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主义哲学知识_马克主义哲学
马克主义哲学知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克主义哲学”。
马克主义哲学 基本内容
1.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3.物质与意识 4.辩证法 5.认识论 6.社会历史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那个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二,人的意识、思维能否反映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就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说,哲学基本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互交错的历史。
1)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增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阶段。
2)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古代朴素辨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
几个概念
1.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施救的本源。“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是一种“唯我论”。
4.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的精神变为独立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承认“宗教创世说”。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感知,但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
6.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哲的理论来源: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2.马哲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 是马哲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2)科学性 在于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
3)革命性 在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并通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变革现存世界的有力武器,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物质与意识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
3)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割的运动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五种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运动与静止: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与意识 物质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2)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3)规律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人可以通过掌握规律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源或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具有能动性,物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法
两大特征 1)联系 2)发展 三大规律
a)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与曲折性)
认识论 认识
a)科学的认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b)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实践
a)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b)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c)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直观现实性 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论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与真理
a)真理及其客观性:人类认识是真理与谬误的矛盾统一体 b)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c)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d)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 e)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观与客观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a)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总和构成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c)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历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有两对矛盾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生产工具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e)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形态。
f)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
g)政治处于上层建筑的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阶级、国家、革命 阶级
a)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b)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c)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d)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将最终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e)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国家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b)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c)国体指国家政权有哪一个阶级掌握,政体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革命
a)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根源于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c)革命的实现有必要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条件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矛盾 a)敌我矛盾:利用专政的途径来解决 b)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它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必然性。杰出的历史人物也会犯错误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人的价值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练习题
1、承认人的意念、意志、情绪对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这是(D)的观点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唯意志论 C. 客观唯心主义 D. 实际的唯物主义
2、“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略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明(B)A.视觉在人们的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B.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间接经验是人的知识本源之一 D.人们必须事事亲身实践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B)A.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唯物辩证法认为(A)A.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C.现存的东西必定都是现实的 D.现实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C)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B.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6、“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条河流”是(C)A.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B.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 否认了相对静止 D. 夸大了静止的根本性
7、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C)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变化发展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8、人的本质的属性是(B)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物质属性 D.先生属性
9、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A)A. 政治法律思想 B. 道德规范 C. 文学艺术 D. 哲学思想
1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C.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
11、社会意识形态是指(D)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2、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取决于(A)A.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 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 D.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
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D)A.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B.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4、哲学的党性原则指一切哲学都分属于(A)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无产阶级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5、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C)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轮
16、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17、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8、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19、“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是(D)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0、“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A.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是否承认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22、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质,这主要是由于(D))B A.不同的事物内部有其不同的否定方面 B.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C.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 D.不同的事物内部有其特殊的矛盾
23、“张三是人”这个命题表明(B)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 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一般不能存在于个别之中 D.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2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化,人们的一些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B)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观念的变化决定于实践的变化
C.原有的观念是主观自生的,因而是错误的D.新观念是真理,旧观念是谬论。真理必然战胜谬误。
2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2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2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A.包含有不能被推翻的内容和认识 B.对生活有巨大影响的认识 C.适合于任何场合的普遍性的认识 D.适用于任何时候的具有长久意义的认识
29、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A.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客观的 B.真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0、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这就是说(D)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 C.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在弱化
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马克 观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文化保守主义 3.方法论的多元论 4.价值中立的原则 5.价值自由 6.历史视域 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主义?(解释学) 2.什么是社会科学批判与启......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 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