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资料_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全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全”。
一、填空题
1.1949年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它保留了这一时期战争小说的许多特点。
3.《红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最早酝酿于1956年4 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5.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 月号。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
6.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之列。
7.食指:知青诗歌第一人。
8.黄翔属于最早的诗艺探索者之一,写于1962年的一首《独唱》已显示出他的特立独行的性格。
9.《神的变形》是一出小小的诗剧,诗剧有四个人物:神、魔、权力、人。
10.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6与赵振开的小说《波动》,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
11.“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2.顾城的《一代人》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岁月的隐喻。
13.“改革文学”经历过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自1979年夏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轫期。
14.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里,凝集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的诸多信息。
15.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16.著名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17.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是王朔。
18.女性文学的主张者认为“90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19.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女人》,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
20.茹志鹃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21.“*”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的青年诗人食指和芒克、多多、根子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
二、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
3、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歌(或称作新生代诗歌)主要包括出生于60年代的一群青年诗人,他们以50年代的第一代诗歌和“*”中诞生的第二代诗歌(即朦胧诗)作为反叛对象,竞相以宣言式的、横空出世的方式出现在文坛上,他们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发起成立了上百种诗社和流派,可以说是构成了当代诗歌中最为喧哗热闹的景观。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景观,即“让每个人自己成为一种文化和意义源头”。完成了诗歌的个人化和带来了语言的的狂欢。
4、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等。
5、先锋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新写实小说:
6、样板戏:自“*”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便在江青的直接干预下开始了样板化的过程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还形成了“三突出”、“三结合”“主题先行”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创作观念,这些“理论”的强行推行给*期间和*后很长时间内的中国文学创作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7、潜在写作: 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期间老作家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8、《百合花》: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9、“白洋淀诗派”:“*”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的青年诗人食指和芒克、多多、根子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其社会起源与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
10、寻根文学: 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1、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三、简答题:
1、简述你对反思小说的评价。
1、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这场历史灾难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入。
2、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这种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也成为反思作品吸引读者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因为这批作家的理性主义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反思”的历史范围也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数是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为结局。所以,从“伤痕”到“反思”,反映了“*”后文学与现实环境的第一场冲突龃龉以及随机转形。
3、反思”作品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是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中篇小说的形式,客观上却是中篇小说一度空前繁荣的主要成因采用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这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面对劫难的反思有两种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
2、简述政治抒情诗的创作特征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有些诗人(如艾青、徐迟等)也初步尝试了歌颂题材的创作。0年代以后,“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颂歌’便进一步发展为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自由诗体的创始人郭沫若,用自由诗形式来写颂歌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少,语言上往往表现出“江河不择细流”的泛滥风格,散文式口号式甚至语录式的叙事句比比皆是,以宏大叙事来重新创造诗歌的巨无霸形式;
3、简述寻根文学的内容及显著特征
“文化寻根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意志和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
由“寻根文学”作家创造出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大都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除了这类对人格境界的审美塑造,“寻根文学”体现出的另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
4、简述你对伤痕小说的评价。
.“伤痕文学”以显明的立场表达了对*的彻底否定及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批判,这种真挚而深切的现实情感在广大群众中获得响应,成为改革派否定“凡是派”的威力巨大的武器。他们从最初的对文化大革命的反省、否定,揭发它的罪恶性,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给予大胆的暴
露,他们把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审视现实的批判目光结合起来,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投向社会上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所不相容的阴暗面。可以说*后文学是以批判*、揭露社会弊病的“伤痕文学”作为其开端的,这正是“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精神再度高扬的标志。
5、简述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
6、简述残雪小说的艺术特征;
残雪的小说是*后文学创作中非常独特的存在。她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在她的作品中纠缠在一起,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残雪小说的这一特点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似乎很接近,但其传达出的生命本体的苦痛、涌动出来的对生存的深刻绝望和绝望边缘的呐喊和挣扎,绝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荒诞小说的简单模拟,而是与她所生存的现实、所经历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现实中所叙述的场赴常常使我们想到文化大革命。当残雪把生存的荒诞体验和绝望感受落实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时,她对于人性丑恶于残酷的揭示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就有了试图改变这种处境的社会性使命。“心中有光明,黑暗才成其为黑暗”
论述题
1、试论述《茶馆》的艺术特色或创作特点:
老舍的《茶馆》12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赴,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14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2、请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当代“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作为文学创作现象的“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同时产生在80年代中期,大约是在“文化寻根”思潮以后,江苏《钟山》杂志从1989年第3 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在该栏目的“卷首语”中从理论上将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小说是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拒绝和背弃,它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是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无论是还原生活本相,还是纯态事实,其实都只能看作是作家故意选择的一种相对“客观”的创作态度,但其意图所在却明显是要清除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对现实生活的遮蔽,消解强加在生活现象之上的所谓“本质”,以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为达到这一效果,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式上有意瓦解了文学的典型性,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态度来掩藏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可以说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首先就在于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于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这种回归到人本身的生存意识最早体现在80年代中期王安忆、刘恒的小说创作中,在著名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及承续其后的《岗上的世纪》等小说中,王安忆则有意突现出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舍弃了一切外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这组作品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还原出生命存在形态中的本能欲望,在对人性之根源的探询中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赏析题:
1、赏析《有关大雁塔》
首先是历史意识与英雄主义的解构。
大雁塔,是千载以来事业以及神圣、豪情的记忆,是巍然耸立在中国人的感情诗篇里的丰碑,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礼赞。然而在《有关大雁塔》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这里的“大雁塔”无疑已经成为了对千载以来形成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的一次“反动”的语言“表述”。
带着历史的虚无感,新生代诗人韩东面对大雁塔已不再是豪情勃发和情不自禁的赞叹,相反是无聊、无奈和冰冷到骨头里的厌倦。“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这样开头。仅仅一个“又能知道些什么”的疑问,诗人便一下子随随便便把“我们”从长远的历史的脐带上割断。而人们登大雁塔的举动在诗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无聊,那样的可笑“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诗中的“大雁塔”与中国人传统感情中的“大雁塔”已是相距十万八千里。
贯穿《有关大雁塔》全诗的是处于社会场域边缘的“我们”与代表权威与英雄主义的“大雁塔”之间的矛盾对立,这首诗彻底颠覆了朦胧诗人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崇高、信仰的歌吟礼赞表现了平民意识的觉醒,“用反讽的手法瓦解了传统文化的霸权,用日常的公用话语对中心和秩序进行了解构,在意义与反讽之间,指向了意义的深度。”,对于历史意识的消解与英雄主义的解构使得本诗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二、主体的丧失。在《有关大雁塔》中。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是处于社会场域中的无根的浮萍,渺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他们是 “很多人”一一消遣的游客、“不得意”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发福”者等等,这些人来到大雁塔,有的来一次,有的来多次。他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之后,有的转眼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这一条大街”,也许是游玩去了或许是购物去了„„也有的却再不愿离去一“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好个“当代英雄”—竟是这般自残生命的无聊透顶者!这就是新生代诗人韩东告诉读者们的“有关大雁塔”的一切——豪情不再,英雄难觅!当代,有的尽是平庸的“大众”和英雄的“做秀者”。在诗人的眼中,“我们”在肉体和精神的双向虚脱里,没有了爱,也没有了恨;没有了哭,也没有了笑;没有了悲,也没有了痛;没有了喜,也没有了怒。个体、自我和主体消失了,有的是相似的无聊,相似的空虚,相似的麻木与相似的可笑。
三、日常琐屑性。与主体的丧失密切相关的是,《有关大雁塔》还表现出日常生活的凡俗性与琐屑性的特点。这里诗人放弃启蒙主义的历史责任和正义真理见证人的身份,不再追求形而上的宏大而青睐于形而下的渺小,不再神往超人式的英雄豪杰而是倾心于普通的凡夫俗子,在主体对环境对现实的内在适应中凸显出人自身由于现代主义神性消逝后的卑微性与边缘性,展示平凡卑琐的人生。诗人完全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观空虚无聊的众生相,以夸张的、游戏的、滑稽的方式展现人生的卑琐。
四、语言还原。
在《有关大雁塔》中,诗人以完全口语化的语言来叙述种种无聊的众生相,尽量缩小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诗不再通过意象引导读者进入境界,而是拍击着它的翅膀飞向语言的神秘境域。整首诗歌表面语言轻松、平俗甚至于平庸,但内在却有着深深的反讽、解构意味,读来仿佛有一股现世的庸俗气渗透脊背,令人发冷甚至作呕,从而也就强迫读者不得不进人了艺术反思的“另类感觉”里。运用的是“别样的智慧”是“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这种眼光往往非常刻薄,是表面的轻松陈述同时又是冰冷至骨头的嘲讽,诗人在生活的垃圾场里淘金,从语言的瞿粟花上提炼蜜液,于人生的无意义处寻找意义的做法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
2、赏析《尚义街六号》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形象出处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林震 (主人公,快乐、单纯、富于青春和朝气,正在成长的共产党党员的形象)韩常新(新生官僚主义者)......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以后发展存在于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思潮、现象。2、三红一歌一史:《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3、“文......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2.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3.1954年......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目 录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第二章 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9-31)Ⅲ第三章......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