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_第四章人力资源开发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四章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字:新疆,农村,劳动力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

一。长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低流动,持续贫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调查为基准,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现状、转移就业态势、制约转移就业因素三方面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低流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

农村家庭增收缓慢一直是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新疆长期依赖绿洲有限耕地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经到了尽头,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理念正当其实。本文从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多文化、多生态共生的少数民族地区出发,以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取向问卷调查为基准,客观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

业状况,梳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战略高度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发的内在规律。

一、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现状

1.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新疆劳动力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就业取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16%,却吸纳了50%以上劳动力,表明新疆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区。第二产业在1995年以前,呈现逐步扩大吸收劳动力的趋势,而后逐年下降;通过政府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大力推进,2005年出现了拐点,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

2.27个百分点,达到15.5%。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就业稳步增长。

2.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倾向。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56.8%劳动力希望非农就业。由于大多数农村靠近边境口岸,外贸比较发达,有43.2%的劳动者希望从事个体经营,其中:有8%的人希望能够从事养殖业;有13.6%的劳动者想外出进城打工;愿意继续从事农田作业的占24.6%。

3.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域。新疆农村主要以乡内就业为主,不同月收入家庭呈现相同的就业倾向。总体上新疆农户家庭成员县外务工的人员比重非常小。乡(镇)内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渠道。省外就业极少,劳务输出至国外几乎是空白。

二、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

1.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情况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达到150余万人,约占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经调查,2007年新疆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参加劳务创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达123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8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7.08亿元;农民人均创收180元,比上年增加40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

(1)劳动力从“三缘”向政府组织流转过渡,以创收为目标。早期农村劳动力主要靠“三缘”(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形成有组织的大规模转移。据抽样调查统计,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务工人数由2006年的65.9%,上升到2007年的83.2%。

(2)农村劳动力流转以青壮年为主体,文化技能素质不高。新疆各年龄段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的比重是:16至18岁的占5.65%;18至35岁的占41.66%;35至55岁的占35.77%;55岁以上的占16.92%,青壮年占全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77.43%。由于转移的劳动力中,大多数人仅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又缺乏技能,属体力型劳动力流转。

(3)劳动力流转时间短,劳务创收水平低。新疆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为180元,比全国少近800元。全疆农民劳务创收仅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7.3%。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0多元,而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全国平均低近1200元。由于流转人员多从事第一产业,流转时间短,劳动强度大,增收有限。

(4)南北疆发展不均,劳动力富余与短缺并存。新疆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北疆汉族集中,南疆少数民族集中,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占绝大多数,构成特殊的人口分布结构。南疆存在大量的待转移富余人口。而北疆及兵团不仅存在一定劳动力短缺,且有较大的季节性用工不足。

3.劳动力转移途径、方式。农村劳动力在疆内流转,以一产为重。新疆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劳务输出主要立足于区内。从流转的动因看,增收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棉花主产区流动。

三、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健全困扰劳动力转移

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建全,迫使大批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在对新疆308户少数民族家庭调查发现68.34%的农民农庭根据自身条件,33.2%家庭有能力再多承包50亩,51.5%的家庭有能力多承包100亩以上土地,而16.3%希望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却不能顺利实现土地流转,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愿望被极大的抑制。

2.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疆县镇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优势、特色资源发展工业,工业的起步晚,属于后工业化发展地区。同时,新疆城镇化率不高,较全国2007年平均44.9%的水平低5.8个百分

点,制约了新疆县镇三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3.劳动者自身素质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1)少数民族汉语言障碍,就业观念滞后拖累劳动力流转

新疆的少数民族由于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外出工作受生活和宗教信仰束缚,不愿外出务工。尤其是南疆地区,农牧民占90%以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外出务工挣钱丢面子”;“妇女不宜出远门”;形成了少数民族妇女基本不出门的旧习,宁愿在家受贫,也不愿外出劳动致富。

(2)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技能缺乏阻扰劳动力流转

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低是制约劳务输出规模。根据调查,新疆转移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6.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最大为

43.2%。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和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受限。

4.农村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健全影响劳动力流转

(1)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影响流转

新疆劳动力市场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仍很不完善。目前,新疆尚未制定统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指标体系,农村劳动力底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底数、外出务工人员意向摸不清,供需脱节、信息不灵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滞后,造成大多数农

村劳动力转移靠亲缘、人缘、地缘自发推动。同时,劳动力流转中介组织建设规划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致使农村劳动力担心流动。

(2)新疆农村劳动力供需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渠道不畅

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就内部环境而言,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四、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制度,建立有效、公平的土地流转机制

1.完善农民的土地产权制度。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搞活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2.开辟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可通过自愿出让、租赁、抵押、作价入股方式,使经济部门以最小的土地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逐步变土地的粗放利

用为集约利用。通过土地的流转和置换,使土地不断增值。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1.积极推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细分农产品市场可以转移大量种植农户。高效密集型设施农业锁定了劳动力,平均每五亩地

就需要一个劳动力。

2.加大项目招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疆的各个县乡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采取差别化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在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基础上,选准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经济主体,构建起分工明确的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提高转移就业服务质量,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1.构建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新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尚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可以借助中国劳动力市场网,通过设置专门网站方式构建。建立省、市、县、乡镇四

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服务“一点登录,全省查询”,为各级劳动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2.建立转移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素质。强化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积极普及汉语教育,提倡干中学,学中干。首先,扭转急功近利观念,净化培训职能。

其次,建立合理分配关系,扭转脑体收入倒挂现象,构建知识升值机制,创造重视人口文化素质的社会环境。最后,创新就业转移培训投入机制,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应做好农业劳

动力流转的规划工作,划出专项资金,落实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首次培训免费,对培训机构补贴的政策。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必须消除制度形成的歧视。一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原有功能是:人口登记、人口调查、粮户关系管理。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

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关系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二是土地流转制度。当前新疆农村已呈现落后地区农村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流动,通过季节性劳务增

加了收入,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民工,但离开土地的农民承包地无劳力劳作,成为一块心病。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通过市场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土地使用权有偿转

让。三是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快研究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各用工企业在工伤、医疗、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障。四是发挥新疆城乡各级劳动力市场在劳动信息、劳

动力价格、劳动合同、劳动用工交流、职业介绍方面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孔春梅,“三农”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与经济,2004(5)。邹萍,关于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消息,2004(27)。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调查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决......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作者:刘克伟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摘 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

浅谈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浅谈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学生:陈 攀指导老师:摘 要: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西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包括的领域:培训与开发、职业开发、组织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四大增值角色:人事管理专家、员工代言人、变革推动者、战略合作伙伴。 罗杰贝·尔特的人......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但......

《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第四章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 第四章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