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整理_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整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任何神话都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A、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B、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C、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A、原始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B、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神话思维伴随着浓厚的情感体验
D、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4、《诗经》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B、《诗经》这名字是汉武帝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D、《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 雅:朝廷正乐 颂:宗庙祭祀之乐
5、周部族史诗的具体内容 A、周族史诗分别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应了西周的开国历史。
B、《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C、《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从邰迁徙到豳,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D、《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E、《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F、《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G、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6、《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的手法:
A、宋代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B、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C、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D、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E、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7、《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转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8、《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A、善于塑造历史人物,如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等等,都是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不同士的形象。
B、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增加说服力。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该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C、《战国策》的文辞之美,文辞之胜。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言阐述的道理,贴近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D、《战国策》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为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9、《孟子》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10、《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A、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并且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B、孟子长于譬喻,使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风格气势浩然,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D、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朴素自然,而又精炼准确。
11、《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A、《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庄子》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B、《庄子》结构线索上模糊隐秘,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C、《庄子》里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D、《庄子》无论多夸张,都是在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浑沌被凿死,来说明“有为”之害。
E、《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伟俶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F、《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
力。
12、什么是楚辞
A、楚辞是一种新诗体。
B、楚辞产生在楚国,有着浓厚地方色彩。C、楚辞的奠定者是屈原
13、《离骚》名字的正确含义 A、“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B、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C、而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14、《九歌》 A、《九歌》是古乐曲名字,屈原借用其名,是祭祀短诗 B、《九歌》共11篇,其中,《东皇太子》为至尊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还有《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礼魂》是送神曲。
15、屈原(楚辞)的艺术成就
屈原的艺术成就深为后人所推崇,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A、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是个样式,这种是个形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盛,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
C、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与作者的思想,屈原的宗国情怀非常强烈。
D、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开创了用“香草美人”来进行的象征、隐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香草美人”意象又与一个深厚的巫祭传统有关,包含了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 E、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16、汉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代表作家是谁
A、第一阶段:汉初到汉武帝初年。承袭着楚辞的传统,表现出明显的楚辞的余绪,是骚体赋时期。主要是抒情,也开始呈现抒情到体悟。代表作家枚乘《七发》、贾谊。B、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叶。近200年时间,是散体大赋时期,即一般所指的汉赋。代表作家班固《汉书》,司马相如。
C、第三阶段:汉代中叶到汉末。主要是抒情小赋,散体大赋开始衰微。作家们开始直接对
社会、政治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代表作家王充《论衡》,赵壹。
17、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A、《七发》标识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这些都是成熟的汉大赋的显著标志。
B、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C、《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即以汉代而言,有《七激》《七兴》《七辩》等。
18、简要说明司马迁的生平经历有哪些事件,和他的《史记》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A、他的家世和他父亲的遗嘱。司马迁在史官家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B、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漫游过程中,司马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极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藏图漫游使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的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在漫游和朝廷任职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的历史知识。
C、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司马迁由于深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做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19、《史记》
作者司马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述历史人物的纪传体通史,记录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130篇,分五种体,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20、《史记》在记述历史人物上的艺术成就 A、《史记》善于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故事来记叙自己的历史人物,例如用鸿门宴来记叙项羽。
B、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波澜起伏。
C、注重结合人物的出生经历、个人修养,如张良江湖术士的特点;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
D、注意揭示人物的复杂性格特征,人物血肉丰满,生动形象。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又丰富的儿女之情
E、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显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F、用细节来丰富人物,如刘邦和项羽都想做秦始王那样的人,但由于性格不同,两人在表达上就不同。
21、《左传》详写战争的特点
A、有思想原则,注重战争的性质,把战争当作政治问题,并且分析两国的情况。“师直为壮,曲为老。”
B、记述战争时条理十分清晰,当简则简,当详则详,记述战争时就十分的完整。C、非常擅长用战场上的细节来展现战场的全貌 D、注意人物性格的详写
22、《离骚》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A、塑造了一个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形象有着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美政追求,他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强大起来,希望国君能按自己的政道管理国家。
B、他不仅有理想和美政追求,他还有自己对这些追求的实际行动。他培养人才,并努力自修,提高能力,愿意辅佐楚王。
C、他明确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提出的政治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但他破坏和打击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所以他这种理想和美政得不到实现,还被党人所攻击,影响了楚王对他的信任,他的美政受到了阻碍。
D、主人公他没有接受别人随波逐流的劝告,仍然坚持自己的美政,有想过退隐或离开,最后因为热爱祖国而不愿放弃理想,所以把退隐的想法打消。但他无力改变现实,又不忍心看到楚国的境遇,最后以死殉国、殉理想。
23、《史记》的悲剧风格
A、司马迁本人的一生就是悲剧,他在《史记》中记述了好多悲剧人物,也记述了造成这些人物悲剧的政治和社会原因,同时表示了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所以使他的《史记》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B、这体现了《史记》中的战斗精神,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天道观和历史观。
24、赋
赋是一种艺术手法,古人曾把《诗经》中的艺术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其中赋是基础。赋是一种文体,是汉代人们常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既不是诗也不是文,赋是诗的散化,散文的诗化。
25、赋在体制上的特点(散体大赋)赋的体制扩大,一般都是长篇巨制 在描写方法上,铺张扬厉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
是体物的文体,而不是抒情的文体。
填空1.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2.鲁迅“秦之文章,一人而已”说的是李斯。3.《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其中著名诗句: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
文学史复习资料(注:水平有限,本资料仅供参考)一.整体把握(一). 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文学、政治共存)2、第二阶段:1967—1976,文革文学(政治淹没文学)3、第......
一、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
晚晴文学改良的主要内容: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论述:一,梁实秋的文学基本观点:梁实秋发表《文学与革命》、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