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综合训练_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①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
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2).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6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经梧州
[唐]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①。流芳②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注:①槎,木筏。②流芳:诗中指南国的美好景象。
(1)请简要分析“青林暗换叶”一句中“暗”字的妙处。(3分)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诗歌鉴赏答案
1、①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②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2、(1)(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2)(6分)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2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2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
3、(1):①秋风发上生(1分)②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③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
(2)① 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②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③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4、(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②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解析:前两条各大2分,最后一条1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细节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条2分)
【思路点拨】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诗词鉴赏】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
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5、(1)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2)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6、(1)一个“暗”字,把春天来临,青叶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生出新叶的情景凸现出来。生动地表现出梧州的气候特征。
(2)一是用乐景写哀情,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触目伤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叹息。二是卒章显志,结尾发出了“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三是用典,“泣长沙”用的是西汉贾谊的典故,表明白己无奈伤感的情怀。(答出1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7、(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2)(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1. 通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题来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2.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
诗歌鉴赏训练一、 伤别离情类。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 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理解全诗主旨的关键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诗歌鉴赏训练,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诗歌鉴赏训练一、 伤别离情类。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 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理解全诗主旨的关键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高考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附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