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建设论文环境承载力论文_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论文
示范区建设论文环境承载力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论文”。
示范区建设论文环境承载力论文:
合肥市皖江示范区建设中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 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批复的背景下环境因素成为合肥发展的短板,将对当前合肥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由此对如何实现皖江示范区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合理规划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资源供给能力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皖江城市带产业示范区中,合肥处于核心地位,在示范区规划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将由2009年的2102亿力争在2015年突破6000亿元。如果说体制机制、区位交通、科教创新、产业配套、成本资源五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合肥处于皖江城市带核心地位并完成规划任务的保证,那么环境因素(在本文中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就是合肥经济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合肥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属于轻度污染,合肥市水污染严重,地表水体除瓦埠湖、高塘湖水质较好,其余河流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深层地下水水质也较差,合肥的噪声在55.0~60.0 dB(A)之间属于轻度污染(2008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合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将对当前合肥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由此对如何实现皖江示范区在不超过环境承
载力的情况下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合理规划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环境承载力概念、计量模型及指标体系
2.1 概念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来源于力学,由承载力的概念派生而来的,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在我国,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叶文虎教授于1991年最先明确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他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在本文中将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资源供给能力,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内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极限。它是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基本功能之一,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某区域的自然资源最佳可开采利用量。自然资源种类较多,实践中侧重研究易形成区域发展瓶颈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暂不考虑流通性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以及其它资源。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可主要考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适宜建设土地资源量。二是环境纳污能力,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消纳污染物的能力极限。它包括对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能力,通常可用环境容量表达其大小。区域环境研究中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最为重要,因此本文中环境纳污能力将用大气环境纳污能力和
水环境纳污能力来表征。在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是SO
2、可吸入颗粒物、NO2。三是生态服务能力,在环境承载力组成中,生态服务能力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的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调节、生态支持和生态文化等服务的极限,它不包括环境净化和资源供给服务。其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和特征等。在实际管理中,多用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面积及其比例来表达生态服务能力。这里采用森林面积(或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考察生态服务能力。四是社会支持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改善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资源供给、环境纳污和生态服务等的支持极限,它是环境承载力的外生变量通过作用其它内生变量来改变环境承载力,是最活跃、最易调控的变量。人类社会的支持行为包括研发更多的资源、跨区资源调配、污染治理、环境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等,其支持能力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对环境的支持程度。在本文中社会支持能力用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两个指标来表达。
2.2 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
本文将根据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四个方面: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的不同特点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其中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区特点,短期内不可改变因此属于限制指标而生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的大小则能够调节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一地区的生
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则该地区环境承载力越大属于发展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森林覆盖率C1森林覆盖率C1森林覆盖率c1森林覆盖率理想值ce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理想值ce2
社会支持能力D
单位GDP能耗D1单位GDP能耗D1单位GDP能耗d1单位GDP能耗理想值de1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D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D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d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理想值de2
在量化模型方面本文将根据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支持力及指标层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
在指标因子层方面,资源供给力指标因子层将采用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用不同地区现有各种资源(ae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需求量(a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Ai=(aei-ai)/aei)入手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王中根等)在这个函数中数值越接近1说明该地区的资源相对于需求量来说越丰富的因此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承载力越大。
环境支持能力指标因子层将采用单项指标环境承载力相对环境
剩余容量:B=(bei-bi)/bei式中bei为环境标准值,可视为一地区的环境资源(表1);bi为环境监测值可视为一地区环境资源的利用量。
在生态服务能力指标因子层生态服务能力C=ci/cei式中Ci表示生态服务观测值,Dei表示生态服务能力标准值,若ci大于cei,即C值越高说明生态服务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
社会支持能力指标因子层中Di将采用D1=dei/di的方式表达,D1值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D2将采用D2=d2/de2的方式表达,D2值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
在指标层次中将采用矢量累加的分析方法计算即A=[√(A12+A22)/2]。
根据上文描述可知,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纳污能力体现了环境的固有的被动方面,那么生态服务能力和社会支持力则体现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综合模型中本文将分别对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方面和发展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权重,再综合计算为E=[√(C2+D2)/2]×[√(A2+B2)/2]。合肥市环境承载力现状
(1)自然资源。
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9)、《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2006年)
以及安徽环保厅发布的相关数据,本文分别计算了合肥市自然资源承载力(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因此水环境限制值为合肥市水资源总量的40%)。
在资源供给力方面由表可知,在目前状况下合肥市的水资源供给力较力相对较大(还有62%的水资源没有利用),而土地资源供给力力则相对较小(只有25.1%的可建设用地未被利用)。
(2)环境支持能力。
在水环境支持方面,由表可知只有22%地表水达标绝大部分的水质已被污染,合肥市的水环境支持力不容乐观,在大气环境支持力方面合肥市的SO2和NO2的环境支持力较好,而可吸入颗粒物则环境支持力较小。
综合大气环境承载力为B2=[√(0.852+0.232+0.812)/3]=0.69;
综合环境承载力为B=[√(0.222+0.692)/2]=0.51。
指标单位指标值限制值(或理想值)承载力
(3)生态服务能力。
在生态服务力方面,合肥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超过理想值,对净化合肥的市区环境有很大作用,而森林覆盖率则离理想值较远,减小了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降低了合肥市的环境承载力。
生态服务能力C=[√(0.3872+1.052)/2]=0.79。
(4)社会支持力。
在社会支持力方面,合肥市的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两个指标较好,基本达到甚至超过理想值,而环境保护投资
承载能力不容乐观,成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障碍。建议
(1)严把环境准入关,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部门要严把环境准入关,凡是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要依法进行环评,对影响环境的重大决策必须实行环境论证,从源头遏制污染的排放。
(2)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增加环境保护投入。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较小,与理想值相差甚远,需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要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增加环保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体制。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运营管理机制。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境保护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3)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完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根据生态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需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新凤.山西省大气环境承载力初探[J].经济问题,2006,(2).
[2] 彭再德,杨凯,王运.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1).
[3]石月珍,赵洪杰.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05,(3).
[4]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3).
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结合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应用理论,分析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因子的影响和变化,选定对区域环......
摘要:通过了解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结合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应用理论,分析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因子的影响和变化,选定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大且敏感的人类活动因子和......
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以武汉市为例摘要: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本文介绍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论文[摘要]教育是儿童生活的特殊环境,幼儿园班级环境正是教师根据儿童当前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和机会施加积极有效影响的载体,教师对环境有目的的选择与提炼将......
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限塑后大学校园塑料袋使用现状与对策分析 曹 琳(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611756) 摘 要 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实施以来,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