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王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刘迪

一、导入激趣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检查预习、音形识记

戳()tān()塌

山毛榉()废xū()Chóu()劳

水qú()

缝隙()干涸()

Kāngkǎi()薄荷()

2、词语解释。

1、坍塌 •

2、废墟: •

3、干涸: •

4、刨根问底: •

5、不毛之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见课后)• 提示

• 概括第一次见牧羊人的情形可在2-11段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牧羊为生)

• “这个男人不太爱讲话”“他显得自信、平和。”(性格沉默、自信)

• “他是一点一点地„„补丁的阵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意志坚定、执着)

• “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 经过整合,可得如下信息:

• 独自居住,牧羊种树;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自信、平和,执着。

三、再读课文 析人物形象

•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擦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 „”

3、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四、归纳主题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通过作者三次所见,展示了阿尔卑斯山的巨大变化,赞扬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谈收获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六、拓展积累

资料: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

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文中的“植树人”是谁?

2、他为什么感动了你?

93岁感动中国老人离世 生前靠捡破烂资助若干贫困生 1月18日早上,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雪窝烟台的每一个角落。上午9点,烟台招远殡仪馆内,哀乐低回,四面八方的人们穿过风雪陆续赶来,来送拾荒助学“感动中国”的老人刘盛兰最后一程。

风雪无阻,受助者送老人最后一程

告别的人群中,一位戴眼镜的男士眼眶红肿。他叫乔垒,36岁,是老人生前捐助过的学生之一。今天,他特意跟单位请假从济南赶来“见爷爷最后一面”。

1998年,还在上大学的乔垒家中突遭变故,母亲去世,父亲患病,他和自己的双胞胎弟弟面临失学困境。刘盛兰得知后,毫不犹

豫向兄弟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靠着老人不间断的汇款,兄弟二人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汇来的第一笔钱只有20元,不多,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工作十多年来,兄弟二人经常回来看望老人。

同样受助过的学生王立平也赶来了,这位年轻的姑娘泪流满面,诉说爷爷的每一次捐助,对她的人生都是莫大的帮助。“爷爷前后捐助了4500元,每一分都是他靠捡破烂省吃俭用攒下的呀!”

哀伤写在受助者的脸上,也写在每一位志愿者的脸上。烟台扬帆爱心助学队的志愿者,送上了挽联。“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一定会继承老人的遗志,将老人的爱心继续发扬光大!”

靠捡破烂,捐助全国上百贫困学子

刘盛兰家住烟台招远蚕庄镇柳杭村。从1996年开始拾荒助学,20多年来,他靠“捡破烂”捐出10多万元,帮助了全国上百名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生前没有儿女,但老人最后的时光并不孤独。

老人住院期间,很多义工自发赶来,轮番照料。岳辉是招远一支义工队的负责人,经常去探望病中的刘盛兰老人。

为攒下每一分钱帮助孩子们,老人多少年不曾买一件衣服,没尝过一点肉滋味。

“能拿出一部分收入捐资助学,多数人能做的,老人做到了,但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捐出去,多数人做不到的,老人也做到了!”岳辉动容地说。

不求厚葬,只盼后人继续捐资助学

“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曾给刘盛兰的颁奖词。

生前弥留之际,他叮嘱自己的侄儿,死后回老家随便找一个地方埋了就行,不要给人添麻烦。唯一让他遗憾的,是自己再也无力帮助孩子们了。

1月16日清晨5点半左右,因多功能脏器衰竭,老人入院28天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愿天堂不再有病痛,爷爷一路走好!

室内,仪式简朴而感人,室外,雪花漫天狂舞。

总结:让我们也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案: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撰写与执教:张安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