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在《清平乐·村居》中,诗人苏轼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体现人世间真情的美。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搜集点击数:517更新时间:2008-1-7★★★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解: 苏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词”这一文学形式。这是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之一。它用纯粹的......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崔兴君]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想听故事吗?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
清平乐·村居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