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_乘法分配律优秀课例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乘法分配律优秀课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背景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五个运算定律,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打基础,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要上好这堂课——感觉好难,好难,难因有二:一是怕学生不会归纳;二是学生较难理解将两个算式相等作为表征出现。因此我将把关注点放在难点二上,并结合乘法分配律的后续作用,选择从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个角度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或许这样的学习能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即:先从大量的生活情境(买衣服)入手,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用生活情境解释算式的生存与由来,再从算式回归到情境,以此深化乘法分配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意义,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铺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课堂写真】

一、复习导入,利用旧知引领自主学习的开始

1、写出学过的运算定律的字母式。

2、口算:63×5 【设计意图】:预设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与探究新知

师:大家生活中一定参与过买衣服吧,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出示第一组买衣服的问题)指明汇报自己的算式: 生:50×3+40×3或者(50+40)×3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问题?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等式:50×3+40×3=(50+40)×3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植树改为买衣服,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师:出示第二组买衣服图:现在又买了一些衣服,你会计算它的总价吗?(出示)学生列式并汇报。60×5+30×5或者(60+30)×5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板书:60×5+30×5=(60+30)×5)师:对比这两组算式。

50×3+40×3=(50+40)×3 60×5+30×5=(60+30)×5等号的左边我们是怎样求出衣服的总价的?右边呢?(课件显示计算的思路);

生:因为在计算衣服的总价时,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着两种方法来求买衣服的总价。

师:接着计算买衣服的总价:①不知道数量,怎样求总价?(课件出示)。生: 50×a+40×a=(50+40)×a;

师:既不知道单价,又不知道数量。(课件出示)

生:学生思考后汇报。(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也可以用字母式表示,师板书)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与买衣服的单价和数量没有关系,只要是一套一套的买衣服,即买的上衣和裤子的数量相同,我们都可以这样计算。师:生活中,还有像买衣服这样计算的问题吗? 生:有,比如:植树:杨树植5行,每行12棵,柳树植5行,每行21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生:商店有苹果和桃各8箱,每箱苹果重25千克,每箱桃重30千克,一共多重?…… 师:为什么这些式子会相等呢?

师:(出示正方体图)你会写算式吗?分析这两种算式,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在求8个4是多少,所以,它们是相等的。所以,这些算式中,只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就可以用着两种计算方法。即:用两个数的和去乘以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两数分别去乘这个数,然后将和相加。

师:(出示我们研究过的式子)再来看我们写过的这些算式,是这样的规律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生: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师:如果我用字母表示这些数,你能写出乘法的分配律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5件,也就是买5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0+30)个5也就是60个5加 30个5〉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数形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三、快乐练习

1、判断。

2、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

78×20+22×20=(+)×20

3、变一变。想一想:是用乘法分配律变一变再计算,还是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好?(课件出示,巩固分配律的认识)(25+125)×8 37 ×201 136 ×24 +74 ×136

×13 +13

四、分配律的应用。

课件出示: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更好。56×9-6×9 156×9-56×9 【减法也适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以前口算:63×5时,想:60×5+3×5=315就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五、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这些计算可以用分配律吗?

(25+50+125)×8 145×6﹢75×6-20×6 5×(90÷3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新开路小学 杨寿华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乘法的意义和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教材64—66页的例6和例7及练习十四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师(出示主题图):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生答(略)师:要求5条裤子和5件夹克衫一共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尝试独立练习,选两生板演。65×+45×5=325+225=550(65+45)×5 =11......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

第一课时 倍数与因数教学目标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牛会琴《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该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优秀)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1、歌谣引路(播放录音)同学们好,我叫小芳。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是妈妈,给我买早点、冲牛奶的也是妈妈。送我上学的是爸爸,辅......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乘法分配律优秀课例 分配律 乘法 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优秀课例 分配律 乘法 教学案例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