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_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

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文言文实词篇

【知识导学】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关于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表述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又是考试的重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至于副词、代词归属于实词还是虚词说法不一。而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实词可以根据意义和功能分成体词和谓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所谓“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在课文中表现形式是:„„通„„(或„„同„„)。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中的“坐”通“座”。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一句中的“材”通“才”。

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中的“適”通“谪”。4.音同或音近字相互替代。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句中的“指”通“直”。

二、古今异义。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了。但有些词,字形古今相同,可是词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的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则泛指一切大河。2.词义缩小。如“臭”,古义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今义只表示坏气味。3.词义转移。如“涕”,古义指眼泪,而今义则指鼻涕。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是属于中性词,而今义则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现在改称“眼睛”等。

三、一词多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词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一句中的“或”古义指有的人,今义指或者,也许。“亡”古义为逃跑,今义为死亡。

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

1.名词的活用。

名词可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名词可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有利。)名词可活用为状语。例如:①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狐鸣: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②风烟望五津。(风烟: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望”的状语,在夜晚。)2.动词的活用。

动词可活用为名词。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动词可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诎右臂支船。(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动词可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鸣偑环,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形容词的活用。

形空词可活用为名词:例如: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坚固的铁甲。锐:锐利的武器。)②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原为形容词,这里作谓语“平”的宾语,当险阻讲。)

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例如: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上:争着往高处;邈:争着往远处。)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

形容词可活用为使动用法: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泠。)

形容词可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①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后面只要带了宾语,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阅读演练一】

勾践灭吴

国①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②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③;今越国亦节④矣,请报之。”勾践辞⑤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⑥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⑦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8}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9}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10}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11}许之,乃致{12}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13}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14}耻也。今夫差衣{15}水犀{16}之甲者亿{17}有{18}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19}之勇也,欲其旅{20}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21};如此,则有常{22}赏。进不用{23}命,退则无耻{24};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25},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26},又败之于没{27},又郊{28}败之。遂灭吴。

(选自《国语·越语》)

[注]{1}国:指越国。{2}夫差:吴国国君。{3}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于诸侯之国耻吾君,介宾短语后置。耻:侮辱,动词。于:在,介词。{4}节:有节度,意指国家走上正道。{5}辞:致辞。{6}二三子:各位,几个人。{7}如:像。{8}庸:用。{9}封:疆界。{10}其:怎么,表反问语气。{11}既:副词,„„之后。{12}致:招来。{13}患:担忧。{14}少:缺少,动词。{15}衣(yì):穿,动词。{16}犀(xī):哺乳动物,皮粗而厚,微黑色,没有毛。{17}亿:古时也把十万叫做“亿”。{18}有:相当于“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19}匹夫:原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20}旅,副词,共同。{21}刑:刑赏。{22}常:规则,下文相同。{23}用:服从,动词。{24}耻:意动用法,“觉得羞耻”。{25}劝:勉励。{26}囿:即泽,后人作吴江县或吴淞江的别称。{27}没:古地名。{28}郊:城外,本文名词作状语,在郊外(京城郊外)。

探究练习

1.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国人皆劝 劝:劝告B.旅进旅退 旅:共同 ..C.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D.今越国亦节矣 节:有节度,指国家走上正道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现在越国也有节度,请求报仇。)

B.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同吴国交战失败,并不是两三个人的罪过。)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怎么会有不尽力而为的人呢?)D.国人皆劝。(全国的人都互相勉励。)

3.分析下列句子中“其”“而”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3}乃致其众而誓之。{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也不同 4.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越国取胜条件的一项是()

{1}今越国亦节矣。{2}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3}四封之内亲吾君也。{4}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5}果行,国人皆劝。{6}又郊败之。

A.{1}{2}{3}{4} B.{1}{2}{3}{5} C.{2}{3}{4}{5} D.{3}{4}{5}{6}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演练二】

师旷论学 ....刘向 ..晋平公{1}问于师旷{2}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3}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4}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5}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6};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7}昧行{8}乎?”

平公曰:“善哉{9}!”(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暮:原“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臣”是古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光:这里指阳光。⑦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⑧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⑨善哉:说得好啊!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含义。①恐已暮矣。暮:__________ .②臣闻之。闻:__________ .③孰与昧行乎?昧:__________ .④何不炳烛乎?烛: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何不炳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用一个词语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尔基说:“学习永远不晚。”你认为呢?(试结合全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出一个古人勤奋学习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阅读演练一:

1.A 2.B 3.D 4.B 5.①像我这样的人,哪里知道什么是耻辱?请你们暂且不要求战。②哪一个国君能像我们国君这样(好)啊;还能够不(为国君)去拼死吗?

阅读演练二:

1.①晚,迟;②听说;③暗;④作动词,点燃蜡烛。2.①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②少年时爱好学习,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爱好学习,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3.学无止境4.略5.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

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

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阅读下面文段《陈胜吴广起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

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中考语文《三峡》文言文复习,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 中考 语文 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 中考 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