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本固而道生3_以生为本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本固而道生3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以生为本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本固而道生
【摘要】从教数年来,听过很多节公开课,每一堂公开课都令我受益匪浅。从这些课堂中我发现了精彩的公开课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执教老师都是精益求精的朗读指导者,精彩的朗读能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我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素养赖以滋荣繁茂的根基就是朗读,根基扎实了,语文这门学科,这座祖国语言的金字塔就能坚固了。
【关键词】 朗读
感知
语感
积累
运用
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朗读是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共同参与,并将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言语,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互动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朗读的作用虽然说不能说是万能的,但是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的作用,并进行恰当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基。
一、以读导学,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贯穿“读”:以读导学。
“以读导学”是精读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导出整体感知、解词造句、归纳概括、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以读激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最终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要做到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方面,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的字音),读顺课文。另一方面,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和含义深刻的课文,需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去搜集补充材料。上课伊始,可酌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低段学生采取自由读的方式),要求是:(1)指导学生做到边读书边勾画、批注,进一步读准、读顺;(2)思考然后议论一个问题:抓住课文的整体印像,思考课文的大意,这两点要求集中到一点是要使学生(主要是中、高段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这一导学步骤有两个操作要领:其一,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二、以读代讲,精读理解
“以读代讲”是每个语文教师公所周知的一种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运用着这种方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有在规定课时而完不成目标的焦躁;有一节课光读书而感到无滋无味的平淡;有因读书拖延课时而学生还未能理解的徒劳。当时的心情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来经过反复实践才体会到“以读代讲”的妙处。
教师“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路,指点迷津,矫正方向,深挖教材,因此,在“讲”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空白处。对于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教师再作详细的讲解,可“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如在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理解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事实说明,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手段仍是指导他们老老实实地去读书,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不必作过多的分析。
三、以读代析,培养语感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滔滔讲说”,繁琐分析课文,学生在课堂里“默默聆听”,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致使语文教学陷入“少慢差费”的困境。《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就要加强读的训练,以读代析,读中培养语感。但强调以读为主线,决不是放任学生自由的读,而是要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训练。首先,学生的读要与听、评相结合;其次,学生的读要与动脑圈划相结合;第三,学生的读要与观察,表演相结合;第四,学生的读要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最后学生的读还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这样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朗读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内容很简单,很形象。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兰兰的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品德。教学中我抓住爸爸、妈妈、奶奶说的三句话,进行重点教学,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划一划,划出大家这幅画的原因,学生反馈后投影出示:
①“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②“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手绢呀!”
③“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再让学生反复地读,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说说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小手? 胖乎乎的小手可用什么词来替换?大家是喜欢兰兰的画还是喜欢她这双勤劳的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一想,演一演,并从中渗透思品教育。实践证明,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通过朗读,使每个学生乐意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想法溢于言表,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四、以读悟写,积累运用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细细阅看小学语文书中的一篇篇文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不仅是可读性强的美文,更是习作的范文。所以,我们应该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在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不仅局限于在文本的情、理上写写,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是怎样突出中心的,是怎样得体精妙地。从下面的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案例]:某教师执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引导学生疏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时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用心默读课文,并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生默读全文,勾画、探究)
师:大家画了哪些语句,现在我们一起交流吧。
生:我画了这5句——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些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太棒了!真是一位出色的小导游。现在我们在这5句话中再画出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
生:在这5句话中,我画出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是“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
师:正确。从这些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上,我们知道,作者是运用了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后,在写参观浏览等文章时,我们也不妨用上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文章表达清楚,层次分明。
这个案例,老师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随后,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这样,通过理解某一段中“因果”或“总分”等关系的句子,或是自然段的结构以及叙事说理的相关方法,或是通过分析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来理解过渡与转换等写作技巧,让学生有板可学,从而做到以读促写、读中悟写,读写结合,积累运用。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学生愿意自己去朗读了,他就会被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魅力而倾倒,沉醉于祖国语言典雅、精美的特征之中。语文学习的根基扎实了,大厦就能坚固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摘要: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个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又决定在师资管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创建能......
青州市逄山初中孝文化进校园活动纪实【内容摘要】青州市逄山初中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德育教育,让孝文化写进校本教材,让孝文化融入校园,让孝文化扎根学生的心灵,走出了一条对学......
教育须务本 本立而道生元培的教育梦,它帮助一个年轻人,建立起干净的、适度的、安全的人与物的关系;温暖的、自由的与正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信任、自足与自在的人与己......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经》读书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生而为人,为自己-议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