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定_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雾凇教案”。
雾凇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散文,语言清新明丽。全文条理清晰,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姿态,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课文记叙和描写兼顾,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仍然很模糊,因此本节课以此为重点展开,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较活跃,但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上仍然不够,部分学生自悟的能力较强,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课前我查找大量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的设计也再三斟酌,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关键。
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我根据课文的顺序,采用逐段衔接的方式讲解,从大量图片入手,让学生对雾凇有个直观的了解,接着总结特点;在讲解雾凇形成过程时,又放手让学生找关键词并作总结,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教会了他们方法;最后岑参的诗句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与美。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雾凇》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雾凇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景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2、能仿照描写雾凇的方法,试着写一处雪景或者雾景。
3、通过图片、朗读、理解,感受雾凇景观之“奇”、“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仿照雾凇的写法,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教学准备:
搜集雾凇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时,走进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便是——雾凇奇观。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奇特的景象。出示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通过词语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过渡:是啊,多美的雾凇,课文又是如何描写它的美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找有关句子。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2、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要想把这些词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好这三个词语?
3、你读的真美,回到句子中,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么?试一试。
【散文教学仍需要借助语言的美来感悟,采用激励学生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喜欢朗读,喜欢美文,喜欢在课上大胆得表现自己。】
4、谁也能像他一样读的这么美
小结: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文明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观”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奇观中的“观”是什么意思呢?(景象)奇观在本文中是说(美丽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抓住字词的理解,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选择的方式更为适合,让课堂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让生更进一步学会质疑与动脑。】
5、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再次感受它的美。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雾凇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乎它奇特的景象,还在于它奇特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用书中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
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1)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的形成有哪些条件么?(严寒冬季、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学生自己找关键词,学会总结和归纳。】(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么?
【留给还未来得及总结的学生一些提问的机会,关注课堂上学生理解的程度,关照整体。】
(3)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划出相关句子: A、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是我们这个时候,天气怎样?北方大地呢?用文中一个词语(三九严寒)(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19到27天,是最冷的时候)
【学习不止步于当前,教会学生前后联系,学会思考。】 B、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零摄氏度以下)而水库流出的水在4摄氏度,所以非但„„ C、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了,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谁愿意读读这句话,把浓厚的雾气读出来? 一起来读读。D、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①再读这句话,想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划出有关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悄无声息的)“一层又一层”(雾气不断的,逐步结成。)
【品读词语,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不同词语的含义,让雾凇的形成过程烙印在学生的脑中。】
②这里的“镀”字换成“贴”好么?为什么?(不能体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的过程)
【“学贵有疑”,在对关键字词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对比阅读,能更深刻得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再读读这一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结: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出示填空:最初_____ 逐渐————,最后————)【通过表时间的词语串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同时也学会归纳的方法。】 出示图片,引读。
总结: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呀!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了雾凇的美丽动人外,最后一段还用了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谁能找出来?(千姿百态)什么意思?能给它找个近义词么?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姿态万千的雾凇,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出示图片)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一说。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啊!
【理解“千姿百态”,出示雾凇不同姿态的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在会说的同时也理解了词语。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
2、假如你站在这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琼枝玉树,你会如何赞叹呢?
3、作者是如何赞美的呢?(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意思?(出示梨花的图片)谁能把这诗句美美的读出来?
【通过梨花和雾凇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感受诗人奇妙的笔触,理解诗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与奇。】
小结: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银装,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么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拓展延伸
作者的妙笔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我们也来试试写一写。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书本(129)【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整合到课外,并向深度延伸。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语文积累,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板书设计: 凝结
水汽 ———— 雾凇(奇观)(过于饱和)遇冷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 孙绪霞一、教材分析:《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
《雾凇》教学设计备课:赵莹莹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查阅工具书,扫清文章中的文字障碍。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默读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雾凇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东郭镇党山小学 徐子营学情分析:四年级小学生已初具自我阅读能力,基本能够结合语言环境、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