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feng_传统文化研究课例
课例研究feng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传统文化研究课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新教材为化学课堂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与原有的旧教材在编写意图和内容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现行高中教材与之有些不配套;初、高中化学教材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现在的初高中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初高中的教学的分离日益突出,很多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教师也对高中教学缺乏了解,加上初高中教师平时又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更加剧了这种脱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初高中学生在知识体系的上现状及困惑; 2.研究初高中化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教育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全体新课程教师参与到对学生的研究中去,通过研究初高中的知识衔接问题,真正了解我们的施教对象,从而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难度,在情景设计以及典型事例列举时,确保学生的可接受性。
四、所做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年8月——2013年
(一)确立课题组成员,做好课题申报等相关工作。
(二)召开《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课题开题会会议内容主要有:1.通报课题的论证等申报工作情况。2.明确分工。将来自四所学校的八位教师分成两个研究小组,每组4人,即由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各两名教师组成,便于进行听课研讨等交流活动。县中和城关中学小组:
曾思平(高中)
周招群(高中)康彩华(初中)
彭家英(初中)县二中和文山学校小组: 欧阳群昌(高中)
曾德智(高中)
罗春水(初中)
何余德(初中)3.确立近期工作目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做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这个阶段几位课题组成员对高一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为《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课题提供可行性实验依据和实施方法。从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感到学有所困,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适当的调整。
(二)研读新课程标准、初高化学教材,分析研究衔接内容,探究衔接方法。1.几位初中教师配备了高中一年级化学教材和教参,并通读了高一教材,将我县现用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提出对如下内容进行衔接研究,在九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中进行延伸、拓展试验。(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是将氧化反应、氧化性与还原反应、还原性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因而试验中在讲还原反应时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碳还原氧化铜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实例的分析,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只介绍了部分物质的性质、用途,如碳只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对各主族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作较系统的介绍,我们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进行分析,初步进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部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我们在初中辅导学生时作些复分解反应书写的延伸,让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2.高中教师收集了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了解和掌握了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并与高中教材作了分析、对比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1)初高中教材有脱节之处。如:①初中化学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甚至在高中课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②关于溶液的计算,在初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而在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习题中常常接触到。(2)高中化学教材编排与课时不配套。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阶段,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高中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如高一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抽象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知识要领、定律等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过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不符合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物质的量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然而,有的学生升入高中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知识基础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思维方式不适应,学习习惯不适应,学习起来困难很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初高中内容衔接点,合理设计教法,想方设法架起初高中学习的桥梁,使学困生走出困境。3.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写好探究实验课例,实验后不断补充修改,并写好阶段性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9月—10月)
(一)整理相关材料,总结课题,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二)总结研究成果,整理课题相关教学案例和论文。根据一年来的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失,为下阶段的推广提供素材和可靠依据。
五、取得的成果
(一)各成员通过两个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城关中学康彩华老师所教的实验班2006年、2007平均分比平行班普遍高出十多分。罗春水老师任教的三个班的化学成绩各项考核指标在其所在学校14个班中一直包揽了前3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高,后劲很足(具体情况参见附表)。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成绩也在年级名列前茅。
(二)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更浓,思维更活跃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在实验班的化学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良好,充满探究的欲望,感情丰富,情绪高涨,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了爱质疑、好探究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动脑、动嘴、动手,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实施课题《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不仅得到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争取到了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使各自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1.2007年9月,欧阳群昌老师被国家教育部等部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康彩华老师参与了2007年《中考化学新评价》的编写工作。多篇论文获县、市级奖。2007年被评为县科研标兵。3.罗春水老师2006年11月参加全县中青年教师“百课竞赛”活动,荣获初中组化学学科壹等奖;2006年12月被初评为吉安县首批初中化学学科带头人,2007年2月,在2006年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荣获“园丁奖”,4.本人被评为吉安市2006年度优秀教研员;撰写的论文有一篇论文获省一等奖,一篇刊于《吉安教育》2007年第4期。
六、问题与思考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搞课题研究也有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中化学教师大多数都还兼教别的学科,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新教材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学难度不易把握,且关联的知识又多,对每个知识点都去拓展,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如何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作适当而有效的营养补给,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3.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滞后,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利。社会、家庭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仍然存在偏差,教学质量的好坏只看中考、高考升学率,这样就束缚了教师课改的手脚,仍然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应付考试。尽管教改的路上有诸多困难,但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将不畏艰辛,一如既往,努力探索教改的成功经验,继续为新课程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应该了解的定义1、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一、课例研究——唤醒教师的主题意识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
课例研究一、问题情境画家会画画,很伟大,很出名,受人仰慕、推崇。牧童年龄小,会放牧,地位低下。两者相差悬殊,可是著名的画家和小小的牧童之间却发生了故事,后来,大画家甚至对小牧童......
篇1: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一、课例研究的含义“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
语文课例研究改进课评课5月份,我们参与了课例研究活动,一起备课、听课,根据五个维度评课。近期我们根据前一个阶段的收获及不足,我们组语文老师上了改进课。其中我组的杨媛媛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