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李媛媛,格尔尼卡教案_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2020-02-26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方城县李媛媛,格尔尼卡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七年级美术《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

2、学科:美术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关于“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这幅作品是20世纪美术的经典作品。选用这件作品作为初中美术教材的开篇,是为了突出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能够揭露黑暗、反对战争,从而唤起更多的人热爱和平、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人的情感的。

作品内容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它是立体派风格的代表作品,选材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大量事实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概括特征,既提高了欣赏能力,又掌握了欣赏评价作品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教材是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一册的内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的一幅着名的艺术作品。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它是中学阶段美术教材中的“鉴赏示范系列”之一。“鉴赏示范系列”于每册第一展开页置放一件大幅作品及对作品整体介绍与评价,2~3页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细节分析以及创作过程与草图,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

本课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2.教学思路 本课教材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从这一点出发,在版面安排上做了很大的改革:它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从背景到艺术家构思的过程,让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经过充分的自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些局部经过精心选择,试图通过几种典型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所以,本课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探究、体验。教师要少讲,只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起到点拨的作用。

3.教学重点: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学生初步领略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②使学生明白格尔尼卡是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政治画作品。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能尝试着把对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②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在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扞卫和平的精神。

5.学生现状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所以如果对这幅画直接讲述,或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欣赏难度大。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学时做到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效果比较好。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2.学习方法:(1)依据教学目标而设的问题,精读教材,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媒体,讨论、发言和表演,互相促进,加深理解

和记忆。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

识促进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学习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教师提问,通过这段视频,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段视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仔细观看并总结此话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2.学习新课:大屏幕显示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看了这幅画,同学们心里有哪些疑问呢?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相机板书问题并梳理。

①这幅画上都画了些什么?这些元素分别象征了什么? ②整幅画采用了什么样的色调?为什么这样用? ③这幅画运用了什么样的绘画手法? 学生自学,观看课本,根据课文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象征性。自学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分别回答问题,诠释作品。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这幅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历史上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得精神创伤和灾难。体会爱国、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思想。

3.课堂拓展:出示毕加索的《和平鸽》,介绍其作品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升华思想。

4.巩固练习:让同学们以《和平》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素材的搜集与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和平时代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能够利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中来,使得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爱学,师者乐教,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目的。

2.《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作品,原因有二:

一、作品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二、这种抽象的形象学生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使用了大量的视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加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3.学生通过本课教学设计中的一连串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美术的趣味及意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引人入胜,学生的思维也在不经意中展开,这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4.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体验模仿,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欣赏《格尔尼卡》。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突破学科本位,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满足全体同学对知识的需求。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教案广丰县壶峤镇中学郑殿菊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作品的内涵,从而接受《格尔尼卡》并与之产生共鸣。2、通过对作品的解读......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一、教材分析: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一、教材分析: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教案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2、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3、培养学生发......

《格尔尼卡》教案解读

《格尔尼卡》教案大连市第五中学李丽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

《方城县李媛媛,格尔尼卡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方城县李媛媛,格尔尼卡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方城县 格尔 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方城县 格尔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