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矛和盾的集合_25矛和盾的集合
25、矛和盾的集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25矛和盾的集合”。
25、矛和盾的集合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胜利”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揭示学习内容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自学与思考
教师出示“自学引导”内容,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前自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再熟读课文,做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三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主读文识字,自主感知,既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又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互学与交流
1、组长组织本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引导的3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通过生教生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争论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辩论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发挥小组的作用,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解决生字,来研讨问题,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导引与展示
全班交流“自学引导”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自学成果:
1、文中哪些字在朗读时应注意,哪些字在书写时应谨慎。(选择重点提醒同学们)
教师进一步指导识字时,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ǎn”,不读“tǎng”;持,读“chí”不读“cí”;兵,读“bīng”,不读“pīng或bīn”。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盾”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的笔顺是、亻、兵,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3、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五、导练与尝试
1、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2、完成课时练的有关字词的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生字和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情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大家还会读吗?(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看来生字大家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内容,与本课内容自然衔接,易于学生接受。
二、自学与思考
1、教师出示“自学引导”内容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将自己的答案或疑问写在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方法不对的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做、自学、自己对比,产生疑问及好奇心,为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也锻炼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互学与交流
1、小组内互查一下读课文情况。两个同学互读,并将朗读情况报告组长,组长记下读得不熟练的同学,负责课后检查。
2、组内交流讨论自学思考的问题,每人重点选一个问题来回答。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说说自己还有没有不懂得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各组,并了解他们交流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上小组内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倾听能力都得到提高。让学习不好的同学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
四、导引与展示
全班交流“自学引导”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自学成果。
要求每一组按照集体分工的形式进行汇报。预设及教师相机指导的问题: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五、导练与尝试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教学反思:
一、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写字导入,激发兴趣”这一环节还是比较理想的,图片可以使孩子们对矛和盾的长处有直观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图片也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矛、盾是要求会写的字,也是容易写错的字,用两个顺口溜可以帮孩子们牢牢地记住。
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这篇课文是用事实说明道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些枯燥,为了帮孩子们清晰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我采用了表演读、师生合作读、读中想象理解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家当时的切身感受,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但有些学生还对朗读的语气把握不准,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课堂上我以疑促读,促进学生思考,教学时,我提出:矛和盾的长处是什么、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发明家是怎么想的等问题,这种以疑促读可以帮学生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孩子们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总之,我一直在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当然我的课还很稚嫩,我虚心的接受老师的指点,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不断给自己充电,继续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矛和盾楚人有鬻盾与矛盾,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译文: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安庄镇赵颜小学张芹一、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