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_水龙吟实用教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水龙吟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

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南宋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回顾初高中阶段学过哪些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介绍辛弃疾:谈谈你眼中的辛弃疾。

已经13年了,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淳熙元年,他应叶衡之聘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言志)

七、、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

(一)赏析上片

思考1:在赏心亭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弦?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描写了哪些动作? 看到的景:楚天 江水

落日 断鸿 动作描写:看

思考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牵动了作者“无人会,登临意”的心绪。在我看来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哪些句子真正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的典范且让你难忘呢?请选择一句加以鉴赏,并说说你的理由。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天高水长、浩渺寥廓

热血沸腾慷慨悲歌

【明确】:开篇写景,以无际楚天与滚滚大江作背景,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面对这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东去的长江,渺茫壮阔的境界,词人那种热血沸腾慷慨悲歌的情感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壮阔秀丽 家国之愁 忧国忧民之情 【明确】:借景抒情。“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用玉簪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似将青罗髻,撒在明月中”,皮日休用青罗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玉簪螺髻”写出了江南远山壮阔秀丽。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思考:作者为什么认为“玉簪螺髻”般壮阔秀丽的江南远山“献愁供恨”呢?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苍茫悲凉

孤寂悲苦;家国之悲 乡土之思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所用的三个典故,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再次展示背景材料:22岁的辛弃疾率义兵经戈铁马,投奔南宋,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而此后的12年,满腔热血的他却不被信任——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被采纳,不被重用——投闲置散。34岁的辛弃疾进退两难,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法实现抱负,只能任年华虚掷)

要求学生紧扣“休说”“羞见”“可惜”三词分析情感的层次性,体会作者对典故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态度,紧扣背景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小结:下片用三个典故来展开论述“登临意”。第一个典故这里辛弃疾虽然拿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第二个典故诗人对许汜身处天下大乱之时,不忧国忧民,而去为自己购买田地房产,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如果自己也像许汜那样为自己去购买田地房产,一定会受到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耻笑,自己也感到惭愧。第三个典故桓温是见树木长大,叹息年光流失,转眼人已经老了。而诗人“可惜流年”和恒温完全不同,诗人可惜的是自己起义南来已经十二年了,而自己时时刻刻希望的:出兵北伐,驱逐金兵,恢复中原。至今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叶嘉莹教授曾说:“盖辛词之用古典,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作用:一则即可以使之避免直言之质率;再则又可以将一己之感情推远一步,造成一种艺术之距离;三则更可以借用古典而唤起读者许多言说之外的联想。”

思考3:体会“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的作用。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只有呼酒买醉。这正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同时也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教师小结: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5岁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走进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吧!

景色:楚天 江水 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无人会,登临意”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搵英雄泪” 用典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入: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人的豪放风格。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设计语文组 孙阳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背景,了解词中典故。 2 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从情景交融与运用典故言志两方面来鉴赏登高词。3 深入体味作者心......

水龙吟教案

徒弟教师汇报课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B.......

《水龙吟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水龙吟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水龙吟实用教案 教案 水龙吟 水龙吟实用教案 教案 水龙吟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