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份_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功夫熊猫》视频片段。
《功夫熊猫》大家喜欢吗看吗,为什么?
功夫熊猫自全球上映以来,就受到各国观众们的热烈评论,有褒有贬,且不论评论如何,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大家欣赏的闪光点。它将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同中国典型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展示出了完美的令人震撼的视听场面和效果,它蕴含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令人回味无穷,给世界动漫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
看似平常的一些事物经过《功夫熊猫》的演绎,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为什么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导入: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聋哑人组成的舞蹈班底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美的别样韵味。那是一种源自心灵的震撼,她们以无声的挥洒、曼妙的身姿,为有声世界带来了最为精彩的传神画卷。这就是《千手观音》,一个在一夜之间被十几亿人记在心底的古典乐舞,它最终被观众们评选为春节联欢晚会最喜爱的节目,捧取了象征着荣誉与辉煌的至尊金杯。
编导张继钢在谈其创作时感触颇深,他的家乡在山西,山西有云冈石窟,他多次到云冈石窟,到敦煌去排练采风。在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冈石窟经常看到这样的千手观音,于是就萌生了创作这样一个节目的想法,在2000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去美国演出推出了酝酿多年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为什么会深受观众喜欢?为什么编导能构想出如此精彩的节目呢?——文化创新
导入:《云南印象》之《月光》由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编导主演。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或无形,在“月光”中,她是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蛇,她与自然交流、融合,犹如月光下的精灵,展示着女人的柔美和月光的圣洁。《月光》、《云南印象》不愧是一部文化创新的杰作。
杨丽萍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她是云南白族人,从小酷爱舞蹈,有着惊人的舞蹈天赋。为创作《云南映象》,杨丽萍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将其中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之中。而演员中,70%是来自云南各地民间,很多本身就是常年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少数民族群众;演出服装也是各民族民间生活着装的原型。
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云南不少民族民间艺术濒临消失。在大力打造文化强省的背景下,杨丽萍等人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抢救,并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独特的习俗、历史、思维、哲学和生活方式等。“给观众和后人留下一个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杨丽萍在创作札记中说:“云南有数不清、用不完的民族文化资源,它本身就是一块瑰丽的宝石„„我的工作只是把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这块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世人看见它的光彩。”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了解,我们一起来探讨《云南印象》创作成功的原因。探究一:
1、看过《云南印象》人们感叹杨丽萍舞蹈天赋。你认为她的文化创作为什么能够成功?
2、杨丽萍为什么要创作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上周六晚突破20亿大关的《捉妖记》已经成长为真正的现象级影片。《捉妖记》是一部讲述人与妖之间故事的奇幻电影,电影中大小妖怪的形象都取材于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电影中的故事灵感来源于《聊斋》中的《宅妖》,《捉妖记》票房取得了成功,意味着用传统文化表达中国故事,只要方式得当,也一定能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它的成功,其实无非是“用心、创新”两个词汇,看似简单,其实要改变的却是根本的思维模式,摒弃简单的模仿和山寨,更多的体现品牌创新,从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入手,将产品做到极致。中国向来被称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以制造业闻名,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品牌,电影依然,“5毛特效“几乎成了中国电影特效的专有名词。但是看了《捉妖记》的特效,乍然发现中国特效已在静默中飞跃。看来,只要有意愿,我们其实是可以做好的,不单单是电影,甚至是整个“中国制造”。
可见,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文化创新,感受文化创新带给我们的动力。
CCTV每年的暑假寒假都会播放《西游记》,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部电视剧,其中的重要人物孙悟空更是深入人心。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小朋友却说:“我不要孙悟空,我要哈利波特”。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从吴承恩写《西游记》算起,孙悟空已经有400多岁了,而哈利波特只有几年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如此高龄的孙悟空却没有哈利波特招人喜爱呢?原因很简单,《西游记》每年都会播,很多人看了几遍之后就很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了,看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的,所以,孙悟空斗不过哈利波特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注:这里把《西游记》与《哈利波特》做比较,并不是否认《西游记》的经典)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板书)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那么,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板书)
不同时代的壁画和雕塑,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容貌、风度乃至精神也都各异。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饥荒、疾病、瘟疫之苦,四处流亡,挣扎在死亡线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有匍匐于佛的脚下。这一时期的壁画表现的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宗教故事,气氛血腥、阴森凄冷。而佛却面带睿智的微笑,完全超脱人间的苦难。
而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一切都充满希望和生气。壁画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荒凉、苦痛„„只有琼楼玉宇、彩云缭绕的极乐世界。体态轻盈的飞天快乐的起舞,连菩萨也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慈祥和蔼,充满亲切感和人情味。
宋代是一个世俗的时代,也是充满自省的文人时代。此时的洞窟艺术更多地展现世俗生活的场景,佛像表情冷静、呆滞,褪去了神圣的光环,成为现实人物的写照。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及作者介绍:
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群众喜爱。
请同学们想一想,王洛宾为何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深受群众喜爱音乐作品?
教师总结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王洛宾的音乐创作正是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情风俗才能深受群众喜爱。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比如:《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没有参与实践活动就根本不会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名言: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③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例1:《本草纲目》里写到草本植物曼陀罗,是具有麻醉作用,这是李时珍通过实践,吞服了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才认识到的。
例2:敦煌石窟里的壁画艺术(变化的原因)例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例
4、网络聊天中的用语——PLMM、GG、PK、886、3166 例
5、艺术可以高于生活,但必须在生活中生长。他的根应扎在生活中。赵本山的小品为什么能吸引人,应为它的题材大都是来自农村农民底层社会的生活现实,来自民间,贴近实际。这种自然真实的亲切感,自然就拉近了小品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尽管对他的有些作品,从立意上讲,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但它确确实实就取材于老百姓的生活。这和赵本山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正应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素材,所以才能创作出那么些活泼生动,受老百姓喜爱的小品。“问去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页1自然段材料和“相关链接”并思考一下后面两个问题。(结合多媒体展示,介绍鲁迅和高尔基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前后有何异同? 教师总结: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经典,无论从写作技能还是人文价值上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诚地、深刻地反映体现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国家的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内容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高尔基的笔锋为适应社会革命发展需要而转变?这说明:
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道理解释的很精辟——“相关链接”)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如:革命的发展又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条件。再比如:随着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当代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这说明:
社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从以上两个方面说明: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板书)请同学们讲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解释:本事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的话,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反映在文化上更是这样,如果没有创新,文化就是一潭死水。
(探究材料)200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纪念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8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祖国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实践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解决——动力
例1:第一次农村改革(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第二次的农村改革(改变土地使用权问题,农村税费改革)
例2:电脑、网络的发展——如何使用——相关电脑书籍的出现(如某些软件的升级)例3:文字的发展、新词的出现(外资企业、多媒体、信用卡、电子邮件)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例 1:文化创新的形式增加了(文字、音像、网络)
小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过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那反过来,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文化本身有没有什么作用呢?
探究二:《云南印象》一经上演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国内外游客纷纷奔赴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观光,这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也向世人宣传了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云南印象》及其姊妹篇《云南响声》的上演,使杨丽萍的舞蹈和纯朴的音乐成为原生态的代名词以及云南的身份证。经过挖掘、开发,云南各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展;云南亦成为兄弟省市进行文化建设的典范。请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有哪些积极作用?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
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美国在统一前,南方仍然实行农奴制度,广大的黑人在庄园中辛苦劳作,深受剥削,命运悲惨。斯托夫人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以饱含感情的笔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结合这则材料,请你说说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师分析总结: 斯托夫人正是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变革的需要,通过文学创作,真实而又艺术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为美国黑人制度的最终废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见,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比如: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业文明和历史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活动:阅读50页关于柳公权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柳公权正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柳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例1:新文化运动是文化上的一个创新,但走的是资义的道路,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同样是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实践、国情而制定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
例2:电脑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例3:印刷技术的发展
①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双重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 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
②How: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有些语言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实践的。
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③地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思想;博彩文化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能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功利心理;超级女生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思想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板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例1: 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以后,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与昆曲、秦腔等其他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合,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也是我国的国粹。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产生,就说明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例2:书法从颜体到柳体
例3:在2001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出现的最大亮点——中国影片《卧虎藏龙》,这部反映清代故事和工夫的影片并不避讳的运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却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表露无遗。再如《花木兰》、《宝莲灯》通过高科技的投入,用卡通的形式精心制作,在全世界引发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浪潮。
(过渡)文化的创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新越发重要,而文化的创造,却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板书)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脱离社会实践,这种创作就是空中楼阁。正如,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因此,谁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作者,谁就应该自觉投入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创作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专业,锐意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eg.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扩大;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困境与突破如相声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例如:古代的《诗经》、南京的老吆喝、民歌、俗语俚语,《金陵晚报》的小说接龙、民间艺术节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创造。今天,我国劳动群众从事民间艺术创作的人成千上万,他们为文化创作、文艺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我国北宋年间的“布衣”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来自社会下层,却写出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出身于学徒,但在电磁学方面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探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清醒的现实性,从多方面表现了周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我国的《诗经》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不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结合《诗经》的创作过程,思考:在今天我们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国文化工作者有怎样的使命和职责?
(3)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例如:影片《抉择》反映的时代改革的意义、《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注民生与需求;采风活动。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上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回今生的擦肩而过”,可见缘分是弥足珍贵的,今天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能够与......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编写者:陌南中学高二政治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记忆: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2.能力目标: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知道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2、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 (......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和文化发展的途径;了解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了解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