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是什么_幸福是什么
论幸福是什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幸福是什么”。
论 :幸福的公式
在2012的流行词汇中,幸福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但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他的幸福观,罗素、黑格尔、柏拉图、约翰•格雷等一系列的哲学家也都分别都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眼中的幸福吧。
一、幸福的概念
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幸福是客观对象时的主观体验
二、幸福的关键词:满足主体需求
三、幸福的公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曾经给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大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什么是效用呢?在经济学上,效用指人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实质就是主体感受到客体的价值。
欲望又是什么呢?有了需求就有了欲望。我们知道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包括:(1)生理的需要,即饮食男女:(2)安全的需要,指安全、稳定和经济生活保障;(3)社交的需要,即相属关系和爱;(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社会、他人对自我的尊重;(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下面采用我们物理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我们先假定人的欲望是确定的,那么效用越大就会越幸福,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也就是说增加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比如买套房,买辆车,买个手机换个包,当我们惦记了很久的一样物品,真正一日变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时候,可过后不久会觉得也不过如此,因为这种效用具有以下特点“消费性“,由于消费带来的快乐或满足感极易随着外物的“消费”过程而消失。
起初我们会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但随着消费行为的结束,这种幸福感也会渐渐消失,幸福的程度会逐渐下降,呈递减趋势,此时主体将产生新的欲望。就衣食而言,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候,人们的欲望只是求温饱,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就欲求美味。鸡鸭鱼肉对于刚刚脱离温饱问题的人来说,就是美味了。一旦吃惯了鸡鸭鱼肉会开始追求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吃腻后,又开始寻求生猛海鲜;在这些餍足之后,还会花样翻新,不断生出更多的欲求。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个有理性的人应当通过选择、自制、节制和中庸使快乐、欲望符合德性。这种价值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还劝导人们生活中应避免物质欲望的需求过高,否则会使人的心灵躁动不安,难以体验生活的幸福。
再来说说金钱和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5%,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所谓“钱不够用和钱够用差别巨大,钱够用和钱花不完,差别并不大”。“够用“应该是指能保障有尊严的基本生活,此时,人的幸福感提升最快,之后,金钱的增加和幸福已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人感受到的金钱的价值不会再增加。
但给人带来效用不仅仅是消费物品,还有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这些因素往往在人们心中的效用值更大,从而更能增大幸福度,举个例子,我们会说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吃有的穿,还说自己不幸福,原因就在于其消费资料通常是由父母提供的,自己未曾经历奋斗拼搏的过程,所以体验不到幸福的感觉。
因此,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现实的,不是人先天具有的,可以通过自我 争取、自我控制而获得。“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更好”
如果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多,人越不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旦实现了一个欲望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欲望包括食欲、性欲、权力欲、财富欲、占有欲等等,是主观的、精神性的,层级是逐级递进的,较高层次需要的发展,有赖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按这样的梯级依次满足他们的需要,低级需要满足了就转向高级需要的满足,人们越是满足高级的需要,就越有深刻的幸福体验,实现精神的安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充实。达到自我实现的人自然也就是最幸福的人。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我们在小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孙悟空一个跟斗云翻到西天取回真经不就好了吗?为什么非得带着累赘的唐僧?现在我们知道了,对于这些精神方面的需求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唯有自己经历方可获得,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过程,我们的知识与人生的体悟只是我们的,再多的说教也不能转化为孩子们的,只有多创造机会让他们经历才是正解。
如何才能得到更大的幸福?通过对上面的方程式分析可见,幸福的获得既有主观的成分,也有客观的成分,那么我们追求幸福也就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着眼。从客观上看,要追求幸福,就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获得最大的效用,减小欲 望与效用的差值,增强幸福感。从主观上,如果要达到某种愿望已几乎不可能,就要调节自己的“欲“了,控制欲望,减小期望值,进而增强幸福感。要想幸福,控制欲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订立终极目标比与别人比较更容易控制欲望,获得 幸福。
这里排列的需要对于儿童,得到一套漂亮的衣服,一件有趣的玩具,一捧可口的糖果,.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成长为
青年人后,玩具已经不能让他们有幸福的感觉,学业有成,伴侣如心,工作满意,才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到了年老之后,“健康是金,平安是福”将成为他们对 幸福的企盼。
其中生理需求是第一层次的,这也说明了幸福与欲望关系紧密。
举个例子,记得以前会很羡慕住大房子的人,常常对住着大房子的人说,住这么大的房子,很幸福吧,可是人家常常会回答我,大房子也没什么好,卫生很难搞,以前听到这话会觉得矫情,现在知道了他并非矫情,他说的是真心话,在大房子实现时,他以能住上大房子为幸福,但不久之后就会因为现实的打扫问题而产生厌倦感,幸福的程度会逐渐下降,呈递减趋势,此时他产生新的欲望,那就是如果能打扫容易点就好了,幸福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住上大房子以后,就以打扫方便省力为幸福了。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
二、幸福的关键词:需求 满足 主观体验
三、特征:
1、主观性
这里的我们看到了有需求,主观体验,也就是说幸福是从需求系统中引发出来,因而也带有系统中的层次性结构。
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发展,构成了幸福的一个基本特性。
概括归纳起来,可以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物质需求:包括对衣、食、住、行、性、闲暇时间、活动空间等的需求,主要是物质的或生理的需要特别是生存的需要。
其次是精神幸福:包括对学习和受教育的需要,从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人们需要过着有尊严、有文化、有保障、身心健康的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最后是社会幸福:包括对友谊、爱情、社交、参加一定社团获得一定归属感 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个人的兴趣、才能和创造力得到自由全面的发挥,他的个人生活理想得到很好的实现。
幸福是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
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就劝导我们追求高尚、适度的快乐而规避低俗和过分的快乐,既重视快乐 的价值又避免纯感官的快乐。他认为,快乐与幸福是完全相容的。
第二,现实生活中,n3亚里士多德强调过,我们可以对幸福的概念简要概括为: 乜1这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个层面,幸福是人们主观上感到快乐、满足的心理体验;另一层面,幸福是客 观上人生理想、目的、需要、欲望的实现和生存发展的完满。这两个层面不是割 裂开来的,也不是由此将幸福划分为两个事物、两个层次或者两个部分,而是从 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幸福“.“幸福”是人们主观上的某种满足和体验,但又并 非完全的心理学概念,不能等同于“幸福感"这个完全强调心理感觉的概念,因 为“幸福”是客观上需求的实现和生存发展的完满 而目标、理想就是由人们的需求、欲望引发的,人的需求的丰富性联系着 幸福状态的多样性。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涵深刻的层次 性。
幸福具有时效性表明人类处于创造和追求的动态性过程。幸福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一种超越,那些已经得到的幸福会很快成为历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且人们对当前的幸福很容易习以为常而丧失幸福感,即“身在福中不知福一. 主体在每个历史
时期都有其内在需求的特征,因此,幸福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处在人 生不同阶段的主体,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期待。
第一,通过人的存在理解幸福,将幸福定义为人们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 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第二,幸福与人的主体评价相关。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总要 追求一定的理想或目标,在此过程中以及实现目标时,会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的满足程度与人的主体评价密切相关。
第三,幸福具有层次性。从人生的整个历程来看,人的需求呈现层次性结构,一般来说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相应地幸福也会构成一个逐级递进的层 级。我们可以将人的幸福分成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社会幸福,其中物质幸福构 成幸福最基本的内容,属于低层次的幸福,精神幸福和社会幸福属于高层次幸福。一般来说,人首先要满足低层次的幸福,但不排除特殊的情况发生,因为高层次 幸福和低层次幸福是相对独立的,高层次幸福不一定后于低层次幸福实现。第四,幸福具有时效性。主体在某理想或目标实现后得到极大的满足,但不 久之后就会产生厌倦感,幸福的程度会逐渐下降,呈递减趋势,此时主体将产生 新的欲望,幸福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当新的欲望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又将再 次出现递减趋势。如此反复。
第五,幸福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在某一阶段,或者相对于某一需求客体,在 主体还没有得到最大的满足时候,越接近理想目标,满足度越高,呈上升趋势。但是一旦到达了欲望的顶点,实现了最大的满足,幸福的感觉会逐渐下降,但不 会为零,也就是不会与底线相交。这并不意味着此时主体没有幸福了,恰恰相反,也许他对幸福的感觉更浓。因为,此时他充满了对美好前景的憧憬与追求的心理 体验,主体往往会产生新的欲望与需求,原来的理想目标已经不能使主体有满足 的心理体验,这时主体的目光会转向新的目标并再次追求或创造。
第六,总结出评价幸福程度大小的规律,归纳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 用/欲望+恐惧感(恐惧感一般为负值),在恐惧感一定的条件下,幸福程度与效用
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在另两个变量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幸福值越大; 欲望越小,幸福值越大。
人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
获得幸福的体验,但只是肤浅的幸福,真正深刻的幸福应是精神上的幸福。精神 幸福、社会幸福高于物质幸福。当精神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感到快乐,感到充实,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虽然不是永恒的却是长久的,同时它能使人感 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愉悦,这才是人类真正需要追求的幸福。
人有多种多样的欲望。古人概括出,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乐是七情,生、死、耳、目、口、鼻之欲是六欲。这些也只是大致的划分,其实人具体的欲望、情感非常多,且会随着历史的进步发展变化,很难用具体的 数字来标识。
但是就人生的整个过
程或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而言,人的需求或欲望是递增的,人们永不满足于某个欲 望,永远在追求新的目标,使得人的幸福,可以寓于希望之中,也促进了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
崔健曾经喊过:“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了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郑钧曾经唱过:“幸福总是可望又不可及”。夹着尾巴过了几十年,好像没怎么幸福过......
论幸福看《罗素论幸福人生》个把小时后,其中写的幸福,边看边思考,就马上想把自己想到的记下来。才看了20来页,就急忙写自己的。也不知道之后的内容会不会改变我的看法,但还是决定......
论幸福论幸福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老师严厉的教导,幸福是拥有真挚的友谊,幸福是父母细心的呵护。回想起来,我每一天都在幸福中度过。清晨,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愉悦的心情走入教室,便......
论幸福——读《幸福的方法》有感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题记无意中在爸爸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名为《幸福的方法》的书,被封面上“最受欢迎......
议论文《论幸福》何谓幸福?现代汉语词典作如下解释: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环境和生活。从字面上讲,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生存的现实空间各要素让人感到愉快、舒服、痛快;二是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