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_中医发展思考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医发展思考”。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谷万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的增强得以开始了新的复苏。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困惑和思考,近年来有关的研究书籍也层出不穷。如《思考中医》、《哲眼看中医》、《挽救中医》、《走进中医》、《小说中医》、《中医趣谈》、《中医与传统文化》、《文化中医》、《大话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等等。其中以《思考中医》和《哲眼看中医》影响最大,成为近年来中医药出版界的畅销书,得以再版或多次重印。这些著作或从传统文化层面、或以当代科学的视角,对中医学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内容涉及医史、医理、医案、哲学、传统文化、中医的困境、政策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其科普性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医的机会,读来确实令人受益匪浅。阅读学习这些著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中医”的平台,坚定了相当多的中医界从业人员的自信心,也为更多群众找回了看中医的信心。

但是,仅仅从文化和哲学理论甚至现代科技层面对中医学进行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医学之所以在近代消灭中医思潮以及西方文化和医学的强烈冲击下能够历经磨难而没有灭亡,靠的不是理论论证,而是真实可靠的临床疗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这一切都是以中医临床有效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只有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临床疗效决定中医理论

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学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临床无效,根本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中医药学的研究,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和研究,中药也就不存在了,而可能被“天然药物”或“植物药”、“动物药”的命名所取代。

中医药学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没有了能够体现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中医医生,谁还会相信历史文献上所记载的中医药学的疗效?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被后人当作谈论的神话罢了。老百姓看不到、亲身体验不到中医药学的疗效和价值,谁还会去寻求中医药治疗?因此,临床疗效是底线、是根本,疗效是硬道理。同时,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没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实验做得再科学、再漂亮,理论再符合“科学”,政策、资金再支持,中医迟早要走向衰亡。因为老百姓最看重的是疗效。中医药学从产生至今,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至今仍在发挥防病治病重要作用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临床疗效决定存在,存在决定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存在价值要靠自身临床疗效来体现,不但要能治疗一般疾病和疑难病证,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西医至今仍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临床问题,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优势,这也是中医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中医药人才,满足时代发展对中医药的需求,从而力挽狂澜,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

二、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中医”,而应及时完成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的转

变。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用中医学的观念和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理论和西医学,是吸收其精华,将其纳入中医理论体系,这种以中医为主体的思考,笔者称其为“中医思考”。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这种“中医思考”不胜枚举。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柯黎勒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引用印度“五明学”的部分内容,并收载支存法的支太医方十多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则引进了大量的阿拉伯医学的理论和验方,如番木鳖、葫芦巴、破故纸、乳香、没药、砂仁等都是由国外传入的。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人的著作也可明显地看到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若干观点并融入传统医学体系的内容。张锡纯说:“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相顾”,“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可见,历代医家都善于把国外医学的精华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

如对中药的研究,我们在批评按照西药途经研究中药的同时,不应忘记将西药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不但可拓宽中药的种类,而且对促进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高血压病的治疗为例,对“中医思考”作一具体阐述。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降压新药层出不穷,虽已发展到多达近百种,有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但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上仍不尽理想。临床常见同一降压药在不同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别。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辨证使用中药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使用抗高血压药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但临床症状改善有时不理想,如失眠、便秘等长期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新增加一些不适表现。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临床已有报道,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疗效较好。降压西药的辨证应用,是中西医两种医学适应证的交集,更体现了高血压当代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降压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但是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立场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

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中医思考”,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虽然目前关于降压

药中医辨证应用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改进,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三、结语

中医学更加关注以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个体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当代医学模式。我们以前所做的中医科研,多为了证明中医的现代医学疗效机理。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其实并不需要西医学的验证,反之,在全面继承中医学的同时,应以中医的理念和眼光,采取“拿来主义”,通过“中医思考”,将西医学的精华纳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气血理论服务,才可能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真正贡献。

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近百年的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所取代。在科学的副作用日益显现的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保护传统......

思考中医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思考中医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思考中医讲稿

1.感谢科教科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中医经典的机会。我自己中医学的不太好,所以我就不在某个知识点上做深入的讲解了,今天主要讲讲认识和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大家也没有多少需要做......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一)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医......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医发展思考 中医 中医发展思考 中医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