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_民族理论与
民族理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族理论与”。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夏雨 09064005 计算机科学学院
自动化 王奎正
完成日期 2010年 11 月15 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古朴纯美的彝寨,别具特色的白族民居,乡土韵味的傣家吊脚楼······一个个特色民居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
但在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正在急剧消失。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民族村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民族村寨不仅蕴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等特色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村寨体现着各民族强大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对传承民族优秀村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建设民族文化强省,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民族自治地方、世居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左右。世代居住在这片红土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村寨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各民族村寨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传统风俗、传统手工技艺等特色文化正加速消亡或失传,各民族特色村寨遗产已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境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保护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继承发展民族村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西双版纳,通过上网搜寻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对西双版纳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做了调查以及整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简介
西双版纳民族人口众多,特色浓郁,魅力无尽,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朵奇葩。
为掌握州民族情况,进一步规范使用少数民族称谓和有关数据,州民宗局组成调研组,于2004年5月至6月,对全州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种类、世居少数民族、跨境少数民族及未识别民族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重点调查了苗族、壮族、佤族、景颇族,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以及未识别民族的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等。
一、西双版纳州辖区内所居住的少数民族种类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我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二、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解放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七)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落。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共110户703人。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十)佤族
西双版纳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共219户938人。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58户,268人,其中夫妻双方是景颇族的9户,单方是景颇族的16户,另有汉族26户、拉祜族5户、哈尼族2户,景颇族有90人左右。
景颇族自称“载佤”。据景颇寨66岁的和三妹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过去寨子里或家里有什么事,要杀鸡祭献,请摩巴念经,现已不进行这些仪式。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近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多措并举,加大民族传统建筑保护力度,推动民族传统建筑传承发展。
一、投入专项经费,抢救、保护和修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市委、市政府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每年投入资金对景洪主城区进行民族特色化改造建设,要求所有临街商铺的门头广告按特色化要求进行改造,现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民族特色化改造面积5990平方米,拆除改造门头广告210余家。同时,景洪市严把规划审批关,对城市所有新改扩建工程实行民族特色化评审,2008年以来,共对79个项目进行了民族特色化评审并签发了民族特色评审意见书,对全市下辖的10个乡镇的新建工程也要求进行民族特色化评审。
二、突出特色,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全市村镇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城镇形象,使城镇文化、城镇精神、城镇风貌和民族文化底蕴得到充分的反映,形成“自然-空间-人类”和谐融合的体系。一是对村镇进行了细致的前期调查和建设定位,着重突出一个“特”字,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区位、景观风貌、民族风俗等特点进行规划,使各个村镇展示出各自特色,避免“千村一面”。二是对实行异地搬迁和受灾重建的村寨,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如嘎洒镇曼喃新村、基诺乡大巴伞村的整体搬迁等,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进行了民族特色化评审,利用规划指导村镇建设。
三、着力保护好旅游沿线、旅游景点的传统民居。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是政绩,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政绩。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杆栏式建筑民居是傣族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傣族的一份珍贵物质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傣族园景区内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嘎的杆栏式竹楼群古朴、雅致、壮观,是傣族园旅游发展的“根”,只有保护好它,傣族园的傣族民族文化旅游才有依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抢救和保护傣族杆栏式建筑,傣族园公司于2003年建立了杆栏式建筑保护基金,制定和实施《傣族园风景区关于保护杆栏式建筑的管理办法》,对景区内村寨新建盖傣楼杆栏式建筑的81户示范户进行公开奖励,每户给予4000元保护基金,到目前共发放了32万元的杆栏式建筑保护基金。傣族园通过这样的奖励制度较好地保护了园区内的民居风貌,同时园区内的农民群众也得到了实惠。
四、加大傣族新民居设计方案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傣族民居建筑研究与设计项目。通过深入到勐罕镇及景洪城附近的多个村寨进行调研,在进一步了解傣族民居的地域习俗和建筑文化特点、傣家民居建筑存在的不足、傣族人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特色化研究,聘请了当地对民居建筑有一定经验及研究的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后,提出并完成了四个傣族民居建筑方案设计。目的是在不违背傣族传统习俗的原则下,运用现代建设材料和施工技术,继承和发扬傣族杆栏式民居的建筑文化,使傣族民居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同时,景洪市建立了城镇规划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特色化专家评审和景洪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制度,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已列入地方立法规划。开展傣族新民居建筑设计方案评选活动,建立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创新奖励制度,编辑出版了《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建筑方案集》。制定傣族新民居施工导则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表,加强民间工匠工艺技术培训。
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这项工作,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协调;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不同民族、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地区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项目应选择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体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村寨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当地政府和群众有较高积极性的村寨,应以支持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为主要内容,以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和综合考虑,突出重点为主要原则。
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人文精神、劳动智慧、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在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要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镶嵌在少数民族熠熠
生辉的宝石。
鸣谢:
阿荣旗新发朝鲜自治乡进你那经济的发展摘要:通过在第洗发朝鲜自治乡的调查,了解到该乡经济通过以下几点在近些年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经济......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
填空题:1、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000万的民族:壮族和满族。3、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学校:沾益二中 年级:高一年级 (1-4班)授课教师:谢家龙 (5-8班)授课教师:张利鹃0《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第一讲 民族概论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问题——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电信学院 电气信息类完成日期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