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多重对话不可或缺_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语文教学:多重对话不可或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语文教学:多重对话不可或缺

【中文摘要】:理想课堂不能仅仅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自己的对话。师生应该净化自己的耳朵和视野,共同在经典名篇中深度挖掘,并以此引领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敞开心灵的对话,打开点亮内在的美好,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关键词】:人与文本 人与他者 人与自我

做为一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课程,语文教学其实是在进行着一场最广泛意义上的“多重对话”——一场学生与作品、与他人,教师与教材、与原著、生与师、生与生、学生与世界和文本之间的的多维对话。正如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所说:“在心灵与知识、与他者、与自我的三重对话中,实现深刻的共鸣,体察到生命与宇宙的庄严。”①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介入课堂领域并成为主潮流,一方面是释放语文教学文化内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使语文以及更广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走向了一个新的平台。

第一维度: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

就语文课而言,其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学材料的撮合下,实现师生视域、编者视域和作者视域走向融合的过程。初中语文对话教学,过去关注和探究较多、较深的往往是话语权的归属,即师生孰轻孰重问题。人与世界、文本对话的提出,则是对往昔课堂的一种深刻回应。所谓与“文本对话”,是指要循着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带——那里才是语言“森林”的茂盛之处,那里才蕴涵着浸润孩子们精神钙质的“源头活水”。说到底,要引导学生和文本“相处”,而不仅仅是“相见”;要用心看,而非眼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孤独之旅》是一部当代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草房子》的节选,引领学生和杜小康深情“握手”,和杜小康真诚“相处”,感受其灵魂的“孤独”及其变化原因,应该是《孤独之旅》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触摸杜小康孤独的多重“形态”和变化呢?

在具体的教学历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被抛”,即所谓的“旅因”——杜小康家境“一落千丈”前后的身份变化及原因,父亲的宏大计划等,让学生意识到,这本来只是一趟“放鸭之旅”。紧接着,课文进入到最关键的“旅程”部分,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深处,层层剥开杜小康孤独的形态变化。此时,也许学生会在“被动式地方”蹒跚徘徊,或者刚进入文本的浅处就折道而返。但是教师不能止步。如果仔细推敲,杜小康的孤独至少有五个方面:无法比拟的孤独、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无处不在的孤独、无法忍受的孤独。最后的“旅果”则告诉学生,“放鸭之旅”已经变成“成长之旅”,暴风雨反而成了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所有这些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起点,都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言语深处,和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读细一点、有时间自悟;读慢一点,有机会深入;读透一点,有能力发现”,如此,方能走进杜小康的内心深处,和他同呼吸共思考;方能让学生根据文本清点杜小康在这趟孤独之旅中的收获,明白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了解孤独对于成长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这其实是一趟“成长之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文本对话包括与原著的对话。正如曹文轩所说“人们在未有精神预设时,是无法进行艺术欣赏的。”②《孤独之旅》是《草房子》的节选。要彻底地走近杜小康,深度解读《孤独之旅》,离开《草房子》这个恢弘的背景是不行的。即使是反复品读,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不妨以讲有关杜小康的故事(《草房子》里的有关情节)串起全文,这样,在激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带着一种“精神预设”与文本对话,与杜小康对话。同时,利用原著《草房子》和《孤独之旅》的“文本差”,给教学“打补丁”,更凸显出小说教学的宽度和厚度。

第二维度:人与他者(教师、学生、他人)的对话

课程改革倡导的“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这么简单,它更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他人间彼此心灵的敞开与接纳。对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机制和秩序,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已经贡献了不少知识和智慧。但是,对于师生和他人的对话鲜有人探索。这里,所谓的“他人”只是指编者和作者。让作者来参与文本的解读,期待对文本做出更多哲学层面的解读,其实是指引用作者的其它有关联的作品来解读当前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纵向的深入,深化文章的主题。

仍然以《孤独之旅》为例。浙江宁波市有位叫徐赛儿的教师,她执教的《孤独之旅》,曾获浙江省第三届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一等奖。这堂课的开头是这样的:

PPT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

师:曹文轩在他的一篇哲学散文《前方》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我们的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一段,看看,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生:无奈。

师: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 生:“只好”。

师:可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生:他家本来很有钱,是开杂货铺的,可是,有一天他父亲因为在往卖的酒里掺水而被告发,于是家道突然一落千丈。

师:你看过《草房子》? 生:看过,但记不大清了。

师:真高兴你看了《草房子》,它可真是一本好书啊。老师补充你的记忆:他父亲是因为借钱进了一大笔货,结果在回家的路上,装货的船在河里翻了,所有的钱打了水漂,他家也因此欠了一屁股债。是这样吗?

„„

这段教学环节中,徐赛儿老师首先用《前方》中的一句话领起,为解读《孤独之旅》打开了一个窗口。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其它作品对话。的确,理想课堂不能仅仅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当我们与曹文轩的“成长小说”有更多对话之时,对《孤独之旅》,对杜小康的理解自然会更加全面深刻。

第三维度: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

“对话”有时是心灵的欣赏和接纳,有时就是磨合和碰撞。这种“碰撞”为师生之间创造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环境。显而易见,这样的“发现”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实际上,这样的“发现”就是人和自己的对话。初中语文课堂,如果能够触动师生和过去的我或者未来的我进行多重对话,并因此能够重塑自我,就该万幸了。

还是以《孤独之旅》为例。徐赛儿老师在课堂临结束时小结:“是的,孤独,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徐老师之所以抛出曹文轩的这句话,是因为此句恰恰是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诱因:我曾经有过孤独吗?我曾经和杜小康一样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已经完成“成长”的加冕礼了吗?如果我不曾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未来,当我遭遇到和杜小康一样的孤独之时,是否也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发生神奇的转变,变得明亮又坚强?

教学就是一场相遇,做为学生,如何与不同时段的自己“通上电”?如何在两者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这除了需要神圣事物的引领和伟大精神的召唤外,经典美文的熏陶与浸润更是重要。师生应该共同在经典名篇中深度挖掘,并以此引领学生的精神生活,逐步实现人与文本’他人、自我之间的多重相遇和对话。想必那既是“此时此刻”的对话,也是“那时那刻”的悠远回声。师生应该净化自己的耳朵和视野,通过敞开心灵的对话,打开点亮内在的美好,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①《生命的意义,总在你奔跑的每一刻》朱永新:缔造完美教室——新教育第12届年会主报告 ②曹文轩《第二世界》)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与编者对话一、教师如何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基......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等多主体间的多重对话活动。在这种对话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或作......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关系的建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关系的建立摘 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深入,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的时代需......

语文集体研究式教学的多重对话--集体研究式备课实施策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语文集体研究式教学的多重对话--集体研究式备课实施策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语文集体研究式教学的多重对话--集体研究式备课实施策略

初一年级王益民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阶段(7~9年级)语文教学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本文仅谈及集体研究式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集体研究......

《语文教学:多重对话不可或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语文教学:多重对话不可或缺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语文教学 不可或缺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语文教学 不可或缺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