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二)_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
(二)(4—7 章)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社会工作的几大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理论 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有:1.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无意识(潜意识、前 意识)—意识的划分。无意识是指自己意识不到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压抑是人的最基本 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2.关于人格的建构;本我—自我—超我。3.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 虑是指人在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
二、认知理论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 认知理论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突出理性、认知的作用;一个基本假定——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 困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BC 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 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 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 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 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华生)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比如,在一个低年级班组中,每当社会工作者 准备好食品和饮料,就会要求孩子们在吃点心之前先去洗手。不久以后,当社会工作者把点 心放在桌上后,只要见到食品,就会刺激孩子们去洗手而不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提醒。用这种 方法,孩子们学习到好的习惯。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斯金纳)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 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 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 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 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行为受行动结果的影 响。如果结果是肯定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如果结果是否定的或没有到来肯定 的结果,行为就会被削弱。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表现了某种行为后,从社会工作者或其他教 2 师、同学得到肯定的反应,他或她在将来的表现同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所以,可以用 表达意见、赞同或者其他的建议或奖励正面的行为。反之,不予以鼓励,则能降低不良行为 的发生。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 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 为模式。(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 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 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 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 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 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 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 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 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所有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取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就企业管理来 说,企业领导应充分看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影响,主动在企业中树立员工榜样,利用榜 样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更多的表现出企业所希望的行为。在树立榜样时,企 业领导要力求使榜样真实可近、平凡感人。如果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常常会使员工感到 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员工 反感,降低员工士气。这个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观察的过程和奖励与处罚的运用习得的。比如,如果一个学 生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就会在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追随这种行 为。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被忽视或者一个学生因为行为不当而受到惩罚,那么这 个学生和其他同学为了避免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仿效这种行为。
四、社会系统理论 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 世纪40 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 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之一,其他 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 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 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 种 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 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 3 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 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 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 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 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 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2.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 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 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 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 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 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 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 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 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 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影响和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在50 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 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 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 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 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 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 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 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3.贝塔朗菲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 存在的,我们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 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 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系统的定义: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根据目的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任何系统都具 有层次结构。
五、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 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 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 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 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4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 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 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 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 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 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反基础主义;第二,反主客二元论;第三,反总体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1)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的质疑。第一,对传统的社会工作的指 导思想提出了批评。第二,对社会工作的价值问题提出了反思。第三,对社会工作的过程提 出了反思。(2)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专业建构提出了新的看法: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 多元公正,尊重文化、伦理、宗教精神的多元性,保证个人的权利等。第五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内涵,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模式,社会个案工作的 技术和过程等。社会个案工作是这样的一种工作方法,它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 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它通过 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 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 全功能,增进其福利。个案工作不是直接替代案主解决问题,因为案主的问题虽然是个别的、特殊的,但其产 生的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受到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直接替代案 主解决问题往往只能达到一时的舒解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这种解决 问题的方式可能会使案主产生依赖心理,并损害其自助的能力。所以社会个案工作要深入探 讨案主问题的深层原因,立足于发挥案主的潜能,鼓励案主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个案工 作除了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改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灵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人们的人际 适应的能力”(里士满),是促使个人及其家庭改变心理姿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 其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进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以促成建设性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只 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旧问题的复发,阻止新问题的产生。功能派个案工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1920 年由弗洛 伊德的门徒兰克(OtteRsnk)倡导,后经塔夫脱(JeieTaft)以及罗宾逊(ViginiaRobinson)总其大成。此派理论强调社会个案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部分的功能。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兰克的自我心理学强调人是自己的创 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 意志决定的。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以发 5 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
位上。功能派个案工 作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单位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 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 社会政策实施的处所。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 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当社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大量 职工下岗与转岗时,社会有必要制订社会政策、设置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创造机会,提 供信息,使下岗职工顺利地重新上岗。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在沟通信息、提供 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最后,功能派个案工作本着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 与案主进行专业交往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 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是珀尔曼(HarrisPerlman)在本世纪50 年代创立的。该派从社会 与心理学派中派生出来,同时又吸收了功能派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中的自我发展理 论。问题解决派可以说是综合传统个案工作方法的新模式。问题解决派强调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 面对问题,反复运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以获致快乐、报偿、平衡和较好的适应。在长期的问 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套惯常使用的问题解决模式。这一问题解决模式往往持久而稳定 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个人特有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同时,个人的问题解决模式形 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会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从而 修正原有的人格体系。个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导源于无法适当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社会个案工作 的任务就是要协助案主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解除了案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 问题解决过程中,案主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不断接触,可以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解决 问题的方法以及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这一切都使案主面对新的刺激,有助于案主改变原有 的行为模式,形成更积极的新的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派从心理与社会学派发展而来,其理论基础与该派没有太大差别。但问题解决 派把帮助案主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个案工作的入手,使社会个案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且更具操作 性。同时,它把发展人格看成解决问题的自然结果,认为在社会工作者协助下解决问题的过 程,为案主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参考样本,这种新经验将促使案主改变原有的解决 问题模式与人格系统。第六章 宏观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实施的理论模式、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社区 工作的过程与技巧等。6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 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 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 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关于社区工作的定义,我们可以 归纳出以下一些共同点:1.它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2.它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3.它是一种过程;4.它是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5.它鼓吹居民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6.它能找出及满足社区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成社区整合,改 善社区生活质量;7.它能发展居民能力,加强其自主性;8.它能促进社会转变。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是: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有:社区组织、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社区行 动、成效评估。第七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体系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了解社会工作 研究的八个基本步骤和五种主要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8—11 章) 第八章 儿童社会工作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传统社会工作方法 和特殊实务方法,儿童的社会工......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一)(1—3 章) 第一章 绪论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社会工作的含义、特点及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等。 社会工作的含义 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
《比较文学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第八章至第十章 要求:了解比较文学视野中中西诗歌、小说、戏剧的不同,了解中西文类的划分情况;熟悉、掌握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握本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一)研究背景作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工作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外来经验在中国本土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