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红旗营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7.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17.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一、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 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4)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三、1、D2、C 3.B解析:悉:全,都。
4.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6、D(志:做标记)
7、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8、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9.D
10.D
11.B12、C13、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14.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15、A(古义 ;B交错相通 : C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6.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17.B(交通:互相通达)
1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四、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7.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0、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背影【助学资料】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19......
课型:新授课编者:执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2、 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3、 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桃花源记》导学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教育行动就有收获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 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集体生活中“团......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知识链接:(1)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