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弊大于利_网络是弊大于利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网络弊大于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网络是弊大于利”。

网络阅读,弊大于利.我会在不否认网络阅读的有利的前提下,证明我方的网络阅读弊的方面比有利方面大.我是一辩,打算这样破题立论: 立论点: 网络阅读不合于行事(行事的意思是不利于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处事)论据一:网络阅读会加重快餐阅读的倾向=>思维的愚钝=>深入阅读能力的下降

论据二:网络之深,之广阔,无所不容,无所不括.=>信息混杂=> 被虚假信息蒙蔽双眼,不明事理.被黄色,暴力,赌博,反社会,迷信等不良信息影响,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结论:......happysky

2009-05-10 12:17 楼主的立论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什么叫不合于行事,不符合一般的习惯,但是只要想用网络阅读的人习惯不就行了,关其他人什么事? 加快阅读,快餐阅读,本来读书就有侧重,详略得当有何不妥,况且,真要一目十行,看什么载体的书他都不会静心沉思

信息杂陈?这年后,杂陈的书可是不少的,中国能管的了出版,如何不给他时间规范网络? 比较靠谱的,还是说普通印刷书籍相对来讲保护视力,便于携带,方便阅读讲起来比较靠谱

ft2860410 2009-05-11 22:58 我是一辩,我论词如下: 谢谢主席,谢谢各位评委。

大家好,刚刚对方辩友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阅读在信息方面的快捷性,全面性和方便性等特点。但是我希望对方辩友可不能雾里看花,当然,我也愿意借对方一双慧眼,把网络阅读的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好,现在由我为大家阐述我方的观点。第一,网络阅读不符合传统阅读的习惯,重要的是它会加重“快餐阅读”的倾向。我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网络阅读不能带来深层次的阅读,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它会导致“快餐阅读”的浅阅读。我们说,浅阅读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但是,我更希望我们进行的是深阅读,而不是浅阅读。因为阅读本质在于形成一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只有细读、深读、精读,才能真正吸取书本养分,“过量浅阅读只会导致我们思维的愚钝。以致不断销蚀我们思维,降低我们进行深入阅读的能力。若是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二,网络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不过,哲学告诉我们,看事情要一分为二,网络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同样网络之深,之广阔,无所不容,无所不括,这就导致了信息的混杂。让我们来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个方面,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比如虚假股票,信用卡,彩票,名人代言广告等信息例如刘嘉玲在观众中口碑一向不错,但是因为代言了SK-Ⅱ化妆品,她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该化妆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含有违禁物质,刘嘉玲的公众形象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但如此,刘嘉玲还被消费者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这个消息让很多观众都感到意外,对明星们的公信力更是加重了怀疑。很多的人就是相信了这些,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虚假信息的泛滥,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不明事理,分不清是非黑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迷失自我。第二个方面,网络上的黄色,暴力,赌博等不良信息,比比皆是。尤其是黄色信息传播的无所顾忌,相信对方辩友也应该深有感触才对。如今我们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阶段,在认清事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像现在网络上正大红大紫的“人肉搜索”,就是一个典型。请让我来说一件关于“人肉搜索”所引发的惨案,2008年10月22日晚河南省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来自四川内江的表演系女大学生周春梅被其前男友连刺数刀,结束了她年仅20岁短暂的生命。而令人震惊叹息的是,死亡原因与网友缺乏理智“人肉搜索”、助纣为孽有关。原来,周春梅生前被数以千计的热心网友将其详细学校、家庭住址、照片、手机号、QQ号、寝室号、亲朋好友的个人资料等都曝光于网上,临死前还曾被众多网友称为“史上最不义的女大学生”。“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真的希望这样的事情而后不要再发生了。回到刚才的话题,正是由于网络阅读在对我们的思维,平时的为人处世有着许多的弊端,因此我方认为,网络阅读弊大于利。需要声明一点,我方从来就不否认网络所带来的利,只是弊的方面比利的方面要大而已,谢谢。

在之后的攻辩和自由辩论中,我方还阐述了如下几个观点: 1.每用一次GOOGLE搜索,就会产生大约7克二氧化碳,而烧开一壶热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15克。为了维持全球电脑运行,人类每年会增加向大气层排放大约3500万吨废气,电脑对环境的影响不亚于飞机。平均每使用1度电就会产生0.43千克的二氧化碳。

2.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任何人都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许多的留言信息都是即兴所发,这些信息都禁不起时间的推敲,相比起书本,高下立判.多看这些信息会误导我们青少年.3.从使用电脑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与书本做对比.还有一些不记得了.我的目的是想请大家帮下忙,出出主意: 对方的辩友提出了很多的观点,我不知道如何应对.比如: 1.国家在最近出台了关于网络阅读的政策,我们的立场难道不是在质疑国家的政策是错误的吗? 2.是药就有三分毒,难道我们就只是为了这三分毒而不去吃药吗? 3.网络阅读的利弊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是我们真的想阅读的话就会避开那些不好的信息.小佛 2009-05-12 00:17 一。“网络阅读“和“阅读网络”截然不同吧?你们大部分的笔墨用在了论证网络带来的利弊,显然不是应该论证的“网络阅读”,这是跑题了

二。你说的环境问题非常有问题,要知道网络阅读虽然使用电脑,但是当今社会为了造纸耗费了多少木材?倘若大家节省了这些木材不造纸,不出纸书,岂不好吗?

iGo

2009-05-12 13:12 从对方角度而言,通常的破题思路有2种,第一个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 1.阅读本身利大于弊 2.网络阅读是阅读的一种 3.网络阅读利大于弊

所有因网络阅读而产生的弊端,并不是网络这个平台和工具造成,而是阅读者本身的问题 这些有问题的阅读者,即使不使用网络阅读,其他的阅读方式也无法获得深入和实质性的知识

此外,一般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打法:阅读本身就包含了深层次和浅层次的阅读,学习知识要深入,看娱乐新闻是否还需要?对于大众这种浅层次的阅读需求,网络的便捷性和大信息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作为楼主一方,我的建议是:

1.对“阅读”的外延进行限定,把阅读和浏览区分开来,只有需要深入思考,才称之为阅读。逻辑怎么推理,怎么分类,怎么定义,我没深入考虑,楼主可以思考一下。

2.“网络”的特性楼主讲的似乎不够,哪些特性与深入阅读是有冲突的,要着重指出。

权威的专业教材《文学理论教程》里面给文学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文学是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它包含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审美、文学的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包括作者、读者、作品、创作源头四个要素。如果我们要判断网络对文学的发展是弊大还是利大,我们必须从文学的四个方面着眼,分析它是否更有利于文学充分真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否有利于文学的创作的工具,即语言文字的发扬光大,以及是否更有利于文学发挥其真善美的导向作用。

我方并不否认,随着网络的发展,一种以电脑为载体、网民为读者的新型文学油然而生,该类型的文学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二是直接发表在网络的作品,三是接龙小说。现在国内著名的网站如“新浪”“网易”等都开辟了专门的文学频道,建立网络文学代表作品的链接,提供专门空间供网民点评网络文学作家及作品,这都给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速度,但并不说明它一点弊病都没有,现在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对文学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1、在网络上,由于其匿名性和随意性,导致作品良莠不齐及点评失控!

安妮宝贝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你以一种完全绝望姿势来阅读我的文章时,我才会感到快乐!”这是何等扭曲病态的审美观。窃以为文学审美该从民族角度出发,表现社会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这正是《过零丁洋》、《满江红》、和《绞刑架下的报告》等名著得以流芳百世的原因,当看到安妮宝贝这句话是,文天祥、岳飞、伏契克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这样的作品难道对文学的发展有利?由于文学的性质,经由审美而得到的认识、教育或娱乐,只有超越了作品的现象层次,即不粘滞于作品所描绘的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达到对其内在审美意蕴的领悟,理解那种“大于其本身”的意义,完成对美的认识,受到审美的教育,获得具有美感性质的愉悦,才算真正实现了对文学作品的把握。最近网络上盛行一种诗体,名曰“赵氏诗体”,我们从中拿一首来“仰慕”一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把一句话分成几截写出来,就给它美其名曰新诗,此举引起很多人的效仿,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网络发展的快速使得不规范的语言泛滥,大量破坏汉语之美的语言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必定会对文学之美必定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看到此情景,徐志摩也哭了。此外,还有很多恶搞世界名著的作品出现,什么唐僧对茶花女一见钟情、孙悟空投胎做祥林嫂的儿子,在拖坛我们就曾看到过《孙悟空为何要三打白骨精?》的文章,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该是拍案惊奇,还是扼腕叹息呢?如此大话改编,使本来的名著面目全非,而一举成名,如果一天你的作品被人这样改编,你会作何感想?我想请问一下对方辩友,诸如此类的作品,在网络中已经屡见不鲜,难道这样对文学的发展有利?

文学批评需要的是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文艺批评。现在,网络上的批评的确很流行,很多网站都开了专门的频道,但也仅此而已,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多数在论坛上不经任何编辑地张贴,随感式、谩骂式的批评较为常见,唯独少了理性而一针见血的批评。一个人的创作就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试想一下,如果作者在盲目的表扬声中洋洋自得,不思创新,那么以后的作品还会有让人惊喜的地方吗?网上很出名的作品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网恋故事,在当初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讲述的这场“网络爱情”故事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被台湾媒体誉为“网络上的《泰坦尼克号》”。不仅国内许多媒体都有摘录和报道,网上一些中文网站也频繁加以张贴,更有好事者专门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站“痞子蔡的创作园地”。该作在台湾被改编为电影,在大陆成为畅销书。所有人纷纷向痞子蔡竖起大拇指,但是没人对他指出必要的批评,为此在他后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依然是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影子,依然是老一套的框架,一点新意都没有,试问一下,这对文学的发展是否有利?如果作者在评论看到的是谩骂式的批评,必然会为自己感到失败,那么将失去创作的东西?这是否对文学的发展有利?

2、在网络上,文学作品的保护纰漏,文学作品的价值低廉。

在《中华文学三千年》里,编者对于自《诗经》而始的历代民歌有着这样的评价“它推动历代文学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基,而不是单纯把文学看成是闲情逸致的消遣。”正是社会把作家跟文学连在一起,在作家关心社会,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笔下生花,才能有辉煌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跟传统的纸质文学不一样,不需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把关。回答人的补充 2009-04-17 16:11 快餐式的文化氛围、大批量的生产势必造成泥沙具下,为此产生许多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作品,从安妮宝贝到木子美,再到竹影清瞳,一个比一个让人瞪目。此类作品无一不表示出颓废的思想和阴暗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全颠覆了文学该有的社会责任,在网络中的流行,恰恰使文学背离了其向真、向善、向美的导向作用。此外,网络在最大程度上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打击广大作者创作文学的积极性,当大多数人以网络为平台,阅读他人的文字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时,当抄袭、转载、炒作严重侵犯作者著作权,名誉权时,当作者写的文学作品得不到应有得回报时,甚至无以维持生计时,试问他们还会写下去吗?1999年王蒙、毕淑敏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网站侵权,引起文艺界和网络界广泛关注,判决结果引起争议。六位著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网站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文学作品,法院判决六作家胜诉。法院判决指出,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虽然此案判决后,许多文学类站点不再随意把传统作家的代表作品放到网上,但依然还有不少小网站里面还有此类文学作品的存在,这一切都给作家们造成了影响。这样难道对文学的发展有利?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4-17 16:123、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源头,在于作家对生活的求索。离开了源头,不能出现传世的文学!

我们都清楚的知道,文学来自创作的灵感,而灵感来自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李白孤舟而漂,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柳永不贴近市井,哪来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贾岛不经推敲,再加机缘巧合,何来“僧敲月下山”的千古传唱。我想请问一下对方辩友,没有千锤百炼,不经反复推敲,何来流放之作。根据《北京青年报》一项调查,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54%,主要玩游戏者28%,看电影、电视剧者14%、查资料4%,从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96%的大学生把网络运用于跟文学毫无关系的活动,从而减少了生活实践,这样何来流芳之句?这样的文章怎么能经的起历史的考验?没错,网上的便利给作者都提供了便利的途径,通过只字片言,就可以搜索出一句经典的话,从而应用到自己的文章里,这样通过复制拼凑的文章,的确可以满足部分读者急求更新的心情,但如此的急于求成恰恰消解了文学的个性,减低了文学的品味,可以一读,但不能长久的留存在记忆里。此外,由于网络的随意自由的性质,现在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大多数是快餐式的作品,至今还没出现过一部传世之作!没错,还有接龙小说这一新鲜事物,很多人都尝试着完整这样的小说,在这里我先给大家看一个例子: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与另外44名作家一起在网上合作完成了题为“故事由谋杀开始”的小说。这次网络小说写作活动由著名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主持。厄普代克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亚马逊公司一段293个单词的故事的开场章节,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塔索·波尔克小姐,她是书名提到的那家杂志的编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波尔克小姐被暗喻和陈词滥调苦恼着,同时她对围绕她的一位老雇员马里恩·海德·梅里维特自杀事件发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进行调查。整个作品完成后,虽然厄普代克认为这部作品“写得相当好”,但作品中充满着大量的对厄普代克文风的拙劣模仿。厄普代克本人表示,他对再次进行网上文学实验不感兴趣。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想像的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刻意的模仿会使自己的文字失去个性,而如果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进去,却又会使小说内容情节和结构的不连贯,使这一故事的写作不象是完成一篇小说,更象是在拼凑一场文字游戏,根本谈不上文学。

网络弊大于利

初二(16)班 谭捷 15号害处:主要是精力的分配。一方面,上网占用了青少年学习、休息的部分时间,造成青少年用户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用户由于深陷网......

网络弊大于利

经常玩网游的青少年中,有暴力倾向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至5倍;沉溺网游的孩子,容易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冷漠、孤僻、叛逆,缺乏人情味。据报道某检察院办理的64件109名未成......

网络弊大于利辩词

网络弊大于利辩词 一辩: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方式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

网络弊大于利辩词

网络弊大于利辩词1.造成精神颓废2.影响身心健康3.影响人际交往4.造成经济负担5.走向犯罪的道路给我们中职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各种黑色的阴影正向我们慢慢袭来。其中网恋,非......

网络反腐弊大于利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决赛现场和诸位一起讨论“网络反腐”的利弊问题,我方认为,“网络反腐”弊大于利。首先,“网络反腐”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

《网络弊大于利.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网络弊大于利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网络是弊大于利 大于利 网络 网络是弊大于利 大于利 网络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