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_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作者:东丽区小学语文课题组 执笔人:朱家军 杨惠茹
发布时间:2009/3/5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东丽区小学语文课题组 执笔人:朱家军 杨惠茹
一、概况:
我们先来欣赏几个镜头:
镜头一:在东丽区一所偏远的学校,孩子们随着早自习的铃声走进教室。坐定之后,古韵悠悠的音乐又在教室里弥漫开来,这时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首接一首,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孩子们在韵味十足的诵读中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
镜头二:午饭过后,孩子们整理了餐具,在校园里轻松活动了一会儿,和往常一样,他们安静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快乐午点----博士堂”的自主读书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精彩语句、交流,写批注等,把读书视为品尝可口的精神午点一样那样快乐充实。每到周五12:30——1:00以四人为单位组织进行“我爱读书”的一周内容交流、欣赏活动。周周如此,从不间断。
镜头三:这是一次课外阅读的延伸汇报。同学们正在惟妙惟肖地表演“课本剧汇演”——《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风趣幽默的对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头戴草帽,粘着白胡须,一边做摇船的姿势上场,一边说“老汉今年六十八,专靠打鱼来养家,今天风平浪又静,多打一些鱼和虾。” 虽然学生的台词像打油诗,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与课外阅读的积淀是分不开的。小学生还进行了“演讲比赛”,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构思,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自拟题目(或教师事先出题目)进行演讲;“读物插图设计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还有“红领巾读书读报新闻集”活动,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为校园文明建设作贡献。
镜头四:一位教师在组织一年级的小同学第一次上阅览课,她先带学生参观阅览室整齐的布局,介绍丰富的藏书和各类书籍的摆放位置,并且讲述了悬挂于墙上的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事迹。告诉孩子们,这些名人、伟人都是在小时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最后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孩子们忽闪着充满求知欲望的大眼睛,惊奇地欣赏着这些种类繁多的书籍,听了老师的话后纷纷表达了自己要多读书的愿望。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了……
这所边远的小学校通过阅览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积累、搜集资料的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这些镜头就是东丽区教研室课题组自05年10月以来进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花絮。从05年12月起,我们正式启动了这项课题的研究。经过天津市教研室的审定,同意该课题立项研究,课题批准号为KG2005121。
(一)专题提出的背景:
1、本区的阅读现状:我们东丽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影响了一些农村学校的发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积累的薄弱使多数学生思想滞后、思维迟钝。一些学校、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也深深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十分清楚这是新课程标准当中的要求。但由于经费的限制、学校图书馆藏书量的不足、阅览室的形同虚设,使大多数教师对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视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少数正在“行动”的教师也很难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的途径。
2、《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明确提出了小学生阅读的要求:低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性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理论依据:
(1)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理论,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关键期理论,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得多。我想大概占三七开吧。”
(2)、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他还认为:搞好课外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专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意义:
1、从小学生个体发展来看,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以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课外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质的提高,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汲取更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课外阅读有益于扩大视野,训练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有关阅读知识,正需要到课外去演练,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
目标:
立足大语文观,以人为本,探索如何培养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水平,创设农村小学生从小爱读书,会读书的好氛围,开拓出小学生自能读书的途径;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积淀学生的文化修养,改变目前被动接受型读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使小学生初步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2.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欣赏式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摘抄好词佳句。能书写读书心得,随感。
3.在课外阅读中通过古诗词,培养语感,增强文化底蕴。实践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选择健康的书籍(学生课外阅读资料选择的研究)。
4、学校如何管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5、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三)专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 杨惠茹 朱家军
课题组副组长: 张志欣 韩宝国 姜炳卫 刘玲玲 刘连华 石凤津 赵宝玲
实验学校: 北程林 丰年 津门 实验 振华里 东羽 刘台 赤土 钢小 务本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骨干教师: 张晖 刘金宏 马春霞 尚俊歆 张伟 苑树萍 储艳红 邢晓军 魏以芬 张会芳 肖立荣 邹秋燕 孙加芹
(四)主要研究的步骤、过程、时间:
1、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5年10月):完成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组成员,申报课题,启动研究。
根据区情、校情,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精心进行课题设计,确定了实验组长、实验校、实验骨干教师,并组织实验校的课题负责人和实验教师召开了课题开题会,现场组织研讨: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子课题。两周之后,各实验校负责人将经过深思熟虑的子课题进行了交流,我们深感各校课题确定得准、适合课程改革的大气候,于是确定了第二步的研讨内容:在各校的子课题之下的专题活动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按照方案实施研究,撰写阶段报告。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我们对一所实验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家中没有藏书,课余时间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学生阅读能力测验的成绩不容乐观。因此各校按照实施计划开始各种读书活动的实验与研究。经过反复实践,他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读书方案,达到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实验目的。更为可喜的是,为了长效激励学生阅读,实验学校建立了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案,督促和评价学生的阅读结果。一年来,成绩显著,在区、市各种大型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材料、活动记录集等相继展出。06年7月,课题组又进行了阶段交流、总结,并撰写了阶段报告,参加了市教委举行的中期阶段成果评比,获得了一等奖。
3、总结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展示。
这段时间已进入课题研究的最后一年,我们对各项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汇编教师论文集、学生各种读书活动的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并与实验校积极筹划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二、方法: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活动方案与评价体系,从而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受益终身。
(二)研究策略: 做到四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相结合;行政支持与班级活动相结合;自主活动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1、调查法:采用调查法的原因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研制课外阅读问卷,根据实验校的分布情况进行调研,获得最具代表性数据和事实。还通过座谈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及对课外阅读评价的建议。
2、实验法:为了便于研究,同时也采用实验法。在申报此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前期的实验研究成果是我们深入研究此课题的有力保证。以班级为单位,组成读书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3、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根据我区城镇校和边远的农村校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和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研究,更利于课题组成员准确掌握我区中心地带和边远地带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同情况,进而制定出符合各实验校的研究策略。任意选定几位学生、班级、学校,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训练。记录过程,随时调整和改进实验方法。
另外,除了运用以上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根据我区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堂教学,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悬念法: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或其他故事书、名人传记等,教师把故事或人物介绍到精彩处故意“刹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自主地去阅读积累,即通过这样方法,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的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将这样的阅读变成小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
3、笔录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阅读过程中感到的好词好句、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或心得体会、或故事人物进行分类记录。
4、交流法: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故事、或人物、或心得体会进行小组交流,或编辑成手抄报供大家浏览、品评。
5、读写结合法:在学生内化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对一些文学名著进行扩写,缩写、续写。
(三)具体研究方法:
1、学校为学生提供阅读“源水”
(1)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图书馆的投入,购进各类积极健康的图书、电子图书,确保为学生提供好书源,并较好地发挥学校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与拓展学生能力的双重功能。各校图书馆均收藏两万余册图书,除供教师借阅外,学校组织学生每周上阅览课,进行阅读积累;有的学校利用托管课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借阅,并要求随班教师一起阅读。
(2)推进班集图书架建设,开展读书活动。为了拓展学生读书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各校建立了班级图书架制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各班情况又不同,因此,我们先开展读书兴趣调查活动,然后各班再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归纳感兴趣的读书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发搜集相关图书,建立班级图书架。要求每班图书架藏书要达到100本以上,每学期更换一次。并建立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培训了专门的小小图书管理员,教给他们如何开展图书借阅工作,这样各班定时、定人、定岗,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同学们可以利用每天中午或阅读课时间借阅图书,引导学生们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
2、开设课外阅读课,指导读书方法
各实验校把课外阅读课纳入校本课程的管理,在各年级各班开设了课外阅读课,重点探讨有效的读书指导策略。以年级为单位,对于课外阅读课的时间和内容,统一安排、统一进行。课外阅读课分为四种类型,即:(1)读书指导课(2)好书推荐课(3)美文欣赏课(4)读书汇报课。开设读书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开设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开拓学生读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开设阅读欣赏课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品味;开设读书汇报课是为了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享受读书乐趣。这四种课型利用每周专设的课外阅读课循序进行,如第一周上阅读指导课,第二周上读物推荐课,第三周上阅读欣赏课,第四周上读书汇报课。目前,各年级老师正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索行之有效的读书指导策略。
3、拓展读书空间,延伸读书活动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将阅读活动延伸到家庭。为此,我们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政府推动、专家引领、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读书机制,在部分年级中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亲子共读的主要书籍有少年版经典名著、《精彩阅读丛书》等。为了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要求实验教师利用家长会,以及课余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致家长一封信来倡导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开辟读书天地,建立家庭图书角,让孩子有自己的小书架,书桌,书柜。实验校还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1每天抽出三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之成为习惯。2孩子不能阅读的书,可朗读给孩子听。3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4把图书做为礼物送给孩子。围绕此项活动,实验校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给画配诗,给诗配画。做书签,亲子阅读竞赛等等。还精心设计了阅读记录卡和阅读评价反思卡,要求家长根据孩子家庭读书情况辅导孩子进行填写,反馈孩子家庭读书情况,最后,评比班级家庭读书小博士,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热情。
4、以特色化方式促进学生坚持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进行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实践,人的文化素质品位才能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渐形成。就小学生阅读而言,只通过学校规范化管理促使学生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读书行为“内化”,促使学生自主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据此,实验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化阅读实践。一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独立阅读能力差,所以在每次阅读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再引导学生配上优美的图案进行装饰,制成精美的采蜜集。二年级师生定期举办了手抄报评比活动,期期精美的手抄报尽显师生同读书的成果。三年级的读书成长册、四年级的读书成长袋,记录了读书时间、地点、读物名称、文字数量和阅读感受。学生们天天读,天天记,教师随时评。良好的读书习惯已初步养成。五年级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有所感、有所思,他们能及时在阅读的基础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5、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享受无尽的读书乐趣,长期以来,课题组指导实验校先后开展了以下活动:
(1)常规性读书活动 ①、古诗文吟诵活动
古诗词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让学生禀承传统的文化根基,领略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积累丰厚的底蕴,几所实验校编选了低、中、高三套古诗文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并利用每周一、三、五晨检和午检的时间,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全校进行古诗文吟诵活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吟诵,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钟情于古诗词吟诵的热情十分高涨。
②、自主“两分钟”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学生以多种形式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读书汇报,每天有一名学生汇报,全班同学轮回。最后教师与学生给以适当的评价。定期评比最佳小主持人、最佳创意人等。所以每个学生都精心准备,力争获奖。
(2)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 各年级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了读书汇报会、朗读比赛、采蜜集评比、“好书伴我成长”主题的读书演讲、故事大王比赛,古诗词诵读、名家名篇的朗读、书签制作、手抄报评比、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活动。
(四)推广手段:
1.特色展示: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发现有些活动的确能给同学和老师乃至家长启发和触动,有利于推动课题进一步发展。我们举办了学校的特色展示、课题组的特色展示、全区的特色展示。实验小学举办了亲子活动展示;刘台小学开展了“快乐午点”的展示;钢管小学开展了“书香溢满校园”读书周活动,在活动中为“阅读之星”颁奖进行鼓励;津门小学开展了成语接龙等活动。
2.评价激励: 阅读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阅读活动方案的建立上是不够的,更应该侧重对学生读书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尤其是通过评价的结果评选出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并予以表彰,这是点燃学生读书热情、激励学生自主读书的动力,因此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实践研究中,课题组研制了农村小学生读书活动的评价方案,这是保证读书活动稳步落实的助力剂。以下是部分学校的评价方案。
(1)用考级制度进行定量评价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是多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进行评价等。但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通过观察发现乐器的考级制度可以激发学生为了达到最高级十级而不断努力练习,这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够做到不断努力。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采用考级的制度。比如钢小制定了《钢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制度》。
(2)用表格反馈进行定性评价
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浏览许多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为了激发学生在读书时积极动脑思考,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我们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阅读了一本课外书以后,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根据学生上交的反馈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分,并将学生分数的动态表在班级网页或者班级墙报中公布,以此激发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见下表:
年 班学生读书卡 阅读书目 阅读后小体会
学生姓名: 家长签名: 阅读时间:()到()(3)用课堂练习进行能力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我们注重在学生学习课文或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适当做一些迁移性练习,把课外知识引用到课内,从而对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做一定的评价。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空城计》一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情节和特定人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为检查学生阅读的质量和他们运用的能力。让学生来说说诸葛亮为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设计空城计?学生就将三国中的故事说了出来。这课学完后,又进行了一个三国故事会,让学生来讲讲三国中其他故事。并且对学生们在课上表现进行打分,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阅读实效。
(4)用读书交流会进行总结评价
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也需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实验校采用在读书交流会或者专题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在读书交流会中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科普类、动画类、文学类……,进行介绍书籍或谈自己阅读感受的交流活动。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评价时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让学生互相了解了很多新书,为以后读书指明了方向,真可谓一举两得。在专题活动中,有的教师设计古诗文擂台赛、赛诗会、故事会、亲子阅读知识竞赛等。
(5)宣传活动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影响社区文化氛围
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钢管公司小学开展了“书香溢满校园”钢小读书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展示了阅读评价课题实验班的阅读成果,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共读好书,创建“书香校园”。以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各实验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书香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浓的校园书香氛围,达到了推广的目的。
当然,以上的这些方法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希望通过我们以上的一些评价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利用各种量表、测评工具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结果:
(一)研究的主要成果
1、学生发展成果:
实验前家长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仅占25%。目前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占56%。实验前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只有26.25%,偶尔阅读的占65%,8.75%的学生从不阅读,41.75%的学生家里没有藏书。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这各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实验校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达到了80%,喜欢阅读的学生达65%,有97%的学生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现在实验校学生家庭藏书量从过去的1——5本,发展到20——30本,钢管公司小学已从过去的64本发展到现在的84本。五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也从过去的60.5万字提升到98.5万字。
学生的作品已经集结成册。(请看资料)2.教师发展成果:
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及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科学设计,加强阅读课上学法的指导;实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了明显提高。
(1)进行课例研究几十节,有14位教师在天津市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4位教师在全国优质课说课大赛中获二等奖;10位教师的录像课,在全国、天津市实验工作总结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近百名教师在全国教师语言基本功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2)实验教师撰写了百余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其中数十篇在全国及市区教学论文、设计、案例、反思、叙事等比赛中获奖,有的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3)十几位教师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课改优秀教师称号。3.理论成果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成果。编辑了教师论文集锦。(2)形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策略。充实资源,确保阅读总量: ①学校添置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②校园内好书展卖;③建立家庭书柜、增加家庭藏书量;④学校、家庭有专用的读书时间。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①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掌握阅读方法;②课外阅读中主动运用习得的方法,使之形成能力;③教师提供时间,学生交流读书之法。活动为载体,提升阅读质量: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班级故事会、古诗擂台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等;②开展亲子阅读展示活动;③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④鼓励学生读写结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
(二)研究成果的特点 1.活动性
课题的实施,促成师生间的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创设一种阅读活动情境、营造一种阅读活动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让教师与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生成、不断进步,共同成长。
2.发展性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使孩子们逐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在教师的引领下,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每一位学生由热爱读书,迁移到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享受这种读书的生活。
3.多样性
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不同,孩子们阅读的书籍的种类不同,所以,我们建立的学生读书的方案就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样有利地提高了读书的兴趣,实现课标中阅读量的要求。
另外,我们对调查中学生喜欢的书目进行归纳,分低、中、高段列出六年中课外阅读的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侧重,让学生早有准备。
科普科幻类:提供适合儿童特点的科幻小故事,及揭示生活、自然常识的科普读物。各年级段书目举例如下:
低年级:《十万个为什么》、《聪明屋》、《知识童话》等。中年级:《科学百科》、《动物秘闻》、《中外科幻故事》等。
高年级:《少年百科丛书》系列、《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上下五千年》、《流光铁甲》等。
文学作品类:选择儿童喜爱的儿歌、谜语、古诗、寓言、童话、小说、剧本、相声小段等,供学生阅读。选择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品味、赏析、学习。各年级段书目举例如下:
低年级:《看图学成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学古诗》等。中年级:《木偶奇遇记》、《一千零一夜》、《中外历史故事》、《红领巾小相声》、《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等。
高年级:《中国寓言》、《中外名人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名著》系列、《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等。
四、评价:
1、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实验校的研究中途停滞,我们如何让这些掉队的实验校重整旗鼓,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2、怎样进一步深化课题的研究,使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能在我区推广、实践,力争全面推开,整体提高。让全区每个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都能基本上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总量。
3、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做到了时间落实、指导落实、活动落实,但是,有个别学校没能做到检查落实。今后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进一步探索研究出评价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案。
08年3月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版权所有 1997-2009 津ICP备 05010531-4 津教备0507号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跃进里23号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外读书笔记二: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的文化整合对策研究——以湖北荆州(江陵)为例 姓名:周皓学号:4102100122班级:10级城市规划1班日期:2014 04 14一:论文内容概述......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优势互补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会发言材料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校是一所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同很多农村中学一样比较落后,学生知识面......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理......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思考题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