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_最后的常春藤叶免费

2020-02-26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最后的常春藤叶免费”。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指导人物刻画的相关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欣赏小说的构思技巧;

3、感受底层人物身上的光辉人性。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形象分析、刻画方法指导;

2、环境描写作用、构思技巧赏析。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有一篇很感人的小说叫《命若琴弦》,里面讲到一对盲人师徒靠弹三弦琴说书卖唱为生。老盲人的师傅曾经在自己临终前交给他一张药方,并郑重地嘱咐他,用心弹琴,等弹断第一千根琴弦,药方就能让他重见光明。为了亲眼看一看这个世界,老盲人虔诚地遵从了师傅的遗言,虽然饱尝世间艰辛世态炎凉,仍然坚强地一路弹琴卖唱活了下来。可是等他终于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他打开药方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张白纸。那一瞬间老盲人非常伤心。可是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又把这张药方交给了自己的徒弟,并且郑重地嘱咐他,只要用心弹琴,等弹断第一千二百根琴弦的时候,药方能让他重见光明。请问同学们,老盲人明明知道一张白纸不能产生奇迹,为什么还要去欺骗自己的徒弟呢?

明确:信念。

是的,生命有时候很脆弱,需要信念的支撑。当厄运袭来,命运会脆弱如一根纤细的琴弦,或者只是秋天里随时会飘零的一片黄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人物形象刻画

1、请同学简要复述一下故事情节。(过渡)通过复述我们知道小说中讲述了三位艺术家在面临困境时相濡以沫的故事。在大家的印象或想象当中,艺术家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2、三个人物形象及意义。

那我们作品中的几位艺术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塑造这几个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苏艾:友情的可贵

琼珊:信念的主要

贝尔曼:人性的高尚

表象:体型矮小、形状滑稽,事业失意,性情暴躁,酗酒成性。(第30节)内在: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第33、35、36节)

用生命成就杰作,为了挽救年轻画家而自我牺牲。(第55节)

3、明确主人公。

在这三个人物当中,谁应该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

明确:贝尔曼 在表现人性的高尚这个主题时更具有代表性。

4、分析主人公刻画方法。

角度:正面(外貌、语言、细节)与侧面相结合; 技巧:①反衬 外在形象与内在品德的巨大反差; ②留白 贝尔曼画常春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像维纳斯的断臂、蒙娜丽莎的眉毛一样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二、环境描写作用

1、大家在分析人物时提到这些人物来自“社会底层”,除了贝尔曼有交代是“底层画家”之外,其他人你是怎么知道他们来自底层的?

关注第1—4节,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人物身份,提供背景

2、文中还有其他哪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后半部分关于“风雨”的描写。

作用:为人物活动渲染凄冷的气氛。

升华主旨,恶劣的环境体现人物精神的可贵。

三、情节构思技巧

1、初读小说时,我们会觉得琼珊完全丧失了生存信念,几乎必死无疑,可是小说结尾死去的却是老艺术家贝尔曼。这样的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大家紧密联系课文,找出文中的这些伏笔,看看它们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补充“伏笔”含义: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1)用环境、景物描写作铺垫

11月份的华盛顿,气候寒冷;人物居住区房租低廉但低矮狭小(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巷子”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第1—4节)

(交待了小说人物生活环境的恶劣,也透露出人物身份地位和他们窘迫的处境,为“肺炎”的长期逗留埋下了伏笔)

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第18节).........第二天早晨,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的最后一片了。(第40节)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第44节)...............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第45、46节).....(漫漫寒夜,北风怒号,雨点不住,这样恶劣的环境,为贝尔曼独自画常春藤叶设置了空间和背景,渲染出当时凄冷的氛围,为后文他病情来势迅猛不及医治埋下伏笔,使结尾更具合理性。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使主人公舍己救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2)用人物的表现埋下伏笔

除了前面说到的这三个人物之外,小说中出场了两次的医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次:“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第7节)“要是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就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第11小节)

(从医学的角度交代琼珊的病情,指出其恢复的机会在于自身信念,为后文琼珊因为不落的藤叶重燃生存的信念埋下伏笔。)

第二次:“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第52节)

(交代琼珊的好转和贝尔曼的病情,为结尾情节逆转揭示常春藤叶不落的谜底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前面分析人物时我们注意到医生的两次出场是情节上的铺垫,那在琼珊、苏艾和贝尔曼身上作者有没有设计类似的伏笔呢?

琼珊:“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去了。”(第22节)“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第24节)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第28节)

(琼珊将自己存活的希望寄托在藤叶上,为下文内心善良的老贝尔曼选择画藤叶挽救她埋下伏笔,也为她看到不落的藤叶重燃生存下去的希望作好铺垫)

贝尔曼年纪60开外,失意、贫穷,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第30节)

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唯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样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去世。(第31节)“你怎么能让她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第33节)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第36节)

(贝尔曼外表丑陋,言语中却流露出内心的善良,苏艾告知他琼珊的想法,两个人都为她担心,这些都为后来贝尔曼决定雨夜画叶最终染病去世埋下伏笔)

2、总结伏笔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使全文构思严密,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四、课堂总结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琼珊就是攀附在砖墙上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很老很老的常春藤,那琼珊就是藤枝上生长的叶子。当琼珊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是年老的贝尔曼用他全部的生命凝聚成最后一片布罗德藤叶,唤起了琼珊生存的信念。回望贝尔曼远去的身影,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出生,无论我们的长相、身份是多么普通,无论我们人生多么平凡、会面临怎样的处境,只要我们不放弃生活的信念,坚守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就一定能书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生结局。

五、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学典》上第44—45页《警察与赞美诗》阅读理解训练。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正面:肖像 语言 细节

人物刻画

侧面:旁观者交代

环境描写 提供背景 渲染气氛 升华主旨 情节构思 伏笔 铺垫 前后照应 构思紧密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续写各位老师:这些作文是寒亭一中高一学生的优秀习作。前些日子在寒亭一中听课时,张婷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上做了这样一个训练,要求学生对《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欧亨利式的小说创作中多样的小说技巧;把握“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的独特构思。2、过程与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3、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4、......

最后的常春藤叶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好的常春藤叶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

《最后的常春藤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最后的常春藤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免费 常春藤 最后的常春藤叶免费 常春藤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