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_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诸多职业压力的一种。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是人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促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有资料显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也反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结果令人忧虑。
江苏省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对18所学校(其中中心小学6所,初中8所,高中4所)随机选定700余名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这些教师涉及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职称,包括班主任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25%的教师声称基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11.2%教师完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学持有此态度的教师比例较普通中学高,男教师比女教师高。只有41.8%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内心有危机感,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更新观念的动力大多不足,表现出相当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对相关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学生称自己遭受过教师的偏见、轻视或公开侮辱,80.2%的学生期望教师能多些微笑和亲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不仅仅是身体劳累所致,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疲乏。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表现在:身体方面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盼望早日退休。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性的方面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模式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第一,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
第二,管理制度僵化,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自尊心收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三,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当前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发展评定则很罕见。
第四,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因学科教师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孤独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的影响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期望过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很容易在课堂上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速增长,教师掌握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形象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才能够不至于落伍。这就便得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学习、摸索、尝试。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若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分仍然是衡量教 2 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育、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社会,加上社会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只能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给教师,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教育学生的成效并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考分是问,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的失望感,从而产生倦怠。
第三,社会舆论压力大。近年来,一些媒体对个别学校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大肆渲染,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既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又怕自己的某些举措会引来媒体的曝光、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一方面教师被推上“神坛”,另一方面教师又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单调、繁重和烦琐。通常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虽有变化但大体相对稳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亦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激情。虽然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评价体制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扮演朋友、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变革者,又是社会准则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如此多的角色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指标任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考、中考、高考,种类繁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烦琐。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工作独立性很强,常常单兵作战,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有的淡泊,有的重功利,有的豁达大度,有的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性的学校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确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诸多人际关系的交汇点,学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远远落后,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获得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就可以从管理层面铲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土壤。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健康交往,减少人际消耗和冲突,在教师感到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之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的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用传、帮、带等形式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 4 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太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1.保持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职业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调节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遵循平等交往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镇平县玉都中学 裴雪杰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成就感,缺乏信心,没有热情,惰性大增,停止不前,不思创新,得过且过,没有把教......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陈建祥“如果可以的话,我劝你最好不要当老师。”“我现在看到作业都不想批改,反正学生也不做……上完课我就走人,在教室里我1秒钟都不愿意多待......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摘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
据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生涯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改善对策张龙伟 (100808020) 08教育学[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有效地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