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_中国文人画

2020-02-26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文人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宋元文人画

文人画在中国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宋元两代有着一些区别,最主要是宋重“理“元重“意”。

当时宋代宫廷绘画是十分兴盛的,而且宋代儒家昌盛,儒家的“正统”和“文统”观念深深扎根于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之中。当时,画家门(文人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几乎都遵循着儒家“依仁游艺”的训诫,娱悦用世,教化是宋代绘画的本质特点,不论山水,任务,还是花鸟都是如此。

在这时也是文人画的开始,体现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情感,有许多的理论表达出来,开始被书画家正式提出,如苏轼提出了观画当“取其意气所到”,米友仁提出“画之为说,亦心画也”,沈括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主观精神的强调。绘画中强调书法笔趣与中国画逐步走向抒情放逸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的宋代全面地展开了对书画关系的论述,书法用笔的造型作用和它的独立审美价值,进一步为元以至明清强调“以书人画”的审美观作了深厚的文化淀积,也成为后来笔墨独立而存在的历史渊源。

李公麟,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绘画表现的题材多样性,擅长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话的人物,据说能够从外貌上区分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驵获,台舆皇隶”等社会各阶层人的特点,并能分别出地域的种族的具体特点及动作表情的各种具体状态。有生活现实性为基础追求新的表现。

李公麟的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艺术中有着巨大的成就,单线勾勒的写实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运动空间,所以单弦勾勒是一种效果明显而高度简洁的描绘技法。

当时还有一位梁楷的三种风格,他先是学习白描画法阶段,当时的作品是《高僧故实》;后来创造了减笔画法,把细笔白描变为粗纺的草草逸笔,画出的线条气势飞动,刚劲老练,方挺简括,作品《太白行吟图》在线条中掺和着水墨的变化,既有线条的泼辣流利,又有浓淡未湿的水墨韵味;后来创造了泼墨画法,《泼墨仙人图》是“减笔”画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他的作品都用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赶阔的手法,描绘出传神的人物形象。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开创了水墨写意画的新局面,开启了元明清及现代水墨写意画的先河。在当时平远小景画也出现了,主要是表现湿润迷茫气氛的发展方向。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在山水中有特殊表现了烟雾迷蒙的水乡景色。还有赵令穰也是宋代有名的平远小景画家,他的《湖庄清夏图》表现景致迷失是白化平凡的事物为美丽事物的艺术效果。他们在构图上往往利用河岸或云气作斜向排列。

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人绘画,在绘画艺术上倾向一定程度的真实表现,但其实这些绘画体现了一些方面的倾向,例如:轻视反映生活,轻视技术锻炼,而崇尚主观的意趣,崇尚笔墨形式。因为宋代非常注重理的表现,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画的竹子是不分节的,不重视竹竿的特点,米芾问他,他回答道:“竹子不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这些言论后来被利用来片面夸张“理”的重要。否定“形”的必要性,成为形式注意绘画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还有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出《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经典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其任务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段,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山水画创作中处理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则。

这时期的画家很多,但是都会有各辞己见。如崔白,郭熙,张择瑞,王希孟等人的作品,不难看出文人学士与现实主义艺术主流之间的距离。

对文人画家来说,要紧的是托物寓性,游于物外,不能把物看的太重,要是这样的话,就会被物牵着走,而不能达到自己可能想要的结果,所以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再卑微的物质对象,也能给人带来欣喜。苏轼说过“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是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乐”。进入元代,文化统治者虽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严格的等役制度,但在文化上,不但很少干预甚至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优点,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所以元代文化气氛较为自由,宽松的,绘画基本不受统治者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成为了创作主体。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与道家的忘世相连,让人进入一种随缘,进退欲如的自由状态,忘记尘世的烦恼,绘画与元代文人那种淡然不求,慵懒逍遥的心态正好符合。

创作比宋代时更加远离现实生活,且以山水,四君等题材来寄托隐逸之情,高雅之情。一般只注意主观情感和笔墨的表现,诗书画三者进一步融合,轻视生活的倾向,反映了对现实抱有消极,逃避的态度。

元代的文人画的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在绘画的社会职能上,淡于教化而重自娱,在艺术方法上,尚抒发而轻模拟,讲变化而贬刻画,在艺术形象上,略形貌而重精神,在技法上,摒丹青崇水墨,在艺术风格上,尊阴柔而黜阳刚,在艺术趣味上,喜平淡而弃绚烂,在材料上,多用纸而少用绢,在相关艺术的吸收上,已由纯粹的视觉形象边为书画的结合了。赵孟頫是元代文人画家的领袖。他的风格工整重色,多为绢本设色;豪放超逸,以水墨为主。《秋郊饮马图》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用笔简括,色彩单纯淡雅,风格上有唐人风韵。当时的元四家,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共同特色,山水重视笔墨,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对后来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宋元的文人画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文人画体现出的理论,用笔方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甚是远大。使得中国绘画,不在局限于原由的形式或色彩,或内容题材,或方法技巧,让中国绘画的构思更加的宽广 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

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环境,不同于旷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再就是青绿山水。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从隋朝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这一画派就已形成。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却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五代和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在山水画的领域,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成为画坛的主导。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负盛名的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均善诗书,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强调笔墨趣味。但四家经历不同,艺术偏好、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各有其鲜明的个性。黄公望的画只用两种规格,浅绛和水墨。笔法多变而平稳,用笔轻淡而浑厚,减少刺激,追求平静与和谐。

而王蒙的画则面貌丰富,有的以笔见长,有的以墨取胜,有的用色争雄。面又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三家都简,只王蒙繁。倪瓒呢?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简、干、淡,即是构图、笔墨、形象简,用干笔,用墨轻谈。再就是吴镇,最突出的是其他三家皆重笔,而吴镇却重墨,而且喜用湿笔。画面效果沉郁湿润,却保留着更多的来人遗风。

最后我们来看看明清的山水画。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入,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小也有田园小景。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作品场面宏大,手法严谨,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又饶于气韵特色。仇英出身画工,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所以他的绘画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也得到文人高士的欣赏,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使明中期以来增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冲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滋生发展的土壤,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而这五人似乎都与玉时敏有关系,王翚、吴历和恽寿平都是王时敏的学生,而王鉴则是他的同乡兼亲属,王原祁又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族关系造成了他们在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的紧密结合。同时,王时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坛上也称为“四王”。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但后来恽寿平放弃山水,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也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是指石涛(原济)、石溪(髡残)、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都是因痛恨满族的统治而削发为僧,以绘画避肚山林,抒愤解忧。他们都反对摹古,主张自然创造。流露真实情感。但他们的绘画,又各有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溪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八大山人之画,则简略精练。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精干花鸟画科的“扬州八怪”有较大影响。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酋,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糙、谢荪等。因为他们都生长于南京而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去从实际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也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诗文书画相酬唱。“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文艺复兴时期南欧意大利和北欧尼德兰,德国的艺术有何区别 地点和艺术形式都不一样。复兴的原因也不一样。列举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加入自己的看法进行研究

西方现代派美术渊源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理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联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导致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发生相应的改变。反映在美术领域内,刚刚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以它的实际功效和成果,促使人们对艺术创新逐渐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大大刺激了单一化发展的西方美术;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下,一批画家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艺术上不满足于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在画家的作品中也产生直接的或折射的反映,所以现代派美术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派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美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派的,关键是它的内容: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另一方面,作为美术的创作方法和流派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地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划等号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西方现代派美术简介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弗拉曼克作品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的。新技术革命,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改变,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以及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都促进了现代派美术的形成。

现代派-详细情况 从整个欧洲美术历程来看,现代派美术思潮是从印象派前后这个时期开始的。确切的说,起源于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凡高。905年,以马蒂斯为首,弗拉曼克等人为骨干力量的野兽派在巴黎诞生。他们从塞尚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在艺术形式深受高更和凡高的影响,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野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与此同时,德国表现主义应运而生,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同样一味追求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感受,但是他们并不注重于纯形式的探索,而是把绘画语言视为反抗社会西安市,宣泄不满的手段。

两年之后,以毕加索,布拉克为首的立体派在巴黎出现。它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甚至发展到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借以表达四维空间。自立体派之后,欧洲本土上各种新理论新观念纷纷涌入,于是,未来派在1909年以前卫的姿态与意大利出现。他们排斥过去作为绘画手段的情调和预期的趣味,称颂有独创性的形式,在主题上也否定老一套的东西,认为重要的应是描绘现代的都市生活,诸如钢铁,速度,剧烈的运动等等。

未来派之后,意大利有出现了形而上画派。在形而上绘画中,钟表的指针和塔上的小旗都呈凝滞状态,一切都是静止的,笼罩着神秘的沉默,其目的就是要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开。形而上绘画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成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创伤。一批青年艺术家出于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发表了《达达派宣言》。达达派由于对人类原有的一切感到厌恶,所以要否定一切,破坏一切。在艺术上,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否定一切传统艺术的造型观念和造型规律,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

1924年,有法国医生兼诗人,原达达派骨干分子布雷东出面组织成立了超现实主义派。他们依靠所谓自动记述法,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表现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形象,构造了许多变形,幻想,魔术般的奇异世界。

1901年前后,经过多年侨居德国的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等人的数年摸索,抽象主义终于形成。艺术家摆脱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受的传统,把点,线,面视作自主的表现力愿素,使之变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从而把艺术家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二战后,美国动作画派的创始人波洛克开始转向抽象表现主义。他不用笔画,而是在画布上乱撒颜料;画面上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只有斑点状的东西扩散开去,从而超越了有框绘画的狭小范围,是画面具有一种无限空间的感觉。

进入六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更加趋于形式化,于是有的艺术家反其道而行只,从“极端抽象”转入“非常具体”——转向生活中实物。着就是始于英国尔后风靡美国的波普艺术(也称流行艺术)。

该如何看待当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画面模糊,变形,甚至荒诞离奇,令人不可思议,表现了部分流派的唯心主义艺术趣味和颓废思想;但更多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

文人画之我见

文人画之我见“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被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 ,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从表义层面来......

文人画之于我

文人画之于我20世纪初的陈师曾明确给出了文人画的定义:“华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

文人画的价值优秀说明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文人画的价值优秀说明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文人画发展探径

中国文人画发展探径探径,指探寻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其思路通常分三步:首先分析发展的主体即中国文人画的内在发展趋势;其次分析发展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最后将主体内在......

论文人画的时代意义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论文人画的时代意义,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文人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人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文人画 文人 中国文人画 文人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