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四上第五单元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上第五单元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1页:
1.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1.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 共计4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单元测试练习
第一课时 找规律
(一)1课时 1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教学要求:
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预想: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出书上问题,可以谈话引导我们把这场景中的物体按他们排成的三行来看一看,每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每行两样物体有多少个?)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
(对教学语言的思考:我们发现的规律从数学角度上应该要有准确的表述,甚至是抽象的概括,可是对于孩子我们用形象语言教学效果要好,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我们数学训练语言是否还要停留在形象的水平上呢?所以这儿是否可以尝试这样的小结: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间隔着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种物体,那么它就
比另一种多一个。)
4.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过渡语言:像上面我们发现兔子乐园中间隔排列的物体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个隔一个地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下面我们用小棒和圆片再来排一排,看一看。)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5.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说一说有多少个广告牌,并说明理由。
(说明:这里的排列情况和我们例题的规律是一样的,广告牌的个数应该比电线杆的根数少一。列式:25—1=24(个))
第2题::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锯木料时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一,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一。)第3~4题: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说明: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排时候,夹在中间的桃树要比柳树少一,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圈时候,桃树的棵树要和柳树的棵树相同。)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
找规律
有9块手帕,用 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有13根木桩。
教后记: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一课时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什么是中间的间隔,也能理解两端的含义。但是我们更要学生自己判断这种题目的变式,例如我们不是摆花,也不是载树,我们改为锯木头,这就要学生理解锯木头是在中间,次数要比段数少1。还有对于钟声也是这样,例如有这样的一题:“6时整钟要敲6下用5秒,12时整敲12下不是用10秒,而是11秒。”
还有书上的圆形池塘的问题,只要用圆的周长除以间隔不要加一也不要减一,其实正方形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圆的问题,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封闭的图形。
第二课时 找规律
(二)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可以设计复习题来让学生感受规律,把一根水管锯成10段,要锯几次?
我们全班同学排一队做游戏,每一名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我们班的女生够吗?,如果排成一个大圆圈,还是需要这么多的女生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个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重点讨论:为什么7棵树只能算6个3米?为什么5只兔子但是只能算4个2米?)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第2题: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林阴道”就是例题中的那条,长度为18米。再一道学生利用规律思考得出18÷2=9(盆)9+1=10(盆))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
板书:找规律
3×6=18(米)答:林阴道一共长18米。
4×2=8(米)答:兔子的队伍共长8米。
教后记:
这一课时明显比上一课时难很多,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有多少个间隔,每个间隔有几米,还有这种题型的逆应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17.长城【教材简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8~79页例1(1)、(2)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2、3、4、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
XX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6.说勤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