十五分钟高效的良好教与学的状态。
2.“怎么讲”
我们在听课时,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一个动画、实验等,为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做准备,而忽视了整节课的设计。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首先教师主要扮演导演、编剧的角色,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素材,根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整理,使整节课从引入、新课的重难点突破、习题落实、小结,尽可能做到思路流畅,有条理,逻辑性强,使每一节课成为一个完整的剧本。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我们可以该定律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任务为线索: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这样使抽象的理论具有了鲜活的情节性,使学生融入到情节中,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学习。再如《平抛运动》一节中,以
这样一条主线:平抛运动的定义—运动性质—研究方法—运动分解—运动规律,一节课显得非常流畅。
当精心设计整节课后,我们可以采用某些教学手段及方法实现某些环节的突破。当前的社会环境有些浮躁,压力大,人们过于追求眼前的功利,使得教学中难免产生“短、平、快”的战术,缩短认知过程,削平思维坡度,加快教学进度,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应试训练。实际中这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做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舍得花时间使学生知道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方法。例如:“质点”概念的建立,教师若直接提出“质点是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是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如果创设情景,举例说明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物体本生的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完全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表示,这样质点的概念逐渐形成,同时学生体会到分析解决一些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物理方法。学生只有扎实的掌握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可能这时只需做少量的题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物理问题开放性较强,要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需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循循善诱。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中,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我先找一个学生拍了一段视频,做引体向上时两臂竖直及张开时分别完成动作,当两臂张开时很难完成动作,学生感到很难解释这个现象,有点无从下手。这时我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弹簧和一个钩码,分别代表引体向上的人的两臂和身体,模拟两臂竖直和分开的情景,效果非常明显,两臂张开时所受拉力增大,由于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人很难
完成动作,学生看到模型,感到难度降低了,饶有兴趣的利用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找到了现象产生的物理原因。正是这个手段,循循善诱学生,把问题“深入”“浅出”化,不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还能够把这个问题的结论灵活迁移。
3、“练什么”
我们决不能把每一节物理课上成习题课,但更不能是教师的口若悬河式的精彩“演讲”,常态课中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时间,给学生展示掌握基本概念、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精选练习,甚至于自己设计、组合习题,通过某一道或几道题涵盖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最终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电场强度》这节抽象概念课中,在课的结尾的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例题:电场空间中某点p,放入一个正点电荷电量1×10-10c,它受的电场力为10-6N,1、求该点场强大小及方向?
2、若将正点电荷移开,该点场强大小及方向如何?
3、若该点引入一个负点电荷电量1×10-10c,负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及方向如何?通过这道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的电场强度的理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提高了本节课的有效程度。
二、关注学生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物理这一种内在需要,但是仅有这种需要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些较强的外界刺激作为诱因,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烈的动机,去完成自己的需要。对于我们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塑性较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用和外界压力刺激下,我们教师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上有时只依仗一种“惯性”来完成。这时我们难
免把眼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毫无个性的产品,只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看不见“岁岁年年人不同”,那么很难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我心态,在课堂上要成为充满活力的演员,把自己精心设计的内容激情的演绎出来。激情的课堂使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问题,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也容易产生高涨、愉悦的情绪投入学习和思考。
当前的孩子备受家长关注,尊重的需要是优先于学习的。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成绩的下降并不是完全来于学科本身,可能是缘于学生感到“不公正”的、“不亲和”的、甚至可能是“不尊重”的态度引起的。教师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知学生,认为自己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就应该会,听不懂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所以有些学生出现问题就遮盖,不愿暴露出来,认为遮盖住了就是解决了问题。教师一定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 “鼓励”“ 微笑”带进课堂,学生认可了教师,就更加喜爱所教的学科,主动学习意愿进一步加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老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呈现,也不是一次次精彩的讲演,衡量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我们关心的是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像磁铁一样吸引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的境界,我们共同努力,使课堂教学不断趋于完美。
“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上冶 宋文萍我有幸参加了4月21日——23日的临沂市小学数学联办小学教学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常态课下的高新课堂,感触很多。第一,常态......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关键词:有效教学课时目标文本解读学生解读提要: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源自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源自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源自于对学生的......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管理宣威虹桥小学笔者听了很多公开课和示范课,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致出现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是下课铃声响了,还有一小点内容没有......
田马小学常态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及听评课制度课堂教学是永恒的主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只有关注平常的、真实的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教学质......
关注常态课上好常态课——与玉溪山水小学交流学习心得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