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提问修改_教师的有效提问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教师有效提问修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师的有效提问”。

语文学科有效提问的相关措施

一 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

1、教师的有效提问应该体现在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前者是基于学情的有效问题的预设,需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时研讨,并在教案中有体现。后者是基于课堂教学发展的生成问题,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2、教师的提问应该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年段、单元的训练重点,深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施。

3、教师的提问指向必须明确,提问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清楚自己阅读、思考的方向。

4、教师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要充分了解学情,过易,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失去提问的价值。过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5、教师提问讲究时机。可以是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时,可以是学有所疑,有所惑时,也可以是学生产生兴趣,意欲进一步探究时,也可以是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出现闪光点时。

6、个人、备课组要进行课后有效提问的反思,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改正不足。

二 教师有效提问的相关维度:(这样的称谓会更加科学严谨)1 提问的角度:

(1)提问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之所在,或是内容方面的,或是表现技巧方面的,或在某一局部,或在几个语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彼此关联,前后呼应,重点明确,使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如果只抓住一些枝节性的问题大提特提,或者不注意局部重点在全文中的位置,就颠倒了提问角度的主次轻重。如学习《万年牢》一课,文中提到三次,题目也是“万年牢”,“万年牢”这个词平时并不常见,那么什么是万年牢呢?对于这篇略读课文,如果搞不懂“万年牢”字面的意思,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于是,开课伊始,我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理解万年牢这三个字呢?”学生首先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三个字上,而不是急于进入课文内容。“万年”表示时间久,“牢”是牢固,坚固,很难改变。那么,这三个字合在一起一定就是指一种事物或者精神品质可以长久留存并延续的意思了。基于对这个难点的突破,再让学生进入课文理解,课文中三个“万年牢”分别代表的不同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相比较之前的更概括,之前的应该称作是提问的具体方法)

(2)提问要灵活多变。教学实践表明,同一个问题,因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应该回避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如教学《乌塔》一文,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题内涵时,一般这样问:“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我在教学时另辟蹊径创造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文中的主要人物乌塔明天要转入咱们开元读书,而且点名要上咱们班,你欢迎她吗?为什么?而如果给你一个去国外旅游的机会,你会怎样做呢?”不难看出,以上子例,前者是按陈规套路来提问,容易让学生感到腻烦,而后者别开生面,所提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拉近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又新颖有趣。

(3)提问的方法:

A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体裁,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蕴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因此,题目往往是解读课文内容的关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题目涉及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题目中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用意何在?

《钓鱼的启示》《老人与海鸥》:你能结合课题,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B 针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提问。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在特定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思想情感,教材中有大量的作品是我们的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水平、经历所无法了解的。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再见了,亲人》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帮助朝鲜人民?中朝两国什么关系?

《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你知道这篇文章出自他的哪本书,这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写出来的吗?

C 针对整体感知的提问。

概括能力的训练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将阅读方法渗透进问题,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草虫的村落》作者详细描绘了几个场景,请大家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默读课文,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请用记叙文六要素法,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

D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

文章内容各有不同。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进行提问。核心问题当能触及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例如:

《蟋蟀的住宅》一课中“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蟋蟀是怎样不肯随遇而安的?

《桥》一课,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待、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

E 针对课后拓展延伸的提问。

教师要具备大语文观,结合文本具体的内容、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使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例如:

《穷人》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孩子之后,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怀念母亲》季羡林为何如此深情地怀念生母和祖**亲?大家可以找来《留德十年》和《赋得永久的悔》,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状况。若是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这样势必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度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特别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坡度及密度解答距,就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

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属于“微解答距”范围。例如《中彩那天》中,我们让学生思考“梦寐以求”的意思,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很快就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第二级,中级阶段,所提问题虽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和翻新,属于“短解答距”范围。例如《尊严》一课,让学生谈谈他从哈默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按照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是可以根据人物的品质去思考自己的感受的。

第三级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于“长解答距”范围。比如《尊严》这一课为什么以“尊严”为题?学生就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第四级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范围。所以,为了避免满堂问学生,提问次数过多,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思考性大的问题与思考性小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只有保证与教学目标有关发问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内容有关的问题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简明、精练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能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跳出原来的圈子,更概括,更有指导性。)

3提问的时机。

恰当的提问时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学生有所疑的时候进行提问,因为教师教学时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疑惑时点明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学习《中彩那天》第四自然段时,提问学生:父亲为什么会神情严肃?难道中彩得到汽车他不高兴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启发他们的思维。

二是在教学关键处进行提问,因为教学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在教学关键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活跃思维,掌握教学重难点。如在教学《猫》时,文章开篇就写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是文章的关键处,在此时提问:“为什么猫的性格很古怪?”学生在阅读思考圈画的过程中,找出猫性格上的多面特点,既贪玩又尽职、既勇敢又胆小、既可爱又调皮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很好地整合了课文内容。

三是在学生新旧知识联系处进行提问。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比如,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有学生提出:10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题目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教师在肯定了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后,紧接着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诸葛亮用草船借来的箭,后来又干什么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赤壁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对“借”字的理解。

4、课堂提问的密度

(1)密度是指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提问的多少。一堂课中,教师不只采用提问方式,还有其它教学活动,因此,提问过多节奏过快,会产生走过场或注入式,恰当的做法是有张有弛,把握一定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问题来实现的,但课堂提问的密度与提问效果的好坏并无直接的联系,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上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反对满堂灌,同时也不赞成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如教学《穷人》这一课,我认为从文章整体看,可围绕《穷人》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桑娜一家的生活怎样?你从哪来看出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为什么心惊肉跳?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渔家艰难的生活处境同时,也为理解重点的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做好铺垫。再围绕第二段中心词“忐忑不安”设计提问:桑娜为什么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文中哪些语句写桑娜心中忐忑不安?为什么?第三段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来抚养,这说明渔夫与桑娜一样,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围绕这层意思,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样说的?“熬”字能否有其它字换?为什么?渔夫和桑娜不谋而合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表现了穷人的什么品质?这几个问题既着眼于整体,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又把词句的教学蕴含其中,效果良好。

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课堂单向对话走向多向对话的必经之路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周兵[内容摘要]“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

有效教学、有效提问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

有效提问研讨活动

园本教研中的角色分析——由一次“有效提问”研讨活动所引发的思考关键词:园本教研,角色分析一、研讨活动中的角色分析 (一)主持人的角色分析在园本教研中,主持人的主持质量会......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目前,幼儿园的很多活动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师幼互动往往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技能等素养,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发......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进行有效提问”。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它......

《教师有效提问修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教师有效提问修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师的有效提问 教师 教师的有效提问 教师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