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推荐)_民俗学全
民俗学(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俗学全”。
一 民俗与文学
• 总论: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横向比较(圣母领抱与溪山行旅图的比较)
• 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考察民俗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民族民俗的特征。
• 比较主要涉及大的方面,即东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比较。
• 通过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体察中世纪时期,中、西方民族在民俗上的差异,及其各自的特征。
• 二,纵向梳理(圣母领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法,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法)
• 从史的角度,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民族风尚做一个阐释。
• 从远古神话传说阶段,过度到中世纪,随着时间的推延,民间的风俗也在发生着转变。
• “圣母领报”这一主题在艺术领域被反复表现,在表达的过程中,圣母与圣子的形象发生着很大的转变,这也显现出民俗的变化。
• 中国古代山水画,首先表达了农业文明之下,中华民族的风尚——崇尚自然山水、崇尚意境之美的精神。
• 其次,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古、近古时代的民风。
• 小结
• 从史的钩沉来看,西方民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
• 中国的民族风尚则比较稳定,古代民俗得以保留和继承
三,原因分析
• 西方民俗变化的原因:
• 传统的生产方式: 欧洲中世纪以商业、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上,中世纪的欧洲被认为是最为黑暗的时代,很多欧洲学者甚至不愿意提起中世纪时期的黑暗
• 宗教原因: 除了政治之外,造成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宗教原因(格里高利一世的宗教改革, “丕平献土”——梵蒂冈(教皇国))
• 东方民俗稳定、持续的原因:
• 生活、生产方式: 东方(华夏)民族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将人民相对固定在土地之上。
• 政治原因: 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人民有从事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的可能 • 结论
•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东西两大民族民俗差异的深层原因。
• 民俗本身具有流动性,它是由诸多原因形成的,影响因素的改变,决定了民俗的性质和表现方式。
• 文学艺术的差异性,表现了一个民族风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等因素,最终它影响到该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 建筑与民俗
一 纵向
从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民间习俗。
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
•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 原始时期,建筑本身,并不具有固定的意义,自然界的一切可利用的要素都成为原始人的“建筑”。
• 早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环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筑的风格。2文明时期
• 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建筑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建筑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以及一些政治上的特殊需求。• 人类历史的发展,让建筑逐渐剥离最初的自然属性,走向文明,成为真正的“建筑物”。
• 在功能上,建筑不再仅仅用于居住,还具有多重意义。
二横向
• 从横向层面来看,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建筑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已经扩大了很多。
• 建筑凝聚了政治、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象征政治权力和地位
“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
“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北京故宫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京故宫,清宫规模虽肇自明代,然现存各殿宇,则多数为清代所建。今世界各国之帝皇宫殿,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无与伦比 7世纪,迎娶文成公主——政治(不达拉宫的建立)
• 17世纪,五世*喇嘛重新——政教合一弘扬宗教文化
• 从中古时代开始,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宗教建筑越来越繁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白马寺塔河南洛阳东约二十五里白马寺,相传创建于汉明帝永平末年,为国内渊源最古之佛寺
• 同宫殿相比,寺院被保存的时间更久远,从信仰的层面来看,精神性的因素对一个民族风俗的形成具有更深远的效力。建筑表现民间风貌
江南水乡的房屋大都沿河而建,房屋较低矮,北方地区的房屋墙体十分厚,为了防风沙,窗户较高。
干栏式建筑,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大院
• 民间建筑的基本范式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其他功能则略次之。
相比而言,民居更准确地记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性
风水与建筑
• 风水与建筑的关系,反映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考量。
具体化到建筑领域,就是人将自我纳入自然当中的序位。
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风俗的建筑,主要体现在三种形式:
反映政治制度和统治需要的宫廷
• 反映宗教信仰的寺院
• 反映地域特色的民居
小结
•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建筑体现了民族最基本的意识形态、观念信仰、民风旨趣
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风俗简史。
三服饰与民俗服饰发展与民俗变化
•服饰的变化反映民俗的衍变
服饰衍变原因辨析
服饰变化的阶段
• 1.“衣不遮体”阶段
•“衣不遮体”的时代,服饰的特征及其功能都处在弱化阶段,服饰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各民族的风俗反映在服饰上,基本没有太大差别。
2.防寒、防暑、适应生产阶段
阿拉伯人用白布裹着头,用来防雨的斗笠和蓑衣,盔甲和弓箭等。
• 服饰对生产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服饰可以利于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组织模
式。服饰具有抵御、承载等多种功能。
3.装饰阶段
苗族妇女所戴的头饰,身上的饰品,满族妇女的旗袍,朝鲜妇女所穿的简约宽大的衣服
• 当服饰的发展,进入到装饰阶段之后,服饰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便扩大了很
多,它几乎可以象征一个民族的全部个性和集体心理。
4.区分社会等级、反映社会观念阶段
地位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大不同,古代某些饰品只有皇帝能有,只有皇帝能有明黄色,各官员也因职位高低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大不同
当服饰被运用于区别身份、地位等目的之后,服饰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达到极盛,其对于民俗的象征性也就被最终确立下来。
同时,服饰还反映了民族的集体心理等。
二服饰的精神性功能
1“性”功能
在部分“性”学家看来,最初的服饰并不能够起到所谓御寒的作用,最初的服饰的作用在于“性”目的审美功能
服饰的发展进入到以装饰为目的的阶段时,服饰便具有了强烈的审美功能。
3思想文化功能
服饰不仅具有通常所说的“御寒”等符合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以及审美
功能外,还具有表达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及民族观念等的功能。
穆斯林教徒的服装,民国时期的中三装,女子所穿的旗袍
小结
服饰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民俗的变化;服饰所蕴含的精神性意义,也反映了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风尚和生活旨趣。随着文明的发展,服饰的文化内涵逐渐取代了它最初的现实功能性。
一上古时期
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和装饰品
• “它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状况:大约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手编织物做
衣服的阶段。这是可信的,也是重要的。”
• 手编织物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传统形成的时期。
在手编织物的过程中,各民族把灵魂深处对“生”的向往表达在织物上。
• 手编织物的时代已经超越了最早的“衣不蔽体”的时代。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化就开始凝聚自我的个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服装实物很难保存下来,今后也许在那些极干燥或极潮湿的地区地层中会有幸运的发现。若从现有遗物拣选,也有一些间接的形象资料可供考察
• 早期的原始人采用的防治技术,在纺织品的选用上,多采用最为原始的材料,如植
物纤维等,所以易于腐坏,不易保存。仅有少量已碳化的纤维得以保留。
• 从文化角度来看,服饰的易腐也反映原始文化的脆弱,因此,在文化意义上便更为
可贵,也更难分辨。
玉人,胡服陶俑,云纹银人,•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面成为人格象征,一面成为玩赏器物。”
二中古,近古时期
• 中古、近古可视为中国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两个阶段具有密切的传承性,所以
可以将这两个阶段放在同一个层面来考察。
• 以唐、宋两代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近古、中古时期中国民俗文化的传统唐代
唐代
• 以宽服、大袍为主,衣着洒脱、姿态万千。
精神在服饰上的展现。
宋代
以紧身圆口为主,衣着实用、简洁。
总结
• 中国服饰反映了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服饰的变化直接承载了中华民族风
俗文化的变迁。
因此,作为文化的外衣(表象)——服饰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
四 影视与民俗
• 同文学艺术、建筑、服装等民俗形式相比,电影更为直接地反映的民俗的状况。
电影还反映了现代人对民族传统风尚礼俗的理解。
• ►角度
民俗特质:反映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社会现实问题。
例证一:
伊朗电影《小鞋子》反映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状和一些基本的社会问
题。
《小鞋子》反映了伊朗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贫困成为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凝聚了伊朗社会的基本风貌。
•《七武士》反映了日本中世纪的风俗状况。表现了封建时代,日本普通农民困
苦、艰难的生活状况。
• 《七武士》表现了日本封建时代的基本的社会状况,战争频繁、土匪横行、民不聊
生。
电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忍耐、执着、坚强等等。
►角度
文明冲突:传统民俗同现代文明的冲突。
《上帝也疯狂》中反映的非洲原始部落民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 “上帝疯狂”的象征意义:现代文明带给人
类的灾难。
从天而降的瓶子,一开始给部落带来惊喜,之后便给部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红高粱》中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同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殖民战争与民族独
立问题。
•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中国农业文明。
在影片中,“红高粱”的意象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象征物。
• ►角度
历史还原:反映现代文明眼中的历史与民俗问题
• 《乱世佳人》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电影对原著的理解从美国南北
战争到《乱世佳人》(小说)再到《乱世佳人》(电影),反映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在美国民俗风尚中扮演的尴尬角色
• 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对种族问题的认识。
• 《开国大典》中,对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历史再现,反映新时期中国民俗的变迁。• 从《开国大典》所反映的前后时代,是中华民族风俗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最
明显的表现就是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和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改变。
小结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重现了民族的风尚,一方面反映民族社会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反映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姓名:李金河院系班:哲史院10级哲学1班家乡的民俗学我来自河南泌阳羊册。谈起民俗学,对于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也只能从我理解的层面来谈一下心中的民俗学。在我的心中,家乡......
1、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2、民俗的基本特点 ⑴ 集体性和社会......
《民俗学研究》作业姓名:张彪 010109204 09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籍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王截流乡王楼村家住六安市的我,也许对家乡并没有太清楚的 了解,霍邱县坐落在六安市的西北......
第一讲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一、作为词汇的“民俗” 1.Folk-lore: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
《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时数:36 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1.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