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
„材料一‟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①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材料二‟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②皆臵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可见有司③之失败,富室之无良,何怪乎外人轻侮也。况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
界一式,以便往来。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干德利的《中国的今昔》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干德利是洋务运动时期关注中国问题的英国专栏作家。《中国的今昔》一书出版于1895年,主要是收录了干德利给《泰晤士报》的通讯及发表于其他西文期刊的文章。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体现了比较成熟而完整的维新变法思想,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从当时中外人士的这些描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出:1.上海等通商口岸的房屋建筑、街道、公园及电灯、自来水、电报、电话、交通工具等近代公用设施和市政文明,是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成为中国人初步认识近代文明的直观“教材”。2.中国模仿与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正是从沿海通商口岸的租界开始的,并逐渐传播到内地各处。3.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通商口岸的外国租界,目睹了西方舶来的近代文明,由此大开眼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辟,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这些地方都成为列强扩大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跳板,但客观上也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移植到了中国。因此,通商口岸实际上也是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基地和橱窗。这样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打破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并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文明
在中国的传播。
【注释】①工部局:近代中国城市的外国租界内由侨民选举产生的市政管理机构,后逐渐演变为租界最高权力机构。②仆地:倒地。③有司:指负有相关责任的机构或部门。
2.“断发易服”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①,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材料二‟夫发不论古今,以宜时不宜时为断;制无问中外,以便民不便民为断。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②之矣。蒙以为及今剪而易之,于国家无毫发之损,而有丘山之益。小利不足言,请言其荦荦大者:一曰借以变法……二曰借以养廉……三曰可以强兵……四曰可以强种……五曰可便行役……六曰可振工艺……七曰可善外交……八曰可弭教案……夫不剪不易,种种窒碍若彼,剪之易之,利益之巨若此。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
„材料三‟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③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④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
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
【解读】材料一引自康有为于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所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引自《湖北学生界》第3期所刊载的《剪辫易服说》一文。《湖北学生界》创刊于1903年1月29日,至1903年9月21日停刊,是一份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留学生刊物。该月刊为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主办,是近代留日学生中第一份带有省名的刊物。材料三引自黄藻所编《黄帝魂》中的《论发辫原由》一文。《黄帝魂》是一部政论集,出版于1903年,内收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的40篇论文。该书影响很大,后曾多次再版印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这组以“断发易服”为中心的材料中,可以看出:1.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的频繁,人们开始从“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的角度对中国人的服饰、发辫进行反思,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留学生鼓吹得最为激烈。他们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并从多方面论证剪发易服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3.发辫还与满汉矛盾纠结在一起,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4.发辫甚至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百日维新的失败即被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清末要求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已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
【注释】①豚尾:猪尾。②稔知:熟知。③贻:遗留。④咎:指责,责备。
3.婚姻变革
„材料一‟夫二十世纪专制国之民,无日不以夺自由为目的。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心非不知平权自由之乐,欲求之而不敢说,犹如其痛痒而不敢示人以求疗也。吾今敢昌言以告我女子曰:“婚姻自由”。
──金一《女界钟》
„材料二‟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①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被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文明婚礼,实有三长。
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其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二、订婚后,男女立约,先以求学自立为誓言。
三、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事,礼服一袭。
──徐珂编《清稗类钞》第五册
【解读】材料一引自金一的《女界钟》一书。金一,即金天翮,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和兴中会。他于1903年撰写了《女界钟》一书,署名“爱自由者金一”。《女界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旨在敲响女界革命的警钟,唤醒女同胞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努力。材料二选自徐珂所辑《清稗类钞》“婚姻类”中的“文明结婚”条。徐珂是《东方杂志》编辑,早年曾参加“公车上书”,也曾为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清稗类钞》是徐珂采录几百种清人的笔记,同时参考大量报章等资料编辑而成的笔记集。全书共有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13
500条。
1.清末时期,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明确地将传统婚姻与专制制度联系起来加以批判,并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2.新式婚姻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从个性解放出发,强调爱情至上,婚姻自由,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年轻人经介绍或是自己认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最后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而缔结婚姻。这不仅大大简化了结婚礼仪,而且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愿。3.新式婚礼与旧式婚礼相比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质。新式婚姻体现出婚姻观念的变化,在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同时,更要经过夫妇双方同意,从而增强了男女婚姻自主的观念。第二,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追求的是去奢从朴,铲除了传统婚礼过程中的很多陈规陋习。第三,新式婚礼的证婚人宣读婚书、人用印、主婚人训词等仪式,具有近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也带有明显的模仿西方的痕迹。
“婚姻自由”观念的兴起,以及传统婚礼向新式婚礼的转变,不但逐渐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更增强了人们的婚姻自主意识和自由观念,也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①光、宣:光绪、宣统年间。
4.统购统销政策
„材料一‟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国家对于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主要工业品的加工定货、大量收购,批发商的业务已经逐渐缩小。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布匹实行了统购统销,对绝大部分工业品从出厂到零售,一般不让批发商掌握货源,这样,就使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避免了批发商的投机囤积。国家对于已经没有货源的批发商,或则让他们经营二批发,或则正由国营商业
部门录用其从业人。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至六日的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之三)》
„材料二‟一九五四年九月,全国城乡的粮食销量开始了不正常的上升,当时没有加以注意。到了今年三、四月份,在原属华东、中南、华北地区若干省份的部分农村中,出现了许多农民要求供应粮食的现象。结果,国家销售的粮食超过月度计划很多,而且往往超销越多的地方,叫喊缺粮的越多。与此同时,在农民叫喊缺粮地区的城镇中,粮食销量也不断上升,不少地方发生了排队争购切面和其他食品的现象。为了迅速纠正粮食销量的这种不正常情况,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在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发出了《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全国各省市立即派出了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到城市整顿统销工作,再一次宣传粮食统购统销的意义,号召人民起来协助政府做好这一工作。对于要求供应粮食的户进行评议,把不应该供应、可以少供应的数字削减下来,可以迟供应的就推迟,同时保证缺粮户必要的供应。经过这样整顿以后,销量迅速恢复正常,“缺粮”的喊声也有了显著的减少。
──《人民日报》1955年7月21日
„材料三‟全国已经有三千二百九十八个市镇先后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制度。这些市镇包括大、中城市,各省县城和一些较大的集市。山东、山西、福建、江苏、安徽、陕西、辽宁、黑龙江、热河等省内计划实行定量供应的市镇,已经全部实行了定量供应制度……各地都有很多材料证明,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不但可以节约粮食,而且能进一步保证粮食的合理供应……在这个时期,节约粮食的工作日益深入到居民的家庭。“节约粮食,合理安排家务,支援国家建设”,成为广大家庭主妇的行动口号。许多居民在定量供应后,改进做饭方法,减少抛散,订出了节约用粮的计划。
──《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日
【解读】材料一辑录自李富春同志在1955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李富春,湖南长沙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李富春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工交办主任,是中共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制定和贯彻执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掌握第一手情况,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材料二选自195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一文。材料三选自载于195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全国三千多个市镇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一文。
1.建国后,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缓解了一些投机商投机囤积所造成的危机。2.国家在实行统购统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地方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国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紧整顿粮食统销,保证粮食供应正常,以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3.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其中既包括大、中、小城市,也包括各县城和集市。4.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也使得节约用粮的观念深入居民的家庭。
建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初步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也缓解了部分投机商投机囤积,哄抬物价,扰乱人民正常生活的种种危机,维护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保障了在特殊时期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定量供应”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道新生活景象。
5.国家安居工程
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目的是结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城镇住房商品化和社
会化的进程,促进城镇住房建设。
实施国家安居工程要为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提供政策示范;要实行政府扶持、单位支持、个人负担的原则;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国有安居工程住房直接在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并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不售给高收入家庭。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解读】材料选自1995年2月在全国各地开始实施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是由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是国家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讨论而提出的,对推进居民住房改革,建立住房新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
1.安居工程在加快城镇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城镇住房的建设。2.由于安居工程实行政府扶持、单位支持和个人负担的原则,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因而受到各地政府、群众,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遍欢迎。3.过去单位建房、合作建房大多是福利性的实物分配,产权归公,房改时二次出售,而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直接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改变了住房的福利实物分配方式,直接引入了新的机制,即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供应体制,体现了严格的政策性和示范性。
国家安居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推动居民住房改革,加快我们城市住宅建设及解危、解困和建立住房新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一大批安居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6.新中国成立后的移风易俗
„材料一‟昨日下午五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封闭妓院的决议,聂荣臻市长在热烈掌声中,郑重宣布,立刻执行此项决议。市公安局在奉到命令之后,在五时半即出动干部和公安总队二千四百余人,在总局总指挥局的指导下,由民政局、市妇联等有关部门予以协助,分别到外城五个区及东部、西部等地,将饱受摧残和剥削的一千二百多个妓女,分别收容于临时设立的妇女生产教养院……妓女在收容时,一般反映良好,三等妓女玉淑说:“这真好极了,我们早就盼望这一天。”……为了使妓女们获得彻底的解放,临时设立的妇女生产教养院将依据此次京市各界代表会议决议的精神,负责对妓女进行教育,改造其思想,并将为她们医治性病,有家可归者遣送回家,有结婚对象者助其结婚,还没有结婚对象的,就组织她们学习技能,从事生产,使她们能逐渐独立谋生,成为社会的生产力量。
──《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2日
„材料二‟在这次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中,从铁路、航运、邮政、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并从很多地区,暴露出为数甚多的国家机关内部人员包庇或勾结奸商、毒贩、流氓、甚或反革命分子贩运毒品、金银、私货的各种罪恶活动,在若干部队工作人员中亦有发现。这些罪恶活动,给予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这是旧的中国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污毒,全国解放以后在很多地区虽曾有所减少,但就总的情况看来,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为了根除这种旧社会的恶劣遗毒,在全国范围内有重点地大张旗鼓地发动一次群众性的运动,来一次集中的彻底的扫除,是十分需要的。为此,特做如下各项
指示:
一、首先集中解决贩毒问题……
二、要根绝制造、贩卖毒品或包庇掩护毒犯的现象,必须依靠广人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斗争的积极性……
三、铁路、交通是毒贩借以偷运毒品的线路;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是毒贩勾结收买内部人员求得包庇掩护的主要对象;边防、海关是毒品出入国境的要隘……
四、对于运动中被揭发或自动坦白的毒犯,在处理上应采取严厉惩办与改造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打击惩办少数,教育改造多数,即:制造者、集体大量贩卖者从严,个别少量贩卖者从宽;主犯从严,从犯从宽,惯犯从严,偶犯从宽;拒不坦白者从严,彻底坦白者从宽;今后从严,过去从宽……
五、关于种毒问题,目前主要发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在今后工作中逐步解决。内地的种毒问题,必须检查禁止,在这次反毒运动中,如不能同时解决,则可在运动结束后,另行处理。
──《党的文献》(杂志)1996年第4期
„材料三‟山西省进行重点取缔会道门的工作,获得显著成绩。该省从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前华北人民政府①颁布严厉取缔封建会道门的布告后,全省各地均进行了取缔工作。今年春季,各县在服从生产总任务的精神下,又有重点地进行了取缔一贯道的工作,计有七百三十四个村庄进行了取缔工作。群众自动退道者达八万二千三百余人;另有一千六百九十二个普通道首进行了登记;一百三十三个职业会首被拘押。此外,政府并没收了一贯道的反动文件、印信及办道的非法财产一部分……各县在取缔一贯道的工作中,贯彻了对取缔会道门的政策,广泛地向群众揭露了一贯道的罪恶事实,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觉悟有显著的提高,认识了一贯道进行反革命活动的真面目。因此,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内,很多的道徒都自觉地退
出了道门组织。
──《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
„材料四‟山西省武乡县与黎城县搭界的一座大山长约二百余里,山上六个村子,都住着种地的农民。……在这次贯彻婚姻法运动中,武乡县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特别重视了这个地方。为了使山地农民受到婚姻法的教育,由武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司法科长等八十多个干部,带着三部收音机、七部幻灯片和许多画片、漫画,前后在这宣传了二十多天。群众见我们来贯彻婚姻法,起初很恐慌。……工作队一方面训练该地干部,一方面分头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宣传。收音机、幻灯片在宣传婚姻法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一次,来看幻灯片的就有三百来人……经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好处……婚姻法在山区贯彻后,婚姻自由已经不再为群众所反对了。
──《中国青年报》1953年4月17日
【解读】材料一选自《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2日登载的《迅速执行各界代表会议,北京市府封闭全市妓院,千余妓女摆脱摧残剥削》一文。材料二选自195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材料三选自《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登载的《山西有重点取缔会道门,八万一贯道徒自动退道》一文。材料四选自《中国青年报》1953年4月17日登载的《婚姻法上了山》一文。
以上几则材料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风俗习惯上的巨大变化:1.针对卖淫嫖娼这一社会丑恶现象,国家采取统一行动,予以坚决取缔,在强令关闭妓院的同时,也对妓女进行了收容、改造和教育,并为她们安排生活出路,使她们能够自食其力,过上新的生活。2.针对建国初期吸毒贩毒十分严重的情况,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禁毒运动,采取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遏制毒流的泛滥。3.在取缔会道门这个问题上,除了中央强令执行外,全国各省也进行了取缔工作,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社会风气为之一新。4. 1950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的婚姻制度。这不仅仅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如材料中所述的“婚姻法上山”,使得广大农村也沐浴了这股妇女解放的新风。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根除遗留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在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开展封闭妓院、查禁毒品和打击摧毁反动会道门的斗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施行,是全国范围内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重大举措,导致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注释】①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8月26日成立于石家庄,是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9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华北人民政府工作立即结束,原所辖五省二市改归中央直属。此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农业部等部门在华北人民政府各部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来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平江四中钟强棋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流程一、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三、教法简介三、教法简介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授课教师:吕晓轩授课时间:2013年4月9日星期二 第五节 授课地点:高一(5)班教室 授课班级:高一年级(5)班 ●三维目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 “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