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青春之歌》_青春之歌赏析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浅评《青春之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青春之歌赏析”。

浅评《青春之歌》

导言:电影《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主要由与三个男人的相识和感情发展展开全篇的故事情节与恢弘的时代背景。原著明显是一部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无产阶级文学无疑是最具政治斗争性、结局最为悲壮同时又是最光明的。因此无产阶级文学的人物基本上是一个定型化的人物,即为了无产阶级的理想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未来的坚定的向往,人物全部的思想行为都有固定的模式选择。这也正是这类型的电影枯燥的原因,在人物上和主题上永远跳不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是不带任何怀疑色彩、十分积极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的这种带有煽情性质的书写无疑大大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性宣传效应。这部电影由于拍摄年代和背景的原因,拍摄手法上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技巧,再者由于是小说作家本人亲自改编成剧本的作品,因此本位将主要从电影改编与拍摄局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小说内容的剧本化改编

小说《青春之歌》是在新中国解放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衍生的产物,这一时期大陆文坛广泛出现的便是这一种“革命历史小说”,这类小说其本身的政治宣传作用要高于文学审美价值,这也就决定了在《青春之歌》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的道路上,政治性是它最重要最突出表现的属性。作者杨沫本人在进行电影剧本创作改编时也毫不避讳这一点,这部作品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这一本质核心的创作目的就决定了无论是小说还是改编为电影时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和明显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是作品的突出特征。然而电影毕竟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再创作,由作者亲自改编作品搬上银幕,这在电影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可讨论价值。

作者进行剧本改编的环境与其创作环境相比又有所出入,进行剧本改编时杨沫身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整体氛围和风气都是轰轰烈烈的建设共产主义。这样的再创作背景使得林道静在银幕上的形象又有别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影里增加了林道静目睹南下学生卧轨示威一幕,使得林道静深受学生运动是震撼和影响,这更加强化了她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逐步走向无产阶级斗争道路的必然性。而后又对小说中定县小学生**一幕进行了大改,改为林道静在此参与农民割麦斗争、帮助江华送信等情节,这些安排都是为了使得林道静日后投身革命队伍、接受工农武装斗争做下铺垫和充分的感情基础。二是在故事推进中更加突出主线的脉络,以林道静成长为核心,一些小说中起辅助作用的人物和情节都被删除,比较明显的就是在电影中大刀阔斧的删除了罗大方、徐辉等对主线情节推动作用不大的人物,情节方面砍去了示威学生在南京与国民党英勇斗争的内容和江华在酒楼上逃脱特务魔掌的戏剧性场面,同时也对其他故事推进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动,剩下的情节全部围绕主线和主角塑造展开,使得电影主题更加凸显强化。三是在林道静感情纠葛与成长中,杨沫在当时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由原来卢嘉川和林道静之间朦胧的爱情改为了完全的共产主义同志之间的互助情感,在当时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方向来看,林道静是已婚女性,卢嘉川对她应该是只有引导她走上革命道路、接受先进思想的心思和想法的,共产党人在革命面前是不考虑爱情和自我的。“卢嘉川对林道静应当是毫无私心、毫无其他动机的在帮助她进步,在逐步影响和教育她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胸怀。”于是在电影中卢嘉川对林道静的感情是不涉及任何私人情爱部分的,完全符合当时一个共产党人不轻易谈爱情的标准。

二、电影内容价值选择瑕疵

我们都知道,《青春之歌》讲述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女性林道静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纵观整部作品,可以看到林道静的觉醒与成长不是从自身内部迸发出的,而是由外界诱因激发。确切的说林道静的成长蜕变是由三个男性开始的,电影中主要表现和经历的故事主要围绕卢嘉川和林道静之间展开的。但是电影中展现的卢嘉川和林道静之间的爱情,完全是因为革命才走到一起,原本的爱情的动人与朦胧感在电影中没有丝毫痕迹,两个人在相处中本该存在和表现的细腻、浪漫的情感统统成了错误的价值风向被删除了。在《青春之歌》从小说走向电影文学剧本的路上,有太多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意见和批评共产党人沉溺个人爱情的声音,因此杨沫在进行剧本创作改编时顺应了这一时代价值取向,将电影中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统统删除。然而就电影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眼光来看,为卢嘉川等共产党人赋予上应有的正常的人物感情线,可以更好的塑造丰满形象,没有人是一台只会工作和革命的机器,在情感矛盾冲突中为观众展现共产党人的铁汉柔情,人物中加入人道主义情感才更具温情,更加真实丰满立体具有感染力。

在电影情节推进中,故事的选择过于标签化。电影中通过一系列场景来展示和推进林道静的成长:纪念“三一八”游行、第一次被捕、定县农民斗争、狱中遇林红、加入共产党、“一二九”学生运动,但是这些情节发展推进之后,观众的感觉只是一个个重大事件的堆砌,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中的故事人物形象就是标签式的,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变化完全没有展现出来,思想上的成熟也表现的不明显,不免让观众感到流于表面、人物形象空洞不真实。就电影镜头和情景塑造而言,难免有些过于追求格调拔高和歌功颂德,反而削弱了人物和故事的深刻性,感染力差强人意。在这样一个电影构思拍摄思路,决定了故事中人物形象也流于表面、标签化单一化,电影中人物简单的被分为正反两派,没有中间人物和内心的挣扎与转变,这也是由当时的价值观决定的——共产党人革命党人心中是不应该有犹豫和挣扎,否则就是阶级立场不清晰,作者在改编剧本时更多的是立足于阶级斗争,根据阶级去塑造人物,这就使得人物性格、心理完全贴合政治价值取向、符合政治意识形态。

过于简化人物成长挣扎也是该作品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电影比起小说而言,更加强化了共产党员思想先进性、坚定性的设定。无论是在卢嘉川林道静感情发展的修改,还是戴愉许宁人物形象性格的颠覆,都是在力求突显出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许宁的形象,原著中许宁是一个思想软弱易受诱惑的不坚定革命者,是在被捕后才逐渐克服自身弱点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而电影中出现的许宁从出场到结局都是一个英勇无畏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在这个人物设定安排中,许宁的故事变成了为掩饰卢嘉川逃走而被捕入狱。又谈到关乎人物形象塑造上,电影中最大的瑕疵就是关于人性中的挣扎和抉择被塑造成了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腐朽思想,被强烈的摒弃和抵制,这就使得人物角色色彩过于突出,性格单一标签化,缺乏成功的文艺作品必须的感染力和典型人物塑造力。

三、电影问题思考

上文提到的人物形象标签化、缺乏人道主义情怀、电影情节安排过于堆砌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当时文艺作品创作的固定模式,这也是那个年代作品留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虽然六十年代的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但是在情节走向、人物塑造上,几乎都是一个模板创作下来的,整个剧情创作中对人物塑造评判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反光的手法,再加上生硬政治色彩浓厚的台词对白,令观众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中心思想和价值选择上都存在着一味的拔高和歌颂。但是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精神在文艺艺术中的投射。我们都知道艺术高于生活,生活的风貌有点在电影里拔高了一些罢了。

《青春之歌》这部作品改编后公认的是电影不及小说动人,艺术价值与魅力被削弱,这是由于作者在剧本改编时主要去考虑和适应当时的文艺批评标准,并不具备电影艺术所应该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小说中原有的爱情成分、人道主义等都被看做“资本主义情调”而被统统抹去,作品政治化宏大叙事的色彩更加浓厚,由于删减去了小说中本有的人性层面的东西、模糊了心理矛盾斗争、过分夸大了历史事件和革命成效,变为了一种公式模板化的演绎,原来扣人心弦鼓舞人性的力量反而被减弱,加上拍摄的表现手法单

一、人物形象标签化,便成了典型的政治宣传品。而在情节的安排上,推进的过于冒失,在安排林道静成长道路过程时,一路历史大事件堆砌走来,像是人物被历史的洪流推着向前走,没有很好的展现大背景下工农群众身体力行的斗争和选择,无法看到林道静在身处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慢慢进行的心理挣扎与蜕变成长,也就难以体现出原著所要表达的林道静在与三个男人纷繁复杂的感情纠葛中逐渐从个人主义的反抗封建家庭一路进步走到了献身于党,这其中的考验和人物挣扎是没有再电影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和塑造的。

当然电影改编也有它的成功的地方,例如电影一开场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观众眼球,随后用回忆、插叙、画面转换和蒙太奇的手法交代了林道静的背景和故事的前因后果,这在情节的推进和处理上是相当不错值得称颂的,这部电影本身在拍摄和创作时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心血和构思,只是作品本身的政治宣传性和价值导向性掩盖了作为艺术作品应当关注的地方。我们要正视和承认的是,《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的作用主要还是政治宣传和精神熏陶,只要完整表现完林道静的个人觉醒和成长,它的作品使命也就结束了。为时代而创作的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叙事和传情,而是对当时那一时期的维护和展示。明确了这一本质和思想再对《青春之歌》进行评判时就会理解其中的缺陷和不足。

总的来说,《青春之歌》无疑是“十七年文学”中一部不可忽视的优秀作品,但通过《青春之歌》的电影改编,当下的文艺工作者也应该有所启示,创作改编作品时,什么会被留下、什么会被淘汰观众和历史自会筛选,时代的政治面貌是精神导向,作品不能逆风而作也不能一味的顺应,电影创作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政治性思想的影响,应当保持文艺作品自身的价值和思想方向,做社会的镜子。

重评《青春之歌》

重评《青春之歌》摘要:《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给当世及后世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

浅评将进酒

浅评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

浅评杜月笙

浅评青帮代表杜月笙10历史2班2010084201 陈穆瑜摘 要: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上海滩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

浅评茶馆

(1)高中浅习,简短认识,深刻印象 (2)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

浅评《新周刊》

浅析《新周刊》的“新锐”经营与管理摘要:《新周刊》从诞生以来,经历了16年之久的磨练,在我国的新闻周刊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它以“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定位了独特......

《浅评《青春之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浅评《青春之歌》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青春之歌赏析 之歌 青春 浅评 青春之歌赏析 之歌 青春 浅评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