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民俗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佛教与中国民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 府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行为,对我国众多民族就增添了很多新的习俗,如:烧香拜佛、祈求赐福免灾、还愿、赶庙会等活动。其中,既有愚昧落后的东西,也有 能给人们带来一些生活调节和心理满足的有益的习俗。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在佛教影响下我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一直传到今天。

一、佛教相关节日

佛教为了争取信众,对一些佛、菩萨都确定了他们的生日,以举办纪念仪式。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 诞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这里,影响最大的 是观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各地举行观音庙会,祭祀观音菩萨。特别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纪念日,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据普陀山志记载:五代时期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 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就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天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 “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观音大士像离舟登岸,其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 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并将其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我国云南、贵州的白族也非常崇拜观音菩萨。传说观音菩萨曾到大理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下,为白族民众降服吃人魔王罗刹。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白族人民都 要举行盛大集会,焚香顶礼,隆重纪念观音诞辰。而大理有名的三月街,也称为“祭观音街”、“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公元649-902年),观音菩 萨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此后,每年届时,白族民众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观音。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还是表演各 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场地。现在,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腊八节。我国上古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将打猎得来的 禽兽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祈福延寿、祛灾迎祥。汉代以来,行祭的日子就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人们祭祀的诸神有司啬神、昆虫神等八种,故称“腊八”。佛 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把腊八节同佛祖释迦牟尼纪念日统一起来了。据传说,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实行苦行。有一天,他饥饿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到 他,急忙把自己带的杂粮和采摘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亲手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这粥后,恢复了元气,在附近的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 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徒就在这一天举行纪念仪式,并效仿牧女煮腊八粥供奉佛祖。僧人在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习俗传到民 间,百姓也在这天吃腊八粥。腊八粥怎样做呢?是用五谷杂粮加上枣、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等,用微火煮熟熬烂,别具风味。

泼水节。云南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泼水表示洗去旧年的污垢,祝福新年的平安。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据小乘佛教传说,公历4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 辰,也是他的成道日和涅槃日。傣族人民按照傣历的岁时,相当公历的四月中旬的三到五天,作为他们过新年的大节。届时,傣族人要走村串寨,泼水三天。根据佛 教“佛诞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姑娘们各挑上一担浸泡着香花的清水,倒进木质的龙身里,再从龙口流出来溅到佛像身上浴佛。这时,人们纷纷用洗过佛 像的水洗双眼,祈求佛保佑。然后,人们相互洒水,表示祝福。接着,青年男女走上街头,端着装满水的容器,相互泼洒,边泼边歌边舞,并敲锣打鼓,把欢声笑语 推向高潮。

二、水陆法会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观念就结合起来了。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转世为人,或转世为 牛、羊、猪、狗等,或堕入地狱。在这种轮回转世观念的作用下,对死者后事的处理就慎重而复杂了,也带有了神秘色彩。一般的,人死后,家人常请僧人念经,以 超度亡灵。有的甚至举办水陆法会(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亦称水陆道场),为一切水陆生物供养斋食,诵念经文,以忏悔所造成的罪孽。这样的 活动,有几十甚至上百僧人参加,最少要用七天,多的甚至达到四十九天,规模盛大,以超度亡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我国许多寺庙举办水陆法会 以超度地震亡灵。

三、放生

佛教讲“大悲为首”,规定“五戒”的头一条就是“不杀生”。与此同时,提倡“放生”。佛教要求,佛门弟子要以慈悲为怀,体念众生,常行放生善事。这样,可 得长命的果报。唐肃宗曾下诏,全国都要设放生池。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谓:“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有些寺庙,如南京栖霞寺,建有 放生池。对常人,放生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普通人在池中放生了一条鱼,会带给他一种回忆,留给他一种做善事后的感动。不以善小而不为,逐步放大,就可能影响 到他的行事方式,多积德行善。现在一些市民向放生池内投进大量的硬币,使水质污染,造成池内鱼儿和乌龟的死亡,就不好了。

四、吃素和饮茶

印度佛教徒是托钵乞食,所以对食物的荤素就难提什么要求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佛教戒律对佛教徒食品也没有严格规定。佛教《十诵律》说:“我听啖三种净 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这就是说,自己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和不怀疑是杀生的三种净肉,佛教徒可以吃。南朝梁武帝萧衍根据《涅槃经·四相品》 等经文,撰写文章,多方强调禁食肉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改变了佛教徒可食净肉的习惯,僧人由此便常年吃素,这一习俗一直传到现在。历代僧人在这漫长的 岁月中,也创造出一些美味素席,传到民间,改善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在我国,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素食这种饮食方式,集健康、绿色、环保、人文等众多好处 于一体,还是应当适当提倡的。饮茶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又进一步推进了民间饮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佛教徒为什么更重视饮茶呢?坐禅是佛教徒修持生活的重 要环节。坐禅就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就易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禅宗盛行后,禅寺中还专设茶 堂,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禅师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 诗,把佛教清规、佛学哲理与茶道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我国许多名茶,最初也产于寺院。像碧螺春(碧萝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 首先制作的,原名“水月茶”。相传紫砂壶是由明代苏南宜兴金沙寺一位老僧首创的。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寺庙也引进了中国寺庙的一套饮茶方法,茶文 化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主张“四谛”——“和敬清寂”:“和”,就是宾客与主人、宾客之间相处平和,气氛和悦;“敬”,就是尊敬长辈,敬爱朋友; “清”,就是清净幽雅的环境和清净悠闲的心灵;“寂”,就是在寂静中返观内心,以达到一种澄澈的心境。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

中国民俗

释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

中国民俗

1、百家讲坛 陶瓷的收藏与辨伪 鉴别2、茶马古道 田壮壮3、中国民俗 无米乐4、赫哲族 鱼皮衣服5、电影 自梳女 南海十三郎 桃姐6、边疆行 沧源之旅78集 CCTV4 远方的家奇台县......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

中国民俗节日

中国民俗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假日与节日,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行。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经国务院第198......

《佛教与中国民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佛教与中国民俗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