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_军旅文学作品介绍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军旅文学作品介绍”。

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

汉语言文学

王凯

指导老师

莫其逊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军旅题材作品非常红火,收获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姿态灵活多样地融入了当代文学之中。由此带来了军旅题材作品的日益火爆。军旅作品的本质特性即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小说和影视等表现形式得到进一步高扬,对和平年代军人命运、生活状态的观照,表现了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在英雄主义审美风范下得到了极富震撼力的全新呈现。充满了崇高感的军旅题材作品正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家园,重新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和壮志,让理想和信仰在人们的血脉中再次贲张。

【关键词】 军旅文学;发展;现象;使命;出路

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军旅文学作品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冷热沉浮的过程。可以说,当代军旅文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与追求,也从侧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学的渐进过程。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显著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价值。本论文拟对现在的军旅文学作品的火爆现象进行分析。

一、回顾往昔:我国军旅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

军旅文学作品即以反映战争、军人、军队生活为主要题材,描写与战争、军人、军队相关的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体裁。在世界文学领域和文学发展史上,军旅文学作品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当代军旅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大体一致。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向前教授主编的《中国军旅文学50年》一书中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五十年来的军旅文学发展阶段按照年代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十七年(1949——196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朱教授划分的依据是结合政治上的时间段以及文学生态环境的转换,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予以省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包括军旅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陷入停滞或荒芜的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作品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下,自身通过磨合适应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世纪时代。

“*”前十七年(1949——1966),可以说是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繁荣兴盛期。在当时活跃的军旅作家们大都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他们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文学创作。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钢》、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石言的《柳堡的故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都获得了成功。这段时期军旅作品的题材主要以战争生活为主,通过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由小说改编成的戏剧,电影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以其数量和影响在当时成为了文学的主流。这些作品受战争文化心理的影响较深,以其高扬的英雄主义为主旋律,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基本奠定了我国当代军旅文学创作的审美风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也有人称此时的军旅文学创作为“战争文学”的繁荣期。

作为第二阶段的八十年代时期算是新中国军旅文学的复苏发展期,在时间上指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军旅作家们,大都出生于建国前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影响,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变革时期,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各种新兴文学空前繁荣的文学环境里,军旅文学创作亦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军旅作家们压抑已久的创作冲动被释放出来,此时的作品除了极少数描写战争题材外,大部分作品展现了和平时期天南海北的军营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上作战”[1]可以说是对八十年代军旅文学创作情形的概括。刘白羽、魏巍、徐怀中、李存葆、朱苏进等一批新老作家们在和平生活、革命战争以及想象中的历史战争三个方面拓展空间,拉长军旅文学创作战线的同时,也深化了军旅文学的艺术创作。《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皖南事变》、《射天狼》、《兵车行》等作品以反映时代、张扬崇高,关注当代军人价值,揭示战争残酷、面对历史真实,不避讳人生的矛盾与复杂而赢得读者的广泛认同,显示了军旅文学与现实生活亲密的血缘关系。加上几次在全国性评奖活动中获奖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兴趣和热切关注,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军旅文学与其它题材作品一道,铸造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真正辉煌。但是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建设的改革发展加速期,军旅文学渐渐淡出了文学和阅读的中心。面对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习惯了辉煌和轰动的军旅作家们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沉寂思索。

进入90年代,可以算是军旅文学的沉寂期。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海湾战争的爆发,国际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局部冲突代替了冷战,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了时代的主题。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快车道。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课题,国内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一度使军队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高技术战争在给我军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军队的变革。军旅文学的生存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现代思潮的大量涌入也致使人们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变化。当代读者对文学、对军旅文学的阅读与期待视野进一步开阔和复杂,无疑给90年代军旅小说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以新的观念或思维顺应时代的变化,怎样以新的文学目光或方式面对与军事生活相关的“现实”,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军旅文学创作的新课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军旅作家们一度有点不知所措,值得欣慰的是在90年代后半期,一些军旅作家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新军事时代的新课题摆到了自己的面前,开始关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军营生活及军人精神状态的变化了,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黄国荣的《兵谣》、陈怀国的《遍地葵花》、柳建伟《突出重围》、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徐贵祥的《仰角》均以独特的军旅文学风格和气质,平静地融入了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大潮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传播的特点。在多元文化的选择融合下,军旅文学创作适应时代发展,深入生活实际,呼唤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回归,重新构筑了新时代的英雄形象。军旅文学创作不仅在小说创作上硕果累累,在根据小说改变的戏剧、广播、影视上,也赢得了众多读者。《DA师》、《历史的天空》、《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作品开始在社会中形成品牌性的影响力,造就出了一定的军事文学读者群。在一批有潜力的军旅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带动下,众多“网络军事文学写手”和“网络军事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炉。引发了一种群众性的军事文学写作热潮和阅读热潮。同时由这些作品编剧、改编或被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不衰,显示出了军旅文学的“酵母”作用及其借助影视传媒成倍放大的覆盖力量。种种现象表明,一度被边缘化的军旅文学创作,在新世纪多元文化的架构下,正在逐步走向第四次繁荣。

二、正视现实:军旅文学作品的使命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军旅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的架构下开始走向第四次繁荣,军旅长篇小说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相当水准,收获了一批精品力作,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姿态灵活多样地融入了当代文学之中。《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士兵突击》等根据小说改编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也走红了荧屏,掀起了收视狂潮。随着军旅文学作品的火爆,也引发了一场军旅影视热与军旅小说热的争论,有人认为军旅影视题材热带动了军旅小说热,那是影视热的延续,而不是小说热,小说只是分担了影视的殊荣而已。我认为争论的分歧点在于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的不同,对于军旅文学承担着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特殊使命来说没有过多的影响,小说通过语言、叙述、人物心理描写等手法来给读者提供阅读快感,影视则通过以具体的、生动的、明确的物态形式直接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带给观众审美愉悦,包括视觉享受和知识构成的进一步的丰富。军旅小说被拍成影视剧,可以扩大作品的影响,使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影视这一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得到进一步高扬。从而使严肃神圣的军旅文学贴近现实生活,更加符合广大基层官兵和普通群众的审美追求。进一步引发社会对和 平年代军人命运、生活状态的观照,展现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进而使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在英雄主义审美风范下得到了极富震撼力的全新呈现。

军旅文学创作与一般的文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它的“政治优势”和“主流意识形态色彩”。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方向[2],邓小平后来又将“二为”方向放宽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3]。“二为”方向的提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当时包括军旅文学在内的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军旅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建设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上西方现代思潮的大量涌入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当代读者对文学、对军旅文学的阅读与期待视野进一步开阔和复杂,世俗化与娱乐化思潮让人们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作品。从而使包括军旅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逐渐被边缘化。一段时期以来,人们面对社会的巨大变迁,在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的碰撞冲击之下,出现了迷惑、错乱、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金钱、名利不择手段,到处充满尔虞我诈,致使人们的安全感日益减少。对于价值观念裂变带来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试图找回曾有的美好、高尚、纯真,建构起自己心目中的价值理想。

军旅文学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数年的适应磨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多元文化的选择融合下,立足于现实的客观需要,适应时代发展,深入生活实际,呼唤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回归,重新构筑新时代的英雄形象。《突出重围》、《DA师》、《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作品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许多具有时代色彩“个性化”的形象。从这些个性化的形象上我们找到了曾失去的理想信念,找回了曾消失许久的激情。这些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更是在部队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亮剑》中的李云龙、《士兵突击》的许三多都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但是这些作品并不是单单来表现一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是通过英雄们的成长历程来反映一种精神,揭示一种信念。从而为迷失了价值信念的社会找回人生存在的价值。以描写和平环境下部队的现实生活,记叙了一名普通士兵成长历程的《士兵突击》播出之后,在社会中引起极大的轰动,当年就在广大年轻人中引发了一场参军热,可以说2007年底入伍的新兵大部都是在许三多的影响下到部队去体验平淡乏味而又充满激情的军旅生活,而且“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平时的生活训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单调乏力的训练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激情,给当时在新兵连带兵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士兵突击》所体现的精神意义还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再现、理想主义的坚持等等。《士兵突击》所体现的这些精神意义无疑让强调独立、推崇个性、渴望成功、追求自由的80、90后们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应该

说,社会在被军旅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所感动的同时,军旅文学作品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也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人们在汶川地震中创造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全新诠释。

三、展望未来:军旅文学作品的发展出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军旅文学创作在走向第四次繁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当前军旅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隐忧。我们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军旅文学的发展出路。

当今社会,一些专业的军旅作家由于年龄职务的原因远离了部队生活,对新世纪处于改革转型期的部队不够了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对处于改革转型期的广大基层官兵真实的现实表现、个人目的、精神追求、思想情感、前途命运、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思考,并且也没有兴趣。创作的部分军旅小说从题材上看,虽然或多或少地表现或涉及了一些部队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真正能深入到军旅现实生活的深部、细部,没有切中时代精神的脉搏,也没有对新一代军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所以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同时随着《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的热播,文学创作也引起了一股跟风之作,由此引发了众多军旅作家把创作精力转移到了影视领域。创作精力的缺乏使军旅文学创作产生了小说剧本化、情节戏剧化、故事世俗化的通病。改编的初衷本来是让缺乏阅读时间的人通过影视这一形式平台了解作品扩大影响,但是出现的跟风之作在思想品格、表现的生活面、人物的塑造方面都给人重复的感觉,从而使作品缺乏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造成欣赏者大量流失,这也是军旅文学的潜在危机。

军旅文学作品肩负的特殊使命,要求军旅文学创作在感受时代发展的同时,必须立足军营,在火热的军旅生活中探求军人的精神源泉。“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把握广大官兵的生存状况,才能掌握军营的现实矛盾,才能在作品中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人的真情实感。立足军营生活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发现,用心体验和平年代时期军人对现实命运、生活状态的追求,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亲身感受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的全新呈现。唯有此,充满崇高感的军旅文学作品才能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家园,重新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和壮志,让理想和信仰在人们的血脉中再次贲张。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为当今变革前行的伟大时代,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和情感动力。

[注释]

[1] 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3.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3] 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祝辞[N].人民日报,1979-10-31

[参考文献]

[1] 朱向前.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西工大现象”之我见“西岳轩昂,北斗辉煌;镂木铄金,飞天巡洋。”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季,西工大嘹亮的校歌在急躁而不失凉意的微风中飞扬,如海水拍打海岸般一下下充斥着我们的耳膜......

小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之我见

小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之我见儿童文学作品源于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富有情趣,育人于简短的故事描述中,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类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孟 庆 栋 【导言】:《中国青年报》报道,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 “1+1>2”的局......

孔子学院现象之我见

事件经过(概括精准,事实准确) 2012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要求持有 J-1 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于6月30日前离境。美方表示,不会为他们续签签证;如果他们愿意,可回到中国再申......

网络语言现象之我见.

网络语言现象之我见詹彬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本072班 学号07010241)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极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本文试从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存在的问题以......

《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军旅文学作品介绍 军旅 我见 文学作品 军旅文学作品介绍 军旅 我见 文学作品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