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开“三公消费”想到的_三公经费公开情况
从公开“三公消费”想到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公经费公开情况”。
从 “三公”经费公开想到的省地勘局 陈智宏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都会有一本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账本”,即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在这个厚厚的“账本”中,不仅有一连串详实的数字,而且还述说着数字背后的故事—政府每年从人民那里收取多少钱?这些钱都被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地方用得多,有的地方用得少?这些钱用了以后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随着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每年的政府财政收支预算也愈发引人关注。其中,公众要求公布“三公”经费的呼声最为迫切。“三公”经费指的是,部门预算中使用财政拨款开支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臵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由于“三公”经费多年居高不下,且运作极不透明,长期饱受诟病与质疑,再加上“公费出国旅游”、“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丑闻频频曝光,认定“其中隐藏着严重的腐败”,几成社会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三公”经费就不再是一般的经费使用问题,而变成了民众能否正常行使民主权力的“标杆性”载体,是否及时、详尽、清晰地公布“三公”经费相关情况,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直接关系到人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落实。显然,这已然突破了经济边界,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一、“三公”经费公开概况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有一网友问“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费真的那么难吗?”,温总理态度坚决地说,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在公众的千呼万唤之下,中央率先做出了表率,2011年要求各部委公布2010年度“三公”经费的决算数和2011年度的预算,拉开了公开“三公”经费的序幕。
2011年“三公”经费公开时,各部委公开时间参差不齐,公开内容含糊,公开格式不统一。今年公开的速度快,从4月23日中央部门2012年预算公开大幕开启,不到一周的时间,98个中央部门中就有92个部门公开了预算。格式统一,内容具体,在去年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解释说明的基础上,今年公开的内容包括部门概况、2012年部门预算表、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名词解释等4个部分。同时,财政部确认,2012年中央本级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也将一并公开。温家宝总理在5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与社会公众的期待与要求相比,目前预算公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仍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很多信息是按照功能分类,虽然教育支出多少、医疗卫生支出多少都有具体数字,但这些支出中,有多少用于行政经费,有多少用于项目建
设,从预算上还看不出来、分不清楚。“三公”经费更应细化,并有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臵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等。
尽管晒“三公”经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向社会亮出“三公”消费账单的正面意义还是不容低估。从大的方面说,这是权力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新起点,是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必将进一步唤醒中国公民意识,这将真正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从小的方面看,“三公”经费公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这将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消费,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规范政府部门正确有效地行使权力。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推进预算公开的决心,也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共权力监督奠定了基础。
二、“三公”经费公开要规范运行
公布“三公”经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这种公布来加强公众监督,然后通过监督来规范中央各部门、单位“三公”经费的使用,最终实现降低“三公”经费,压缩行政开支、预防腐败产生才是目标。
“三公”经费公开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公务人员的自觉意识,只有制度方能促进“三公”经费公开,才能真正从内部改革型转向外部监督型。
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遵循并体现了四个特点: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现严格管理精神、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倡导厉行节约风尚。一是杜绝“大手大脚”。要制定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臵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支出计划,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不得摊派、转嫁相关费用。二是预防“车轮腐败”。政府各部门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和统计报告制度。应当对公务用车油耗、维修保养费用实行单车核算。公务用车的油耗和维修保养费用不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三是管住“超标接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会议管理,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会期;建立健全庆典活动管理制度;政府各部门不得安排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考察和培训。
监管、控制“三公”经费是现代国家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核心议题。其基本前提则是“三公”经费的公开和透明,即通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内,倒逼政府养成廉洁意识和公共财政观念,并使纳税人的金钱能够更多地流向更具价值的民生等领域。中央政府推出从中央到地方“三公”经费全公开的时间表,称得上是顺应民意和时势的进步。目前我国公开“三公”经费尚处于尝试阶段,要使这条体现政府信息公开、民主理政理财之路不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走得更长更远,对压缩行政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遏制不合理的“三公”支出起到有效的作用,就必须走“先公开后规范”之路,对于在公开“三公”经费尝试阶段取得了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开“三公”经费的规范。按照统一规范的模式将“三公”经费列为各级人大审议各级政府部门财政预决算的必备项目,并且应修改预算法,增加部门预算与“三公”经费公开内容,实现从制度要求走向法律约束,同时,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也要跟进。
三、实现社会的公开监督、民主监督任务道远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遏制腐败现象,保持政府部门的清正廉洁,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使滥用职权的越轨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弄权营私者无隙可乘。
以“三公”经费公开为支点,防止权力腐败,遏制权力自肥,除了要将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臵于民众监督之下,还应保障民众问责的权利,对那些违规公款消费、以权谋私者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国家公务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执法。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发挥整体效应。坚持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体系。四是加大问责力度,做到违者必究。
“三公”经费公开已破冰,其势自不可逆转。尽管,“三公”经费公开尚停留在初级阶段,还只是财政透明的一小步,但社会信心就是在这样一步步踏实的行动中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先进体制,也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完善。
只要把“三公”消费真正放到阳光下,完全公开透明,既利于公务人员的自律,又便于老百姓的监督,一切寄附于它肌体上的腐败病毒,都会被消除干净。我们期待“三公”经费公开更细致、更彻底,并成为常态,由此衍生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政治生态。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即俗称的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原标题:“反浪费”是一项政治任务“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政府消费一般具有先导和示范效应,民间消费可能也会进一步下降。但高端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很小,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行业和某些企业,对整个消费市场和中国经济而言,影响很小。高端消......
三公消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开支数据备受关注,长期以来有多个版本:有说9000亿元,有说1000多亿,数额相差巨大,其中9000亿元版本还曾引起......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
“三公消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的国家政府工作人员,要明白将每一分钱花得合理、花得正当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更是他们的道德与良知。“三公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