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_将创新教育进行到底
更新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将创新教育进行到底”。
更新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陈景泉
——1999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我随团到美国考察了十几所大中小学,与数十位美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对美国教育理念、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及世界教育潮流等方面的情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2001年9月中旬以来,我参加了省高中校长培训班接受培训,聆听了多位访美学者和教育专家畅谈美国及整个酉方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情况,更感到获益颇多。经过认真比较、分析、思考、研究,我觉得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所谓“更新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冲破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江泽民语)。要解放思想,了解美国教育理念、世界教育潮流和我们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则是十分必要的。
19世纪形成的教育传统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20世纪通行于世的现代教育则是以人为中心,按照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它是由20世纪20年代的进步教育运动所推动并普及的。1918年美国改革中等教育,明确规定中学不能办成大学预科;而要提供一种适合大多数人学习、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美国为中学制定了著名的“七项基本原则”(即所培养的目标):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平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在这里,智育的目标只占了七分之一。可以说美国的现代教育就是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的教育)、活的教育(主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的教育)。围绕着这一理念,美国教育一直坚持不断改革,正如我们访美期间IL州州立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Dr·Edmund Hunt对我们说的那样:“我教了三十年书了,记不得也说不清教育什么时候不变了。”根据这一理念,1998年,他们对底特律、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沃思礼、亚特兰大、纽约等6大都市市区1053所中学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96所中学被评为优秀中学。这些优秀中学的共同特点有七个方面。“严格的教学标准”、“选一门主修课程”、“高质量的师资”、“加强对新教师的指导”、“家长与学校合作”、“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每个学生”、“高出勤率”。(《美国新闻与世界的报道)1999年 1月 18日第一期美国优秀中学》)虽然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理念,但其理念毕竟值得我们借鉴。邓小平同志一直密切注视着世界教育的变革情况,早在1983年,他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既是他对20世纪通行于世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精辟概括,又是他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殷切希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让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特别重视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了指导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和创新实践,先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的文件,使80年代以来的教育,成为我国历史上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在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3年的“九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和2000年2月初的“九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等大会上,中国政要的讲话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为实现全民教育发展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及经验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标志着全民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比较注重数量转到注重质量,提出了向全民提供优质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围绕这一理念,拟定了九国全民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累西腓宣言》指出:“信息和知识革命正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知识已经成为本世纪的主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展望未来,高质量的教育是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希望,作为发展中的九个人口大国,只有重视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能摆脱沉重的人口负担,向着和平、富足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的稳定、安全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潮流;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才能真正振兴中华。
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坚持创新。江泽民同志在95年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严肃地提醒我们:“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然而要创新就要切实认清我们的现状。我们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如何?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中教育是我国历史上高中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这是无争的事实;然而也有许多教训和缺憾——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壮,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开始的。70年代末恢复高考、重建新教育之时,我们仅仅在“要不要教育”这个问题恢复了常识;在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这一问题上,并未建立新思维,并未跟上世界现代教育的潮流。当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之时,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重新恢复重点学校制度、智商至上、考试至上的升学率导向,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更将基础教育纳入了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全国上下都被笼罩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虽然我们从80年代就开始对积弊极深的苏联模式的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而在教育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教育“软件”的更新转换方面进展不快,差距尤大;由于教育的疲弱之势和创收谋生的压力,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校真正的工作重心。在实现现代教育的口号下,大多数学校热衷于盖高楼、安电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考试至上、题海战术的传统氛围中。因此我们认为,摆在普通高中面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更新观念。
要更新观念,首先要认真学习——学习邓小平教理论,学习外国教育理念中先进的、合理的东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历程、成果及经验,要认识我们目前普通高中教育观念亟需更新的现实,真地、努力地、脚踏实地地进行改革创新。我们要逐摒弃“接受教育观”“考试至上教育观”,逐步接受并确定“自主教育况’和“个性发展教育观”,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观,切实强化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较普遍地受到接受式教育观的支配与影响,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的普通高中教育也不例外。其基本表现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子为阵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形式,把书本知识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我国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应试能力比较强,在诸如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数学、物理之类的竞赛中,我国选手成绩突出,与接受教育观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我国从未有过自己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这种教育观也不无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把学生为教育的客体,把传授知识的方式仅仅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一个固定的课堂和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种固定的方式,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而自主教育观则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专长和潜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相信学生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由接受教育观向自主教育观的转变,说到底,是师生关系的彻底转变。访美期间,我们就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师生关系,S.拉塞克和G维迪努力在其《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作过描述:“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被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导知识的工具。”(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6月版,第 105—106页)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个性发展的观念,要求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坚持教育目标、课程教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与个别性,而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僵化。以维护学生的个体尊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我国统教育则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诚然,人的培养具有共性,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但是,很多人却将“全面发展”绝对化,并与“个性自主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名为倡导“全面发展”理想,实则推行“平均发展”;还有些人,将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化,要求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优,各科课程门门满分,并以此作为评价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常常过分地强调共性,盲目强调服从、统一与一致,很少考虑个体差异,使千差万别的学生难以得到自主发展,使丰富多样的个性失去了活力;此外,考试与分数的重压,使大批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扭曲,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也使分数线上的学生常常缺乏个性,惟书惟上,不善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与活力。我们应该明白:自由的增加也意味着责任的加重;教育的真正目的恰恰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满足社会的需要;面向未来的普通高中教育,必须确立个性自主发展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要兴旺,国家要富强,要实现四化,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目前,我们的国民素质是比较低的(全国人口将近13亿,竟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而未来社会的进步,将越来越依靠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与消除;都有赖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人才交流的趋势看,没有一个单位愿选择那些品德修养差、个人名利至上、责任心差且胸无大志者;那些只会背书本知识,智力平庸,实际能力低下者,势必难以谋生;那些体质弱,心理疾病患者,势必难以找到合适的出路;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差和美丑不分的人;在各种文比思潮和生活方式碰撞的社会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则难免到处碰壁;而那些蔑视劳动,一心只想投机取巧发财致富的人,终将被淘汰。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将增强人的整体素质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至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则尤其重要。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989年底,联合国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提出,未来人才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专门提出来了。到了90年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财富。”既然如此,时至今日,我们怎能还不切实确立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呢?
在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我们认为,观念更新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不同于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时代的教育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而其自身又在不断发展中,如果我们不坚持观念更新,就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就会被淘汰。我们还认为,所谓教育创新,就是革除那些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不相适应的东西。事业不断发展,创新就要不断进行,也就是说,创新无止境。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正确定位、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以人、环境、健康为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能力为本质,素质教育为基础平台,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为资源平台,培养高品格、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人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实现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整合,在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真抓实干,才能够在创新教育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发布者:安秀霞 发布时间: 16/1/2011 PM 11:12:25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充满生机和......
解放思想促教育更新观念求创新-----《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农英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应试教育的观念——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都有失偏颇,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门副科,学不学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