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总汇_中国民俗概况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民俗总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民俗概况”。

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华民族民俗汇总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客观环境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五十六个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了解和掌握中国多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对做好导游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的民族族称和人口

民族的名称,简称族称。按照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按民族人口多少依次顺序排列为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0万的主要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等民族。我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二)中国人口、民族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上。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回族,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在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它是广大中下层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物质民俗:民间建筑、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工艺民俗等。

2、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礼仪(诞生、成年、婚姻、丧葬)。

3、口承语言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风俗民情,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民俗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工和旅游者,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既不能把它看作完美无缺的东西一概加以肯定,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以否定,而应该尊重其“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权利,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华民族民俗汇

汉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泱泱大族。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我国汉族人口约12.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的。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的象形性和点画形式的多变性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不管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被部分汉族人接受。乐天知命和尊敬祖先是汉族主要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晋陕黄土高原的汉族,则根据黄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榫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江南民居一般遵循“小河—房屋—街道—房屋”的建筑格局,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徽派建筑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极为精致;闽粤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则环环相套,庞大而美观,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环行聚居的奇妙世界。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包子、饺子、馄饨、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度,汉族的茶文化高度发达。茶的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黄茶、花茶、紧压茶等。茶的名品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

汉族的酿酒历史悠久,已有4000余年历史,名酒有茅台酒、泸州老窖、汾酒、五粮液,以及绍兴黄酒等。自周代起,酒即被视为祭祀之供品,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酒礼酒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饮法饮趣,还出现了与酒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戏曲书画等,形成了以酒为主题文化现象。

汉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材质和式样丰富多彩,时代变化大,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长衫和马褂、西式礼服、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等,现在则与世界服装时尚合流,几乎看不到传统的汉族服装样式。但一些地方的服饰别具地域特色,如福建崇武等地的惠东女传统服装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特征,便于劳作;陕北农民的白羊肚手巾也成了他们标志性的装束。

汉族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代表性民族。从周公制礼,到孔孟复礼,再到朱熹护礼,礼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礼已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所以在祭祀时有祭祀礼仪,在节日时有节日礼仪,在出生时有出生礼仪,在结婚时有婚姻礼仪,在丧葬时有丧葬礼仪,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三纲五常”,在军事上有军事礼仪,在外交上有外交礼仪,礼仪真是无孔不入、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汉族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潍坊风筝„„

汉族的传统节日,从时序上说,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春龙节、三月初三上巳节、寒食与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等等。这些节日,有些已经湮没无闻,有些仍在发挥作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节令风俗影响着人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墓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

五、重

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民

满族人口约1068.23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满族历史悠久,隋唐时称“靺鞨”,唐末五代时称“女真”,12世纪初建立金政权,先后灭了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17世纪初,皇太极将“女真”更名为“满洲”,随后建立清政权。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很大影响。

满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是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妇女多穿旗袍,梳两把头或旗髻。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人喜欢吃面食,饽饽是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绿豆糕”等都是满族传统点心。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

满族有孝敬长辈,讲究请安问好,重视礼节规矩的传统。男子请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弯,上身前倾,右手下垂,问好。过年行跪拜礼。女子问安要双腿并立,双手放右膝上,曲膝弓腰,问好。此外还有执手礼、拉手礼、半蹲礼、磕头礼、抱见礼等。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大体一样,重视农历新年。颁金节是满族的“族庆日”,以纪念1635年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满族人禁忌较多,除了各种礼仪习惯中所规定的必须遵守不许违犯外,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另外,满族人还不打喜鹊、乌鸦,不吃狗肉和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

朝鲜族,现有人口192.38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朝鲜族能歌善舞,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踢足球则是男人们的运动。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别具一格。屋顶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单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

朝鲜族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和小米。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另外,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也是他们非常喜爱的。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女子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

蒙古族现有人口581.39万,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最早见于唐代,是当时蒙古地区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号称成吉思汗,蒙古地区诸部由此逐渐合为一个统一、强大、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多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基本上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打通了亚欧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大量珍贵典籍。其中,《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史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蒙古文是一种很便于书写的拼音文字,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很适合牧民的生活。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袍身长宽大,右衽,高领长袖。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称奶食为“白食”。“手扒肉”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烤全羊”是蒙古族是招待贵宾的佳肴。蒙古族人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此外,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之一。蒙古族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已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传统的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马刀舞”等。“好来宝”是蒙古族一种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表演艺术,在草原上流行很广。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献哈达、敬鼻烟壶是他们比较正规的见面礼俗。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节”(时间和汉族的春节一样)、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亦称“白月”,这是因为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缘故,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射箭、摔跤、赛马被称为“男子三项那达慕”。

蒙古族的禁忌很多。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另外,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将它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忌在火炉上烤脚,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到蒙古人家作客,绝不许踩蹬门槛。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

维吾尔族人口约839.94万,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坎儿井”是维吾尔族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是新疆特有的水利灌溉工程。新疆的“绿洲农业”以盛产粮棉和瓜果闻名于世,主要有哈密瓜、葡萄、香梨等。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书中“维吾尔”的译音也不尽相同,有乌护、回纥、回鹘和畏兀儿等。公元7世纪,回纥汗国与唐朝开始保持从属关系。

在漫长的岁月中,维吾尔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公元11世纪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流传甚广。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维吾尔族舞蹈轻盈优美,通常以旋转、快速、多变著称。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歌舞形式。古典民间音乐《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带有古龟兹音乐的韵味,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已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民居一般为平顶,房顶留有较大的天窗,用以采光。屋外有带护栏的廊子,屋内设有壁炉、壁龛。房屋内外装饰着各种纹饰和色彩,鲜艳夺目。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喜欢穿被称为“袷袢”的长袍,圆领长身,无纽扣,右衽窄袖,腰系长巾。妇女多穿连衣裙,外套对襟背心。过去少女都梳数十根发辫,以长发为美。维吾尔族人喜欢戴小花帽,花帽的图案姿态各异,色彩绚丽。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馕和拉面是他们平时的主食;抓饭、烤全羊则通常在节庆或待客时食用。其中烤羊肉串以其独特的风味风行于中国各个地区,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街头小吃。

维吾尔族主要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这些节日大都于伊斯兰教。维吾尔族人不吃未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不吃猪肉。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手后必须用手巾把手擦干,决不可用顺手将水甩干。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最忌户外着短裤。维吾尔族的住宅大门忌朝西开;睡觉的时候禁忌头朝东脚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

回族约有981.68万人。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纽带作用。回族多数人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善于经营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

回族通用汉语,使用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夹杂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回族民居一般具有“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上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的风格,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但布局和装修独具民族风格。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妇女一般戴“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

回族清真菜肴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独具一格。根据《古兰经》规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动物,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油香、馓子是回族的传统食品。回族的风味小吃有清真万盛马糕点、金凤扒鸡、牛羊肉泡馍、翁子汤圆、绿豆皮等。回族喜爱喝茶,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锅锅茶等;但不论何种茶,都讲究盛在盖碗里喝,因而被统称为“盖碗茶”。

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是伊斯兰教节日。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回族很讲究礼节,见面都要互相问安。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走动。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晚辈不能陪客用饭。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

土家族人口约8023.81.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是他们的主要副业。土家族信奉多神,崇拜土王(祖先神)。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土家族擅长舞蹈,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跳丧、八宝铜铃舞等。其中摆手舞影响最广,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形式。土家族戏剧“茅古斯”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道白来表达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土家锦(西兰卡普)布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图案就达数百种。土家族的房屋一般靠山或近水,成老虎坐山形状。多数人住的是干栏屋;有的是半边厢房的立柱悬成吊脚楼。

土家人喜欢酸辣菜肴,喜欢饮酒。腌熏腊肉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风味菜。土家族还擅做糯米粑粑、甜酒、团馓等。

土家族的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男装为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头缠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等。其中土家年最为隆重,俗称过“赶年”,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过年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征迎战有关。

壮族人口约1617.88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历史悠久,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中国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壮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小伙子多穿无领右大襟和对襟两种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包头巾,穿布鞋。

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壮族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槟榔是必须送的东西。壮族人在三月三吃色彩鲜艳的五色饭;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铜鼓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创作的“花山崖壁画”是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世所罕见。

壮族人禁忌较多。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壮族是稻作民族,以蛙为民族守护神,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苗族人口约894.01万,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由于苗族地域分布广泛,服饰和习俗差异较大,故被世人称为“红苗”、“白苗”、“黑苗”、“长裙苗”、“高坡苗”、“水边苗”等,不下数十种。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近代以来,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的服装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百褶裙是苗族女装的一大特色,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小腿上缠裹绑腿,头缠青色包头。

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苗族待客的饮料为苗族油茶。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苗族蜡染、银饰、刺绣、挑花、织锦等工艺非常精致美观,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傣族人口约115.90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其先民是“百越”的一支,很早就和内地保持着友好和密切的联系。傣族的灿烂文化以傣历、傣族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有名。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族的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大多在平坝近水的地方聚合成村寨。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傣族人喜食酸味。普遍有嚼槟榔的习俗。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著名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即傣历新年。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赕佛,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的禁忌多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彝族人口约776.23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彝族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畔。公元8-10世纪,以彝族和白族为主体的南诏国政权建立。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彝族的十月太阳历科学价值很高,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是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字。

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迷信鬼怪是彝族的主要信仰。

彝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土掌房”。这种“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土坯砌墙,形成平台屋顶,可以晾晒谷物。“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人喜欢吃“坨坨肉”、荞耙耙、锅贴乳饼。彝族人喜欢饮酒,饮酒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依次轮流喝,这叫喝“转转酒”;逢年过节,彝族姑娘还会抱出一坛酒,插上几根麦秆放在家门口的路边上,供来往过客饮用,这叫喝“秆秆酒”。这两种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入夜,人们手执火把围绕住宅和麦田游行,还要朝火把上洒松香,然后燃起篝火,唱歌跳舞。彝族还有插花节、赛装节、虎节等民族节日。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的乐器有月琴、口弦、三弦、葫芦笙等。“阿细跳月”是一种彝族集体舞,现在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青年交谊舞的传统节目。

白族人口约185.81万,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洱海地区生息繁衍,白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在大理国时期。

白语属汉藏语系,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现实行拉丁字母白族文字方案。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奉祀“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白族住宅坝区多为“一房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式瓦房,山区多为垛木房与竹篾笆房。白族的著名古建筑有大理崇圣寺三塔等。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为主食。白族人喜食酸辣,爱吃凉菜,善于腌制火腿、腊肉等。爱饮糯米酿造的甜酒。用大米制作的饵丝、饵块味道独特。“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乳扇是白族独创的乳制品,状如扇,薄如纸,色泽淡黄,味道鲜美。白族人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有“一苦、二甜、三回昧”的特点。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生长艺术的沃土。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艺术中,洞经古乐称得上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是白族调。白族舞蹈主要有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等。大理的绘画和雕塑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远近闻名。三月街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后来逐渐演变成传统盛大节日和物资交流会。

白族人热情好客,但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家有产妇,忌外人上门。

纳西族人口约30.88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交界的地方。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是古羌人向南迁徙后发展成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3世纪到云南丽江等地定居下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创世纪》一部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会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丽江壁画,笔法既有藏画的洗练和匀称,又具唐代道释画的风格。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长达15米的《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早在公元7世纪,纳西族人民创造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普遍信奉本民族特有的东巴教,还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

丽江纳西族的房屋建筑多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安静宽敞,布局协调。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是纳西人家吃饭和待客的场所。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居住井干式的木楞房。

丽江纳西族妇女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着“披星戴月”。宁蒗地区的摩梭女子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戴交缠式布包头,配大银耳环。纳西族男装大体与汉族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

纳西族以玉米、小麦、大米等为主食,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肉,泸沽湖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纳西人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也各不相同,丽江等地已经有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家庭形态的残余。永宁和泸沽湖的摩梭人还流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

纳西族采用夏历纪年,因此许多节日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与汉族有所差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纳西族也有一些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三朵节、“三月龙王庙会”、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七月骡马会”等。纳西族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藏族人口约541.60万,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聚居在青海、四川等地。作为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自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正生息于这里,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7世纪中叶,西藏山南部落联盟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吐蕃王朝。他与唐朝通好联姻,促进了藏汉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藏文史籍文献卷帙浩繁,其数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仅次于汉文。《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群楼重叠、巍峨耸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另外,藏族的医药、历算、舞蹈、音乐也自成一格。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文创制于7世纪初,是参照梵文创制的拼音文字。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吐蕃,与当地苯教融汇,形成了藏传佛教。藏族农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结实耐用,迁移方便。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宽体长身、大襟广袖,藏袍的大袖子平时绾起来,聚会娱乐时,则放下长袖,翩翩起舞。藏族男女都喜欢戴金花帽。

藏族人的饮食文化主要包括酒、奶、茶三种。藏族农区的主食是糌粑,其做法是将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吃时用酥油茶拌后捏团,并佐以菜肴。酥油茶是藏族不可缺少的饮料,由砖茶、盐巴和酥油做成。藏族人嗜饮青稞酒,并有弹酒的习俗。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藏戏是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唐卡是用纸或布作底,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彩色卷轴画,因品种和质地的不同可分为刺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和珍珠唐卡。酥油花、堆绣和壁画被称为“塔尔寺三绝”。

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一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哈达,互道“扎西德勒”,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还进行角力、赛马、射箭等活动。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之一,意为酸奶子节,后因其活动内容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又被称为“藏戏节”。望果节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

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黎族人口约124.78万。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1957年制定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是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黎族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日进三餐,喜稀不喜干,并习惯腌制生鱼、生肉。嗜好烟酒。把猎获物的瘦肉混以糯米和少量盐巴放进竹筒内烤制的香饭是招待客人的上好食品。黎族人有嚼槟榔的嗜好,槟榔也是黎族人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黎族的节日有“春节”、“三月三”等。“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

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成。叮咚琴是黎家同胞在原木上敲击出节奏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乐器。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黎族妇女有文身的习俗。黎族的禁忌很多,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扫地;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否则会夫妻不和;家中如有人去世,死者家属不能正面穿衣服,要把衣服反过来穿,出葬时,棺木只能用左肩扛,不能换肩;女子不可以摸弄男子的猎枪,男子不可抚弄女子的纺织工具等。

畲族人口70.96万,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的山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此外,畲民间信仰还有其它世俗神灵,属多神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多数建在山坡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居住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三把刀其实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簪。分插于脑后发譬上。相传这种习俗始于明末,当时倭冠不断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为防御入侵者的污辱,会族妇女便用三把短剑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随手取下,以抵抗来敌,保护自己。畲族男子服装基本与汉族相同。

畲族日常饮食以大米、薯类为主。传统的节日食品有三月三的乌米饭、端午节的菅粽和年节糍粑。畲族人都爱喝绿茶、乌龙茶。闻名于世的畲族“惠明茶”历史悠久,曾是清代地方政府岁贡皇帝的方物。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也有一些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三月三、二月

二、招兵节、封龙节等。三月三亦称“乌饭节”,这一天,家家吃乌饭,办歌会,山歌对唱,通宵达旦。二月二也称“会亲节”,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

畲族喜爱武术,基本上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常常是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

中国民俗

释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

中国民俗

1、百家讲坛 陶瓷的收藏与辨伪 鉴别2、茶马古道 田壮壮3、中国民俗 无米乐4、赫哲族 鱼皮衣服5、电影 自梳女 南海十三郎 桃姐6、边疆行 沧源之旅78集 CCTV4 远方的家奇台县......

中国民俗节日

中国民俗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假日与节日,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行。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经国务院第198......

中国民俗节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中国民俗节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民俗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

《中国民俗总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民俗总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民俗概况 总汇 中国民俗 中国民俗概况 总汇 中国民俗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