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二章 植物检疫原理(第二节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_第二章植物检疫法规
02 第二章 植物检疫原理(第二节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二章植物检疫法规”。
第二节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
法规又称法律规范,由国家政府或权威组织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则。通常包括假定、处理、制裁三个部分。假定是指法律规范所要求的或应禁止的行为;处理是指该法规的具体内容,即条例、细则等,要求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等;制裁是指在违反法规时将要引起的法律后果,是法规强制性的具体表现。
植物检疫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检疫法规(quarantine regulations)是指为了防止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农林牧业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由国际、国家各级各类权力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对进出境和国内地区间调运植物、植物产品及其它应检物进行检疫的)有关植物检疫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是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的法律依据。
一、植物检疫法规的类型及基本内容
1、类型
(1)按照内容和形式划分,植物检疫法可分为法规、条例、细则、办法和其它单项法规。(2)按照制定它的权力机构和法规所起作用的地理范围,可将这些法规分为国际和地区性的法规与公约、国家级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由于制定的国际或国家机关不同,这些法规的地位和效力也有所不同。
此外,两个或多个国家签定的有关检疫的双边协定或国际条约也是实施检疫的法律依据。
2、内容
包括名称、立法宗旨、检疫范围与检疫程序、术语解释、检疫主管部门及执法机构、禁止或限制进境物、法律责任、生效日期及其它说明。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本国动植物检疫法规,其中有的是关于植物保护或动物健康的综合性法规,列有专门的检疫条款;有的则为独立的检疫法规,或者针对具体事项的单项禁令,情况虽较复杂,但其宗旨则是一致的。
二、我国植物检疫法规
(一)我国植物检疫法规的类型
1、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国内植物检疫的法规《植物检疫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
3、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在本部门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等其它同类文件都是由农业部审议通过,以农业部令或农业部公告的形式发布的。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制定了本国动植物检疫法规,其中有的是关于植物保护或动物健康的综合性法规,列有专门的检疫条款,有的则为独立的检疫法规,或者针对具体事项的单项禁令,情况虽较复杂,但其宗旨则是一致的。两个或多个国家签定的有关检疫的双边协定或国际条约也是实施检疫的法律依据,亦具有约束力。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动植物检疫的国际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检疫法规赋予动植物检疫机关以检疫管理权、检疫审批权、检疫检验权、检疫处理权和检疫处罚权;也规定了检疫机关和检疫人员的责任;检疫法规是实施动植物检疫的根本依据,使检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其保护我国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二)我国植物检疫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条例我国已先后颁布过许多植物检疫的规范性文件,目前主要依据的有以下几类:
1、出入境植物检疫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1992年4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令第206号发布,1997年1月1日执行)。
2、国内植物检疫法规:
(1)《植物检疫条例》(1992年5月13日,国务院令第98号发布实施)。(2)《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5年2月25日,农业部发布施行)。(3)《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994年7月26日,林业部发布施行)。
3、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和应施检疫植物及产品名单:(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07年5月29日,农业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1992年9月25日农业部发布,1997年7月29日修订发布施行)。
(3)《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09年6月4日,农业部发布施行)。(4)《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2009年6月4日,农业部发布施行)。(5)《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04年8月12日,国家林业局发布,2005年3月1日生效)。(6)《全国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1996年1月5日,林业部发布施行)。(7)《水果、花卉、中药材等植物检疫分工》(1997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划定)。
4、其它与植物检疫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办法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法律。
此外,还有一些管理条例、办法和规定等都与植物检疫有关,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进出口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管理办法》;《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等等。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有关植物检疫的规定,如“河南省植物检疫实办法”、“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等;1998年11月30日省人民政府第147号令发布《江苏省植物检疫管理办法》,即日实行,2009年12月22日颁发了新的《江苏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
(三)我国植物检疫法规简介
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 该法是我国第一部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全国人大颁布的以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该法于1991年10月30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公布,于1992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系统地规定了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目的、任务、检疫范围、检疫要求、动植物检疫机关设置以及法律责任等。该法共8章50条,包括总则、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与邮寄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法律责任及附则等内容。
此外,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于1996年12月2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10章68条:包括总则、检疫审批、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及邮寄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检疫监督、法律责任及附则十个方面。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的规定:(1)凡进境、出境、过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它检疫物,装载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它检疫物的装载容器、包装物、铺垫材料,来自动植物疫区的运输工具,进境拆解的废旧船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际条约规定或者贸易合同约定应当实施动植物检疫的其它货物、物品,均应接受动植物检疫;(2)输入植物种子、种苗及其它繁殖材料和《检疫法》第五条第一款所列禁止进境物必须事先办理检疫审批。对向中国输出植物、植物产品的国外生产、加工、存放单位实行注册登记制度。根据检疫需要,在征得输出国有关政府机构同意后,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可派出检疫人员进行预检、监装或着疫情调查;(3)在植物、植物产品进境前,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事先向有关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报检;经检疫合格的,准予进境;发现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在口岸动植物检疫局的监督下,作除害、退货或销毁处理;经检疫处理合格后,准予进境;(4)输出植物、植物产品的加工、生产、存放单位应办理注册登记。在植物、植物产品输出前,货主或者代理人应事先向有关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办理报检,经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检疫合格或经检疫处理合格后,口岸动植物检疫局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准予出境;经检疫不合格、又无有效的检疫处理方法的,不准出境;(5)对过境的植物、植物产品和其它检疫物,需持有输出国政府的有效植物检疫证书及货运单在进境口岸向当地动植物检疫局报检并接受检疫;(6)携带、邮寄物也应接受植物检疫,经检疫合格的予以进境,经检疫不合格又无有效的检疫处理方法的作销毁、退货处理,口岸动植物检疫局签发《检疫处理通知单》;(7)来自动植物疫区的船舶、飞机、火车、及其它进境车辆抵达口岸时,应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局的检疫。发现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作检疫处理;装载植物产品出境的容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植物检疫的规定,发现危险性有害生物或越过规定标准的一般有害生物的应作除害处理;(8)对进出境的植物、植物产品,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应当进行检疫监管;(9)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及禁止进境物名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10)违反本法规定的,将依法予以罚款、吊销检疫单证、注销检疫注册登记或取消其从事检疫消毒、熏蒸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植物检疫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伪造检疫结果,或者玩忽职守,延误检疫出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费任;不构成犯罪的,予以行政处分。
2、《植物检疫条例》
1983年1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1992年5月13日国务院对其进行修改并发布,是目前我国进行国内植物检疫的依据。该《条例》共24条,包括植物检疫的目的、任务、植物检疫机构及其职责范围、检疫范围、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国外引种检疫审批、检疫放行与疫情处理、检疫收费、奖惩制度等方面。
《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为贯彻执行全国植物检疫条例,农业部和林业部还分别颁布了各自的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和林业部分),同时还颁布了农业和林业上的检疫对象名单和应施检疫物的名单。条例明确了检疫对象的确定原则及疫区、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及程序;对发现的疫情,各地检疫部门应及时向上一级检疫机构汇报,并组织力量予以扑灭;各类疫情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凡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及列人应施植物检疫名单的植物产品在调运前应向有关植物检疫机构申请,经检疫合格并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运;发现有检疫对象的,经检疫处理合格后方可调运;无法消毒处理的,不能调运。条例规定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繁育单位应按照无检疫对象要求建立种苗基地,植物检疫机构应实施产地检疫。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应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检疫审批,经口岸动植物检疫局检疫合格后引进,必要时应隔离种植,经试种确认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后方可分散种植。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或个人,将按照有关法规及本条例予以惩处。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及应检植物产品名录由各级植物检疫主管部门制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该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其中第46条至第50条是有关对种子进行检验检疫的内容,也是农业行政执法中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例如第四十六条对种子质量有明确规定,下列种子为劣种子:(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三)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四)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五)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再如第四十九条规定,进口种子和出口种子必须实施检疫,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境内和传出境外,具体检疫工作按照有关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4、其它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三十款规定“依法应当施行卫生检疫或者动植物检疫的邮件,由检疫部门负责拣出并进行检疫,未经检疫部门许可,邮政企业不得运递”;《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五十六款规定“货物运输的检疫,按国家规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也包含有植物检疫的内容。
三、国际性法规与公约
1、《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国际间的植物保护合作、更有效的防治有害生物及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统一国际植物检疫证书格式、促进国际植物保护信息交流,是目前有关植物保护领域中参加国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国际公约。该《公约》虽名曰“植物保护”,但中心内容均为植物检疫。我国已于2006年加入该公约。
《IPPC》包括:前言、条款、证书格式附录三个方面;其中条款有十五条,第一条为缔约宗旨与缔约国的责任;第二条为公约应用范围,主要解释植物、植物产品、有害生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等;第三条为补充规定。涉及如何制定与本公约有关的补充规定如特定区域、特定植物与植物产品、特定有害生物、特定的运输方式等并使这些规定生效;第四条主要阐述各缔约国应建立国家植物保护机构,明确其职能。同时各缔约国应将各国植物保护组织工作范围及其变更情况上报FAO;第五条为植物检疫证书,主要规定植物检疫证书包括的内容;第六条为进口检疫要求,涉及缔约国对进口植物、植物产品的限制进口、禁止进口、检疫检查、检疫处理(消毒除害处理、销毁处理、退货处理)的约定。并要求各缔约国公布禁止及限制进境的有害生物名单,要求缔约国所采取的措施应最低限度影响国际贸易;第七条国际合作,要求各缔约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密切情报联系,建立并充分利用有关组织,报告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布、传播危害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的情况;第八条区域性植物保护组织,该条款要求各缔约国加强合作,在适当地区范围内建立地区植物保护组织,发挥它们的协调作用;第九条为争议的解决,着重阐述缔约国间对本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发生争议时的解决办法;第十条声明在本《公约》生效后,以前签订的相关协议失效,这些协定包括1881年11月3日签订的《国际葡萄根瘤蚜防治公约》、1889年4月15日在瑞士伯尔尼签订的《国际葡萄根瘤蚜防治补充公约》;1929年4月16日在罗马签订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第十一条适用的领土范围,主要指缔约国声明变更公约适应其领土范围的程序,公约规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于事接受到中请30天后生效;第十二条批准与参加公约组织,主要规定了加入公约组织及其批准的程序;第十三条涉及公约的修正,指缔约国要求修正公约议案的提出与修正并生效的程序;第十四条生效,指公约对缔约国的生效条件;第十五条为任何缔约国退出公约组织的程序。
2、《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简称《SPS协定》(也有的翻译为《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该协议隶属于WTO多边货物贸易协议项之下。产生背景: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各国实行动植物检疫制度对贸易的影响已越来越大,某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畜产品市场,多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阻止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其中动植物检疫就是一种隐蔽性很强的技术壁垒措施。为了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1979年3月在国际贸易和关税总协定(GATT)第七轮多边谈判东京回合中通过了《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草案》,并于1980年1月生效。该草案在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正式定名为《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由于GATT、TBT对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约束力不够,要求不具体;为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许多国家提议制定针对动植物检疫的《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该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长达8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一个重要的国际货物贸易多边协议。SPS协议是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部必须遵守的法律性文件。
该协定总的原则是:为促进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保护各成员国家动植物健康、减少因动植物检疫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协定包括14项条款及3个附件。
主要内容:
第一、采取“必需的检疫措施”的界定
1、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只能限于保护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范围;
2、应以科学原理为根据(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如缺少足够依据则不应实施这些检疫措施;
3、不应对条件相同或相似的缔约国够成岐视;不应构成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第二、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是国际间检疫的协调基础。
第三、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简称PRA):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恰当的检疫保护水平,检疫措施应考虑对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风险性。要获得生物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和经济因素。
第四、非疫区及低度流行区的概念。第五、检疫措施的透明度。第六、等同对待。
第七、双边磋商和签订协定。
第八、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或差别待遇:各成员国在制订检疫措施时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给予较长的适应期,并提供技术帮助等。
第九、磋商和争端解决:涉及科学或技术问题的争端中,由专家组、技术专家咨询组或向有关国际组织咨询进行解决。
第十、管理:成立SPS委员会,负责执行和推动各缔约国执行SPS协议,发挥磋商和协调作用。
SPS协议要点:
(1)SPS规定了各缔约国的基本权力与相应的义务,明确缔约国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及健康所必须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能对相同条件的国家之间构成不公正的歧视,或变相限制或消极影响国际贸易。
(2)SPS要求缔约国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应以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为基础,要求缔约国尽可能参加如IPPC等相关的国际组织。
(3)SPS要求缔约国坚持非歧视原则,即出口缔约国已经表明其所采取的措施已达到检疫保护水平,进口国应等同接受这些措施;即使这些措施与自己的不同,或不同于其它国家对同样商品所采取的措施。
(4)SPS要求各缔约国采取的检疫措施建立在风险性评估的基础之上;风险性评估考虑的诸因素应包括科学依据、生产方法、检验程序、检测方法、有害生物所存在的非疫区相关生态条件、检疫或其它治疗(扑灭)方法;在确定检疫措施的保护程度时,应考虑相关的经济因素,包括有害生物的传入、传播对生产、销售的潜在危害和损失、进口国进行控制或扑灭的成本,以及以某种方式降低风险的相对成本,此外应该考虑将不利于贸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5)在SPS中,原则明确了疫区与低度流行区的标准。非疫区应是符合检疫条件的产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地区或几个国家组成);在评估某一产地的疫情时,要考虑有害生物的流行程度,要考虑有无建立扑灭或控制疫情的措施;此外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或指南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6)在SPS中特别强调各缔约国制定的检疫法规及标准应对外公布,并且要求在公布与生效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要求各缔约国建立相应的法规、标准咨询点,便于回答其它缔约国提出的问题或向其提供相应的文件。
总之,根据《SPS协议》,WTO成员制定和实施检疫措施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等效性原则、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原则、透明度原则、SPS措施的一致性原则、对贸易影响最小原则、动植物疫情区域化原则等。因此,缺乏科学依据,不符合上述原则的SPS措施均构成贸易壁垒。
SPS是看起来十分合理,但它实质上是一个上充满矛盾而又必须遵守的协议。如果没有一个国际的行为准则,各国自行其是就无法统一,国际贸易就无法进行。如果各国没有主权范围内的法规,植物有害生物的传播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各成员国制订的植物检疫法、实施细则、应检有害生物名单都应经过充分的科学分析,各项规定要符合国际法或国际惯例,即通常所说的“与国际接轨”。各国不能随意规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所列名单必须经过“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若末经科学分析就制订的检疫法规等如科学论据不足,就被认为是“歧视”和“非关税的技术壁垒”,并可能受到“起诉”、“报复”直至“制裁”。
3、检疫双边协定、协议及合同条款中的检疫规定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口岸检疫的需要,我国政府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植物检疫协定或协议。例如,近年来先后与智利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植物检疫合作协定》;与美国签订了《美国华盛顿州苹果输华的植物卫生条件》;与蒙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关于植物检疫的协定》。此外我国还与荷兰、澳大利亚、朝鲜等国签订了植物检疫协定或协议。
在植物、植物产品的贸易合同中经常有植物检疫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贸易双方必须遵守的。如我国与国外粮商签订的粮食贸易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植物检疫条款,合同第二条中规定进口小麦“-------基本不带活虫”。
4、植物检疫措施的国际标准
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Pest Measurements, ISPM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组织秘书处负责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在植物检疫方面将其作为全球统一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使各国采取的检疫措施协调一致,并符合《世界关贸总协定(GATT)》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的要求,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避免由于使用不合理的检疫措施而造成的对贸易的影响和阻碍。随着植物检疫国际标准的逐步建立,要求各国在制定检疫措施时必须采用己有的国际标准,使制定的检疫措施具有相同的基础和科学依据,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农产品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Pest Measurements, ISPM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属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秘书处编纂,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检疫政策和技术援助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向粮农组织成员和其他有关各方提供使植物检疫措施在国际上统一的准则,以促进贸易并避兔各国不恰当地使用贸易壁垒等措施所造成的矛盾。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到2002年底己公布17个。己公布的17个“标准”如下:(1)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植物检疫原则
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植物检疫原则是1993年由FAO大会第27届会议批准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从而减少或消除使用构成贸易壁垒的不合理的检疫措施。其内容包括八条具体原则[分别是主权、必要性、最小影响、修改、透明度、协调、同样对待、争议解决的原则和合作、技术主管部门、风险分析、风险管理、非疫区、紧急行动、通知违约行为及不歧视的具体原则],该原则是FAO制定的新的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参考标准。它是由于各国出于检疫方面的考虑,为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传人本国领土而采用植物检疫措施来管理植物和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可能携带病虫害的材料的进口。所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应当与涉及的病虫害风险相对应,使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2)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
该标准是介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分三个阶段: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起点;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有害生物风险治理。
(3)外来生物防治物的输入和释放行为准则
该准则是处理为研究或进行生物防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外来生物防治物(拟寄生物。掠食物、寄生物和病原体等),包括生物防治制剂的输人间题。经各国政府授权的主管机构(一般为国家植物保护机构,对外来生物防治物进行管理或控制,必要时为输人或释放。
(4)建立非疫区的要求
该标准介绍了建立非疫区的要求(Requirement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st Free Areas,PFA)是有害生物监查下的一个标准。该标准描述了建立和使用非疫区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作为一种从非疫区出口的植物、植物产品和其它限制产品的植物检疫证书的风险管理措施;或为进口国保护其受威胁的非疫区而采取的植物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所谓的非疫区(Pest free area)是指一个由科学证据证实没有发生某种有害生物,且这种情况由官方维持的地区。如果特定的条件得到满足后,从出口国国家植物保护组织建立并应用的非疫区中出口植物、植物产品至另一个国家时,无须采取附加的植物检疫措施。因此,某种有害生物在一个地区是否存在可作为针对该种有害生物的植物检疫证书的依据。另一方面,非疫区也为一个地区是否分布某种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这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所需要的信息。因此。非疫区亦为进口国保护其受威胁地区所采取的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国家植保组织在经科学证据证明某地区不存在特定有害生物并且这一状况得到官方的维持后,将这一地区划为非疫区,从而可以不需要执行额外植检措施的情况下将植物、植物产品输出到其他国家。非疫区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一定的条件:确定其无疫害的方法必须得到公认;必须采取保持无疫害的植检措施;对无疫害状况进行持续检查。
与非疫区相对应的就是“疫区”(Quarantine area),疫区是指由宫方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并正由官方控制中的地区。
(5)植物检疫术语
经2001年重新审定后,统一了植物检疫术语和定义。
(6)监测准则
[Guidelines for Survillance, 1997] 国家植物保护组织是建立一个信息收集系统来收集、证实或汇编需要注意的有害生物的有关信息。监测准则使用的方法包括一般监测和特定调查,并且监测原则应该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国家植物保护机构应当根据一般性监测和专门调查结果公布有害生物的发生、分布情况。
(7)出境认证系统
该标准介绍了国家植物保护机构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颁发植物检疫证书和转口植物检疫证书对出口货物进行验证,国家植物保护机构对其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有权拒绝末达到检疫要求的货物进口。国家植保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料、设备开展检查、检验、货物鉴定或植物检疫验证程序,并定期审查验证制度和对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
(8)某一地区有害生物状况的确定
一般可以通过有害生物记录确定某一地区有害生物状况。有害生物记录是表明在某一地区,通常是某一国家,在某一特定地区和某一时期是否存在某一有害生物的证据,基本应包括下述内容:有害生物的名称,生活史,类别,鉴定方法以及记录时间地点等。此记录应按照来源确定其可靠性。(9)有害生物根除计划准则
该准则是为制定一项有害生物根除计划和审查现有的根除计划提供相应的指导。首先根据有害生物的影响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根除,在进行必要的讨论、评估后着手执行根除计划。计划执行过程主要包括三项活动:监测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封锁以防止有害生物扩散;一旦发现有害生物即予以根除。最后还应对根除结果进行审查。
(10)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
该准则介绍了建立和利用非疫区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输出国植物保护组织根据某一产地或某一生产点的有害生物特性、产地和生产点的特性以及生产者的操作能力等因素建立和保持非疫生产地和非疫生产点,并包括建立缓冲区,定期检查等程序。
(11)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这是系统而全面介绍对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所进行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分析的起点,有害生物的归类,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殖和适生能力以及一旦进入所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等。
(12)植物检疫证书准则
[Guidelines for Phylosanitary Certificates] 该标准描述了准备和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及转口植物检疫证书的指南和原则。
(13)违约通知和紧急处理准则
[Guidelines on notification of non-compliance and emergency action] 该标准描述了一个国家在采取下列行动时应予以发布通告:(1)在进口货物中发现明显证据与特定的植物检疫要求不符。包括检测到特定的限定性有害生物;(2)在进口货物中存在明显证据与植物检疫证书记录的要求不符;(3)对末列出但与进口货物相关的限定性有害生物进行检测的紧急行动;(4)对进口货物中具有潜在检疫威胁的有害生物进行检测的紧急行动。
(14)有害生物管理体系中综合防治措施的利用(The Use of Integraded Measures in a systems Approuch for Pest Risk management.FAO.2002)
在进口植物、植物产品和其他应检物时,为符合“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国际标准”规定的植物检疫要求,为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中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和评价提供指南。体系中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明显的方式,可以采取几种或单一措施,以满足进口国的“适当的保护水平”。体系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时,最低要求是2种措施要相互独立,并且具增效作用。在体系中应用“防治阈值”明确和评价某传播途径特定有害生物的风险。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体系构建中,进出口国可以协商和合作。体系目标的确认和接受取决于进口国,但应当遵循技术水平等、最小影响、透明度、非歧视原则、平等对待和可操作性原则。
(15)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检疫准则[Guidelines for Regulating Wood Pack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待定)]
准则指出,由于通常使用的木质包装材料的来源难以确定,未经加工的原木制作的木质包装材料是传播有害生物的一条途径。介绍了经核准的、全球通用的能够有效降低有害生物传播风险的措施,主要是热处理和溴甲烷熏蒸。对已经用核准的措施处理的木质包装材料,提倡国家植保组织接受并不再进一步处理。木质包装材料包括托盘、填塞块、负荷板、垫木,但不包括已经加工过的木质材料如刨花板、胶木板、木丝等。
进出口均应当使用核准的措施,包括使用全球识别标志(非语言性标志),该标志正在设计中。双边协议中的措施也包含在本标准中。不符合本标志的木质包装材料应当按照核准的方式处理。
(16)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概念与应用(Regulated non-Quarantine Pests:Concept and Application.FAO.2002)
该准则指出,存在于种植植物上的有害生物,尽管不属于检疫性有害生物,但由于会造成不可接受的经济损失,也应当实施植物检疫措施。在植物保护公约中被定义为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各缔约方可要求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但这些措施应:不严于该输入缔约方领土内存在同样有害生物时所采取的措施;仅限于保护植物健康和/或保障原定用途所必需的、有关缔约方在技术上能提出正当理由的措施。各缔约方不得要求对非限定有害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各缔约方应尽力拟订和增补使用科学名称的限定有害生物清单,并将这类清单提供给植物检疫措施委员会秘书、他们所属的区域植物保护组织,并应要求提供给其他缔约方。
限定性非检疫有害生物概念的应用应遵循:技术平等原则、风险分析原则、风险管理原则、最小影响原则、等同性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17)有害生物报告(Pest Reporting, FAO.2002)
准则指出,由于考虑要及时通告现存或潜在风险,IPPC要求所有成员国应当对有害生物的发生、爆发和扩散予以报告。国家植保组织负责通过有害生物检测收集有害生物的信息,并对收集的有害生物分布记录加以验证。通过观察、评经验或者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发现有害生物的发生、爆发和扩散具有现存或潜在风险时,应当向其他国家报告,尤其应当通知邻国或贸易伙伴(如2003年在中国广州和北京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病需要向WHO通报那样)。
2.2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年中,工作基本处于......
检疫一词源自拉丁文Quarantum,原意为“四十天”,最初是在14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国际港口为防范流行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疾病对旅客执行卫生检查的一种措施。对要求入境的外来......
实验一种子洗涤检验法一、目的要求掌握种子洗涤检验法,确定麦种样品表面附着带菌种类和带菌量。二、基本原理洗涤法是种子检验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检测种子表面附着的真菌孢子......
植物检疫工作制度1、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及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植物产品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2、采取多种形式......
植物检疫复习提纲1、我国目前植物检疫体系构成。2、目前有关植物保护领域参加国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国际公约是哪个?3、国际上最早涉及植物检疫的法规是哪个?4、什么是检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